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朝鲜战争 作者:王树增 >

第23章

朝鲜战争 作者:王树增-第23章

小说: 朝鲜战争 作者:王树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 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这封电报,不仅仅是提供给周恩来向斯大林表态的,也是对中国为什么出兵朝鲜的最实际也是最明确的阐述。
  据后来的西方史料记载,当周恩来向斯大林表示,即使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中国也决定出兵时,“斯大林流出了眼泪”,连说“还是中国同志好,还是中国同志好”。不管这种传言是否可信,中国人的举动出乎苏联人的预料之外是可以肯定的。毛泽东说斯大林根本不了解中国,言外之意是:斯大林根本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人。
  打败美帝野心狼(5)
  2009…06…05
  周恩来抵达莫斯科,然后转机飞往位于黑海海滨的克里米亚。当他走向正在休养的斯大林的官邸的时候,他身边还有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林彪。林彪是搭乘周恩来的飞机来苏联养病的,但当斯大林接见周恩来的时候,周恩来还是把林彪一起叫上了。和斯大林的会见极其重要,身边有证明的人是必要的。此刻的周恩来所承担的是一个艰巨的外交任务。如果将中国方面决定暂缓出兵的决定告诉斯大林,很难预料斯大林是什么态度;而说服苏联方面出动空军援助,恐怕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对于苏联空军之所以不能出动,斯大林干脆把“没有准备好”的借口免去了,他对周恩来直接说了他的担心:“目前苏联空军尚不能出动。飞机到了空中,很难划定出个界限。”斯大林差点儿就要举出美国飞机飞到苏联境内轰炸的例子。“如果和美国全面冲突起来,仗打大了,也会影响中国的和平建设,特别是你们还处于战后恢复阶段……如果飞行员被对方捉了俘虏,就是穿志愿军服装又有什么用?”
  周恩来说,如果苏联空军不出动,中国将暂缓出兵。
  斯大林沉默了好一会才说:中国既然困难,不出兵也可以。北朝鲜丢掉,我们还是社会主义,中国还在。
  斯大林的态度十分明确,苏联空军的问题是不容讨论了。但是,斯大林对中国出兵参战还是抱有希望,他指示有关部门加紧对中国空军的训练和装备援助;同时,对中国军队常规武器装备的支援也答应尽快运到。
  联合国军队正极其迅速地向中朝边境方向推进。
  中国军队一切准备就绪已陈兵鸭绿江边。
  与出兵不出兵的抉择一样,毛泽东再次面临抉择的艰难。
  经过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高岗等人的反复讨论,中国领导人最终作出决定:即使没有空军的掩护,也要立即出动,抢在美军的前面,至少在朝鲜境内占领一片可以部署部队的地盘。抗美援朝不是空话,战机一失就不复再来。其理由在毛泽东发给还在苏联的周恩来的电报中阐述得很明白:
  (一) 与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在第一时期可以专打伪军,我军对付伪军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可以振奋朝鲜人民。在第一时期,只要能歼灭几个伪军的师团,朝鲜局势即可起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变化。
  (二) 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这封电报,不仅仅是提供给周恩来向斯大林表态的,也是对中国为什么出兵朝鲜的最实际也是最明确的阐述。
  据后来的西方史料记载,当周恩来向斯大林表示,即使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中国也决定出兵时,“斯大林流出了眼泪”,连说“还是中国同志好,还是中国同志好”。不管这种传言是否可信,中国人的举动出乎苏联人的预料之外是可以肯定的。毛泽东说斯大林根本不了解中国,言外之意是:斯大林根本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人。
  打败美帝野心狼(6)
  2009…06…05
  彭德怀的一席话很能说明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安东,他对他的部下说:“我这个人命苦。从参加革命那会儿就在苦地方,长征的苦不用说了,抗日战争在太行山,解放战争在大西北,这次又要去朝鲜,到的都是苦地方,这不是命苦吗?我说的是实情。我们共产党人注定要和‘苦’字、‘穷’字打交道。没有苦和穷,还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么?”
  十月十六日,回到沈阳的彭德怀再次召开志愿军高级干部会议,他在会上传达了毛泽东出兵参战的指示,并确定了先组织防御、再配合人民军反攻的基本作战方针。在这次会上,彭德怀还特别说明了出国作战的部队纪律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博得了全中国人民的赞扬和拥护。到朝鲜后,更要切实遵守纪律,不能侵犯群众利益。对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必须认真注意。只有搞好群众关系,取得群众的帮助,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一般说来,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容易犯纪律:一、打了胜仗的时候;二、打了败仗的时候;三、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在这三个时候要特别注意。我们要胜利时不骄傲,挫折时不气馁,遇到困难不埋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虚心谨慎,亲密团结,克服困难,坚持向前看,就能战胜一切敌人。”
