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武二年春,骁骑将军、昌城侯刘植围剿流民军时阵亡于河南郡密县。同年十月,骠骑大将军景丹病故于弘农郡华阴县军中。
建武二年秋,右将军、槐里侯万修病故在南阳军中。
建武四年十月,太傅、褒德侯卓茂病故。
建武五年冬,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病故在信都太守任上。
建武六年,前和戎太守、灵寿侯邳彤病故。
建武九年春,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病故于汧县军中。
建武十年,前虎牙大将军、恚尽渤珊铒⑵诓」视诼逖簟M晗模魑鞔蠼⒀粝暮罘胍觳」视诩较芈涿啪小
建武十一年三月,中郎将、征羌侯来歙在武都郡河池军中遇刺身亡。十月,征南大将军、归德侯岑彭在犍为郡武阳县遇刺身亡。
建武十二年,横野大将军、山桑侯王常病故于涿郡故安县军中;
东郡太守、耿乡侯耿纯病故于太守任上。前上谷太守、牟平侯耿况病故于洛阳
建武十三年大年初一,大司徒侯霸病故于洛阳……
如此之多的能臣猛将的物故,使刘秀伤感不已。近三五年来,他本人也患上了严重的偏头痛、风眩之症。稍微一用脑过度或者长时间久坐,四肢就不能动弹。打了十几年了,还在打。多年的戎马生涯,令他头上早早地萌出了华发。他时常顾影感慨:“这个仗,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难道要打到须发皆白么?”
建武十二年冬,隗嚣、公孙述虽死,战争却还在继续。卢芳集团的存在,还是让刘秀难以安枕。由于帐下无人,北线战场未免有些捉襟见肘。无奈之下,他只好在残存的将领之中,重新挑选北线主将人选。由于汉军主力在南线,无法及时北调。他只好以骠骑大将军杜茂、讨虏将军王霸二人为主,组织汉军二线部队进行防御。
王霸在建武九年以后,一直作为上谷太守镇守北边。由于汉军主力南去,又遭到高柳之败,士气低迷。另外,匈奴骑兵的军力强大,来去如风,机动性极强。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在北边对于其毫无还手之力。匈奴人在北边一点,肆意飞驰。对于匈奴,各郡拘于“逗留法”的限制,不敢越境追剿,每每让其大肆抢掠一番之后,从容走脱,满载而归。
为此,刘秀专门下了一道明诏,通令北边诸郡:“捕击胡虏,无拘郡界。”也就是说,不必拘泥于“逗留法”之约束,只要能够击退匈奴的进攻,无论怎么处置,你自己看着办。但是,由于兵力严重不足,王霸虽然有心杀贼,却是无力改变现状。建武十年春,大司马吴汉率领王霸、王常、朱祐、侯进一起北征,大破匈奴于平城,将其全部驱逐出塞。从此以后,北边暂时得到了安定。
然而,此后的几年,北边诸郡一直动荡不安。卢芳与匈奴、乌桓联合,数次犯边。刘秀派骠骑大将军杜茂等将兵镇守北边,修建飞狐道,修筑亭障,建立烽燧,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杜茂与王霸携手,与匈奴、乌桓等外寇展开了大小数百次战役,双方互有胜负。然而,由于杜茂、王霸所部,并非汉军主力。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实力上,都明显出于劣势。因此,始终无法彻底击败匈奴。
为了彻底解决北方边境问题,刘秀不得不于建武十二年冬作出了一个无奈的决定:将天下各郡的囚犯从鉴于里释放出来,组成一支特殊的军队,派谒者段忠率领,开往北方戍边!
