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 >

第62章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第62章

小说: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新:是。我认为经济学的本质就是研究经济结构、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抓住了经济问题的一个纲。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不是物,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更不是所谓〃资源配置〃。这一点,恰恰是当代一些主流经济学所不懂的。

  另一方面我认为也必须指出,虽然毛泽东未必深研于理论经济学,但他领导和发起了伟大的经济实践,在他领导中国的近三十年间,使中国由一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进行了成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工业革命最迅速的国家之一。〃这一点现在已被历史所证明。

  毛泽东所理解的生产关系,一是所有制关系,二是分配关系。对于生产资料(即生产设备),西方经典经济学称之为〃资本物〃,包括土地、工厂,毛泽东主张全部收归国家所有。他说:

  〃北戴河会议关于人民公社的决议的第五段,现在证明是正确的。首先社有化,然后国有化,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将来我们的农村,不只是土地国有化,而是一切国有化。〃

  他认为,对原来是资本家、地主的东西,要没收掉或低价变相地由国家拿过来(赎买)。原来是农民的东西(如土地、耕牛),也要逐步而有策略地没收掉。然而矛盾的是,农民得到这些东西本来正是通过他所领导的土地革命而分配给农民的。例如通过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从地主手中没收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的。毛泽东说:〃中国的农民是寸土必争的。〃

  〃俄国对农民实行余粮征集制。这是无代价地取得农民劳动生产品的办法。这是不对的。我们没有实行这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我们为什么能够坚持长期战争而又取得了胜利呢?主要是我们对农民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例如征收公粮和收购粮食的经济政策,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改革政策,在战争中紧紧依靠了农民。〃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共产党对农民采取了均分土地轻徭菁赋的政治,而不是共产、掠夺、公有的政策,所以共产党在战争年代才取得了农民的无限支持,取得了对国民党的伟大战争胜利。〃

  他也考虑过通过公社化进行土地和资产兼并会不会引起农民抵触的问题。他问道:人民公社由基本队有转变到基本社有的时候,在一部分人中间,会不会发生抵触现象?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他承认: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农民把公社化错看为国有化,不少地方发生农民把土地推给人家,自己情愿少种的现象。〃

  但他却相信最终会得到农民支持,因为〃社员在这种'共产'以后,比在这种'共产'以前有利。这样,估计绝大多数人不会抵触。〃他认为要分两步走:

  〃土地改革后,我们必须把绝大部分土地分给农民,满足他们对土地的要求。只有在他们完全自愿的条件下,才把极少一部分土地建立国营农场。我们最后要实行土地国有,但是首先实行耕者有其田,然后经过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由人民公社的基本队有转变到基本社有,再由社有转变为国有。〃

  但实际上,这一政策是背离了农民阶层的既得利益,因此一直受到一部分富裕农民,中农和富裕中农的抵制。

  直到1980年邓小平进行农业改革,实行承包〃即土地租让制,还田于民〃,才真正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供给制军事共产主义一直情有独钟。他说:

  〃在根据地的时候,我们实行供给制,人还健康些,还不为了追求待遇来吵架。解放后,实行工资制,评级了,反而问题发生得多,有些人常常为了解级别吵架,要做很多说服工作。

  我们的党是边疆打了二十多年仗的党,长期实行供给制。当然,当时根据地里,整个社会并不是实行供给制,实行供给制的人员是职业革命家、国家工作人员、部队指战员。实行供给制的人员,第二次国内战争多的时候有几十万人,少的时候也有几万,抗战时期从一百多万增加到几百万,一直到解放后初期,大体是过着平均主义的生活,工作都很努力,打仗都很勇敢,完全不是靠什么物质刺激,而是靠革命精神的鼓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打了败仗,在这以前打胜仗,在这以后还是打胜仗,都不是因为有没有物质刺激,而是因为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的错误或正确。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有着很大的意义。〃

  8、张春桥与所谓〃限制资产阶级法权〃

  记者:毛泽东是否也在本质上反对私有制、货币和私有财产的存在。

  何新:是的。对于生活资料,即生活消费品,由于每个人都需要,无法实行共产。所以他没有办法。当时中国的分配方式是按级别分配,这种按级别分配当时被称作〃按劳分配〃。〃劳〃即贡献,对社会的贡献。但划分〃劳〃之多少的基础却是地位级别的高低。这种分配方式依据于一个假定:社会地位高,级别高,则对社会即贡献大、〃劳〃大,因此享受的消费分配品就多。因而工资高,货币多,有好房子,有汽车。

  这种分配方式的实质是按权力、按社会地位分配,权力与地位成正比。

  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种分配方式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而是一种社会等级制的分配形式,在中国古代实行过〃以爵分等〃、〃按口授田〃,实质上是前资本主义非市场经济的较低级社会分配形态。