  十月十八日,彭德怀再次应毛泽东之召回京。根据目前朝鲜战局的发展,毛泽东感到原准备以防御为主的打法可能在迅速推进的敌人面前无法实施,于是,与彭德怀面谈了改变战略战术以打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案,并决定第十三兵团于十九日起开始渡过中朝边境上的鸭绿江。
  在彭德怀最初离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曾设家宴招待即将上前线的彭德怀。在这个家宴上,毛泽东把自己的儿子毛岸英介绍给彭德怀,且就毛岸英想跟随彭德怀去朝鲜的想法征求彭德怀的意见。彭德怀犹豫了,因为他知道,刚刚结婚的毛岸英对毛泽东的个人感情来讲是多么重要,他是毛泽东的长子,是杨开慧留下的儿子,而上前线不可避免会面临生命的危险。在毛岸英的恳求下和毛泽东的支持下,彭德怀答应了。
  十月八日早晨,在那架向北飞去的飞机上,彭德怀身边的那位俄文翻译就是毛岸英。
  正当中国领导人对是否出兵朝鲜进行艰难抉择的时候,麦克阿瑟下达了“联合国军第四号作战命令”,改变原定的美第八集团军和美第十军在平壤——元山腰部会合的计划,命令这两支部队继续全速前进直到鸭绿江边。
  就在毛泽东举杯为彭德怀送行的那天,联合国军从三面包围了平壤,开始对北朝鲜首都实施强攻。
  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平壤陷落。
  就在这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渡过中朝边境的界河——鸭绿江。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誓词是:
  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援助朝鲜兄弟民族的解放斗争,保卫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全亚洲人民的利益,我们志愿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为消灭共同的敌人,争取共同的胜利而奋斗。为了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战斗任务,我们誓以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上级指到那里打到哪里,决不畏惧,决不动摇,发扬刻苦耐劳的坚诚精神,克服一切艰苦困难,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在战斗中创建奇功。我们要尊重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将军的领导,学习朝鲜人民军英勇善战的战斗作风,尊重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朝鲜人民、朝鲜军队团结一致,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队,全部、干净、彻底消灭。上述誓言,如有违反,愿受同志们的指斥和革命纪律的制裁。谨此宣誓。
  中美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就历史而言,这场冲突的发生是一种必然。共产党中国外交政策中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伟大理想目标的追求,使得这个东方民族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屈辱和失败之后,当这种追求所面临的考验被置于民族力量与尊严的至高无上的位置时,谁也不能说这种冲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漆黑的夜色中开始渡过鸭绿江,黑压压的人流遮盖了冰冷江面上的月色。在这一天渡江的部队中,有一个名叫麻扶摇的年轻人,是志愿军炮兵第一师二十六团五连的政治指导员,他怀着誓要战胜美帝国主义的决心写下了一首“诗”: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保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郎,齐心团结紧,
  打败美国野心狼!
  麻扶摇的这首“诗”后来经过作曲家周巍峙的修改和配曲,成为那个时代全中国的男女老幼人人都会引吭高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第二章 云山: 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 …
  “YOYO”作战和朝鲜语《东方红》(1)
  2009…06…05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接到渡过鸭绿江的命令时,第三十八军中一个名叫高润田的排长独自来到开原城郊的一座古塔下。他在杂草丛中挖了一个坑,把他的全部“家产”——几枚解放东北、华北、滇南、中南的纪念章,一枚“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勋章,一枚军政大学的校徽,一本中共“七大”的党章,一份入党志愿书,一枚刻着他名字的印章,一个笔记本——用雨布包裹好,放在土坑里,上面扣上一个洗脸盆,然后用土严实地埋起来。这件事是秘密进行的,因为按照军队的一贯做法,个人的“家产”应该存放在留守处,以便万一牺牲了,存放的东西可以转交给他的亲人。高润田排长之所以这么做,是他坚定地认为不但自己的军队可以凯旋而归,自己也一定会活着回来——“家产”埋藏的地点标志是明显的,因为什么都可能改变,但这座古塔已经在这里矗立几百年了,它决不会在打美国鬼子的这几天里消失了。
  做完这件事,高排长就跟随部队过江了。
  第十三兵团的四个军,此时是一支从服装上看没有任何标志的军队。土黄色的单衣和棉衣混杂在一起,人和驮炮的骡马混杂在一起,士兵的头上顶的是树枝树叶,胳膊上扎着白色的毛巾——这是中国军队统一配发的毛巾,上面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红字已被剪掉。夜色沉沉,战士们的脚步声和骡马的喘息声在黑暗中显得急促而杂乱。渡江在军事上是绝对机密的行动,部队全部是黄昏开进,拂晓暂时停止,第二天黄昏再次开始。
  首先越过中朝边境的是第四十二军作为先头侦察部队的一二四师三七○团,他们比大部队的行动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