段忠到了北方之后,与杜茂回合。段忠发动北方士卒动手修筑戍卒守望亭台,修建烽燧,以为边境报警之用。又从内地向边境运输大量的丝缣、布帛、金银以慰劳镇守边关的士卒。运输战争物资的马车络绎不绝,行成一条长龙,冠盖相望。杜茂也在楼烦城周围屯田,用驴车向东转运军需物资。通过不懈的艰苦努力,刘秀终于使得北方不利的军事局面得到扭转。在给养物资供应的大问题解决之后,刘秀一直在等待机会。只要时机成熟,他打算尽遣主力北上,一举将卢芳集团彻底歼灭!他在等待着,等待着吴汉所部平蜀归来!
到了建武十三年春,刘秀终于迎来了战机……
这年二月,刘秀诏令捕虏将军马武率领汉军北上,屯扎在虖沱河一线,以备匈奴。就在刘秀为如何驱逐卢芳大伤脑筋之时,在雁门郡传来了一个令刘秀振奋的消息:卢芳逃走,北边五郡全部收服了!这次,为朝廷立功的是雁门太守郭凉。
郭凉字公文,是右北平郡人。他是个身高八尺(一米八四)的彪形大汉,力气威壮。这人虽是个武将,却饱读诗书,精于谋略,智勇双全。他久在北边,对边陲军政事务非常熟悉,经验丰富,威望很高。建武二年二月以前,彭宠还未反叛之时。幽州牧朱浮发现郭凉是个人才,将他召辟到门下,任命为兵曹掾,专职负责北边军事。此后,彭宠、张丰陆续反叛,郭凉协助朱浮抗击叛军,为朝廷屡立功勋,因功被加封为广武侯。彭宠、张丰败灭之后,郭凉积功擢升为雁门太守,专门对付卢芳。
建武十二年冬,郭凉向刘秀上奏:“卢芳部将贾丹、霍匡、解胜杀了主将尹由,持着他的首级向朝廷投降了!”
原来,几年前,尹由被卢芳所派遣,进入雁门抢掠烧杀。胁裹雁门人贾丹、霍匡、解胜参加他们的队伍,并任命其为将军,共同镇守平城。此时,贾丹等人听说卢芳攻击云中不利,于是决定反正归汉。贾丹、霍匡、解胜三人合谋,杀了尹由,拿着他的首级到雁门向郭凉投降。刘秀览奏大喜,将贾丹、霍匡、解胜三人都封为列侯。并下诏运输金帛,赏赐杜茂、郭凉手下的将士以及平城投降的民众。平城举城归汉之后,不断有卢芳属下的城池派人前来要求投降。郭凉亲自前去接收,杀掉了奸猾豪强,抚恤老弱百姓。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雁门郡境内被卢芳集团窃踞的城池几乎全部反正。
此时,卢芳令部将随昱留守九原,正在亲率本部攻略云中郡,企图继续与汉军对抗。然而,在汉军的严密防守之下,卢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无法拿下云中城。随昱也听说了尹由被杀的事,觉得再跟着卢芳干下去也没有什么前途,遂与部下密谋劫持卢芳向汉军投降。
不了,消息却走漏了。卢芳觉察到了身边有异象,又得到雁门郡已经全部反正归汉的消息,恐惧万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深知自己不得人心,担心自己被部下劫持。一旦落到这种田地,只怕是性命难保。他思来想去,决定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穷途末路之际,卢芳顾不得许多了。于是,卢芳带着亲信十余人弃军而去,逃入匈奴境内避难去了。卢芳逃走之后,其部下群龙无首,都前去依附随昱。随昱立即率领随从南下洛阳,向朝廷诣阙请罪,附首投降。刘秀任命随昱为五原太守,加封镌胡侯。重赏随昱,让他回去继续任职。
为了表彰雁门太守、广武侯郭凉在解决卢芳集团的过程中为朝廷立下的大功,刘秀下诏改封郭凉为修侯,为其增加所食县邑。又任命郭凉的儿子为中郎,让其在自己左右宿卫,以示荣宠。
卢芳集团的最终覆灭,标志着天下的最终完全统一。刘秀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了再造汉室的伟大理想。
遥想当年那个初冬时节,刘秀跟着大哥刘縯,带着刘氏举族老小,散尽家财,慨然而起,首先树起复兴汉室的旗帜。舂陵老宅燃起熊熊烈火,映红了他坚毅的脸庞。这声冲天的惊雷,奏响了他人生中最壮丽的乐章。
他在大哥刘縯带领下,手持长剑,骑着耕牛,与舂陵刘氏举族男女一起,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王莽暴政、复兴汉室河山的漫漫征程。他以惊人的胆略,迈出了建功立业的第一步。他经历了十五年的血战,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使得国家重新统一。至此,九州同轨,四海归一。赤县神州,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动荡之后,终于安宁了下来。
回首刘秀的统一之路,艰难无比。刘秀几乎是白手起家,却扫平了诸多实力远强于自的天下群雄,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明末大学者王夫之在他的名作《读通鉴论》中,认为刘秀创业之艰难,无以伦比,其人“神武不可测”。他甚至认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而宋太祖其次也,而大已醇矣!” 倒在刘秀重拳之下的枭雄们,只能怪自己错生了时代!最后,让我们来数一数他们的名字吧!