  这种分配形态导致革命成功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不平等。在理论上,苏联托洛茨基的《被背叛的革命》、南斯拉夫德热拉斯的《新阶级》都曾指出这种新的不平等。

  从1958年以后,毛泽东也日益关注这个问题。在《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中,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既得利益集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清样本),下册,第878页)(阶层)这个重要概念。他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

  1965年,他又提出了〃官僚主义阶层〃的概念。1966年的文化革命中,他提出了〃走资派〃这个概念。1976年。他提出〃共产党内存在资产阶级〃。这几个概念是一脉相承的。

  毛泽东一直梦想尽早消灭商品交换和货币。在读斯大林的书时,他看到斯大林说: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国仍象大约30年前那样是必要的。他就问道:〃30年后还如列宁在时那样。什么时候,商品才可以消失呢?〃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不平等深为反感。他认为这种分配方式使人被区别为三六九等,不公平。他总是想废除掉,他希望找到一种更公平和平等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在这个问题上,他始终是一个乌托邦主义者。他说: 

  〃我们的党是连续打了二十多年仗的党,长期实行供给制。当然,当时根据地里,整个社会并不是实行供给制,实行供给制的人员是职业革命家、国家工作人员、部队指战员。实行供给制的人员,第二次国内战争多的时候有几十万人,少的时候也有几万,抗战时期从一百多万增加到几百万,一直到解放后初期,大体是过着平均主义的生活,工作都很努力,打仗都很勇敢,完全不是靠什么物质刺激,而是靠革命精神的鼓舞。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有着很大的意义。〃

  记者:毛泽东为什么如此反对商品制度和这种等级分配方式?

  何新: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他认为,这种分配方式违背了他的政治理想,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会导致〃既得利益集团〃、〃官僚主义阶层〃的出现。他认为,这种既得利益集团,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生的资产阶级势力。

  悲剧在于,毛泽东所信仰的共产主义,是空想性的共产主义,是苏联在1920年以前试图实践的那种战时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保留着19世纪乌托邦社会理想的许多空想色彩,在现实中是注定要失败的。

  从毛泽东的经济学读话录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中一直存在许多矛盾,令他感到困恼。例如,一方面他同意必须激励生产者,为国家生产出更多的经济实物,使国家富强。因此必须容忍人的自私心:

  〃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

  但另一方面他又说:

  〃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绝对化,一定要出毛病。'彻底实行按劳分配',就带来个人主义危险。〃

  如何能避免社会分配的不平等?如何协调管理阶层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如何能让人民只公不私?从50年代直到他去世,困扰他的就是这种问题。这两大问题,即实物生产与平均分配的问题,可以说也是毛泽东《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的两大基本主题。

  在70年代,我曾反复研读毛泽东的这部书,思考他的理论。可以说,正是通过读这本书,我最初接触和领悟了经济学问题的意义。我那时已经初步意识到毛泽东〃有为〃的经济政治思想与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存在重大的矛盾。我努力思考这一矛盾为何发生。毛泽东的这本教科书笔记,与《资本论》,正是使我在经济学问题上得到启蒙的书。

  记者:那么您,您如何评价毛泽东的晚期理论和今天的现实呢?

  何新:我认为毛泽东的主要失误,可以说失误在分配决定论上。

  1958年,他发现并支持张春桥关于批判资产阶级法权的文章(这是张春桥政治发迹的起点)。

  张春桥这篇文章立论的着眼点,就是批评建国后干部(官员)薪金、待遇存在较大等级差别,所谓〃衣分五色,食分九等〃,导致物质分配上的不平等而与共产主义理念存在矛盾。

  对这种物质分配的不平等,张春桥认为乃是〃资产阶级法权〃在社会主义现实中的存留,应予消灭。观张春桥一生政治行迹,我认为此人是一个心胸狭隘而又攻于心计的小人。他对社会等级差异的这种不满,与其说是出大公于天下的共产主义理念,不如说是个人受压抑的偏狭的嫉妒之心。但毛泽东当时却深为赞赏此文,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从1958年以后,毛泽东一直主张取消或消灭〃资产阶级法权〃。

  记者:究竟什么是〃资产阶级法权〃?

  何新: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法律所有权,实际上就是财产的私有权。毛泽东主张对此加以限制。张春桥则主张根本取消。

  限制是对的,不限制就会导致尖锐的两极分化,会使社会陷入不稳定。但取消是不可能的。

  张春桥的观点,实际是一种分配决定论,认为物质分配形式决定所有制形式。这接近于拉萨尔和空想共产主义的观点,恰恰是马克思一直反对的观点。

  我在看四人帮被审判时注意到,张春桥始终一言不发。他是抱恨而死的。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