王寻、王邑为主将的王莽政权主力―――四十三万大军;
王郎为代表的数十万河北割据势力;
樊崇为首的赤眉、铜马诸部百万流民军;
朱鲔、李轶、尹尊等人为代表的四十余万更始政权军队;
秦丰、田戎、李宪为首的南方数十万割据势力;
彭宠、张丰、刘扬为代表的数十万北方军阀集团;
董宪、佼强为代表数十万的五校流民军残部;
延岑为代表的二十余万西部军阀势力;
苏茂、周建、庞萌为代表的更始叛军;
张满为代表的西部少数民族割据势力;
邓奉、董?为首的南方叛军;
张步为代表的青州、徐州地方割据集团;
隗嚣为代表的陇西、天水地方割据集团;
公孙述为代表的巴蜀地方割据集团;
卢芳为代表的北地、安定、雁门地方割据集团;
……
当年,汉高祖刘邦取天下,只用了不到六年时间,而刘秀却整整用了十五年!不管怎么说,历尽了千难万险,国家总算是最终得到了重新统一。此刻的神州大地,熊熊烽火已经熄灭,文景、昭宣之后的第三个盛世―――建武盛世,就要来临了……
六、建武盛世
(一)勋臣归宿
建武十三年(西元三十七年)春,全国大业宣告完成。这时,刘秀正在考虑着:如何对待打天下的老臣,今后应用谁来治理国家呢?
按一般常理,谁打江山,当然由谁来坐。治理国家,开国功臣毫无疑问应是首选。但是,刘秀却并不这么看,他的思虑更为深远。在汲取了历史经验教训之后,他作出了一个决定:除了极个别人以外,功臣们一律不用,全部以侯爵身份归第闲居。笔者认为,刘秀此举用意有三:
一是防止功臣功高震主,避免尾大不掉、权臣干政的发生;
二是避免功臣居功自傲,违法乱纪。避免皇帝对其依法惩处,以全君臣之谊,令其善保晚节;
三世提拔选用新人,避免人才被旧臣压制,便于后任君主控制。
刘秀不用功臣治国,是一个非常正确、妥善的决定,体现出了他的宽仁之心与深谋远虑。
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任用开国功臣治理国家,却使得他们每每不得善终,留下无尽的遗恨。这种结果,不但让功臣们付出了血的代价,而且使迫不得已对功臣下狠手的君主们在史册中留下了不尽骂名。
比如,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夫差父子与名将孙武、伍子胥就是典型例子。孙武在破楚成功之后,为了保全性命,辞职让爵,飘然隐遁而去,得以善终。伍子胥却恋栈不去,最终被迫自杀。
无独有偶,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文种,其结局也与之类似。范蠡、文种在帮助勾践灭了吴国之后,范蠡看出了门道,心生去意。他曾给文种写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