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经济史 >

第24章

世界古代后期经济史-第24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经济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庄稼的大镰刀,都是新的创造。 

     汉帝国幅员广阔,各地农业生产差别很大,还有许多落后地区仍然使用 

耒耜耕种,1人所耕不过10亩,效率很低,一些地区甚至还保留有刀耕火种 

式的原始农业。当时黄河流域,是全国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区域,也是全国经 

济重心所在,西汉人口的90%以上都分布在北部黄河流域,其中豫州一地, 

面积仅占全国的1/50,而人口却占全国13%以上。以豫州与江南的扬州豫章 

郡相较,豫州的大小只及豫章郡的一半,而人口已达750多万,是后者的20 

多倍,足证南北人口分布之悬殊。东汉时期,南方人口显著增加,扬州人口 

从320多万增至430多万,荆州人口从350多万增到620多万,益州人口从 

470多万增到720多万,而北方人口除冀州有增加外,其它各处都呈减少的 

趋势,说明这一时期全国人口有南移的趋向,而南方人口的增长更促进了南 

方地区的开发,减少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终汉之末,北方黄河流域 

仍然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大部分人口还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两汉农业生产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之列,在中国农业漫长悠久的历史进 

程中有着非常卓著的地位。两汉人口已有比较可靠的历史材料记载,西汉人 

口数字以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记录最高,当时全国人口已达59,594, 

978口。东汉时期的户口最高统计数字,是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的 

人口记录,全国人口为50,066,856口。两汉时期,中国人口首次突破了5 

千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以后近1千年里,中国人口数量也一 

直在这个水平上徘徊不前。汉代人口高峰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 

尤其是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农民每户平均粮食 

生产量都有很大提高,足以在两汉400多年里维系5千万人口的粮食消费。 

与当时西方相比,罗马帝国在公元200年左右达到人口全盛时,估计有4600 

万人口,比之两汉最高时还少1千多万。当时欧洲人口估计有3,600万人, 

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欧洲人口则有2,800万,都比汉帝国少得多。汉代农业的 

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基本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人口增长推进了农业的发展,加 

快了荒地的开发。生产工具的改良,粪肥的利用,水利的兴修,这些卓有成 

效的农业实践经验奠定了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特色,影响深远,直至本 


… Page 70…

世纪初中国农业生产仍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汉代开创的精耕细作下的小农家庭 

劳动形式,在生产工具和资源投入上并无重大改进,这固然说明了汉代农业 

生产的成熟,更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是人口的主体,人口的增长推 

进了农业的发展,而新增粮食主要用于新增人口消费,积累很少,所以精耕 

细作下的传统农户家庭经济不能摆脱人口压力。农业进步虽在汉代达到很高 

水平,却再难以有根本上的突破。 

     (2)农民和农民经济 

     客观地估计,汉初是以自耕农为主体的社会。当时社会刚开始从战乱中 

恢复,田园荒芜已久,人口流失,农民很容易得到土地,汉朝政府也采用一 

些措施扶植自耕农,轻徭薄赋。汉武帝时开始,土地兼并成为严重问题,小 

农破产流亡者很多,但直到东汉晚期以前,两汉农民中大约仍以自耕农为主。 

东汉晚期开始,随着大土地占有制的迅猛扩张,农民越来越向佃客、部曲转 

化,自耕农已不占主要地位。佃农的数量也不少。武帝初年,董仲舒说,商 

鞅变法之后,“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破产农民只能租种豪民 

的土地,交纳一半的收获作为地租,而国家对自耕农仅征“十五税一”的田 

租,佃农负担沉重,过着“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豕之食”的痛苦生活。自 

耕农、佃农,在身份上都是自由农民,秦统一后将个体小农称为“黔首”, 

秦汉统治者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小农人身上没有什么限制,农民可以 

自由买卖土地,出卖个人劳动力。政治上打破了原来贵族世袭的特权。秦汉 

时期,有不少著名的官员和武将就是农民出身的。雇工劳动在当时也很流行, 

不少编户齐民因生活窘迫,为人雇佣。如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就是佣 

耕出身。史书记载的西汉丞相匡衡,“好读书,从博士受诗。家贫,衡佣作 

以给食饮”。东汉时的卫飒,“家贫好学,随师无粮,常傭以自给”。除了 

我们上面谈到的自耕、佃耕和雇工劳动之外,当时还有奴隶劳动,作用也不 

可低估,总之,两汉时期社会经济成份复杂,与之相适应,各种劳动形式也 

都相随并存。 

     两汉时期的普通农民,被国家称为“编户齐民”。齐民,即是言他们的 

身份无贵贱之分都受郡县管理。编户齐民规定了农民自由民的身份。自由农 

民作为编户齐民,在政治上可以享受二十等爵的待遇。二十等爵制度由秦国 

商鞅开创,原为奖励军功,汉承秦制,设立了从最低的公士一级到最高级彻 

侯的二十等爵制,爵级越高,身份和利益就越大,到了关内侯、彻侯这些最 

高爵级,往往只有那些极少的声势显赫的大官僚贵族才能得到,普通农民一 

般只获有最低的几个等级。尽管如此,两汉普通农民能与官吏一起置身于二 

十等爵制之下,当时也有一些高官达贵正是由平民布衣身份而封侯拜相,这 

充分说明了两汉平民的自由民身份,两汉国家并未堵塞普通农民政治上的仕 

进之途,为官为民并没有天然的殊途,社会内部流动是很活跃的。从农民与 

国家的经济关系来看,两汉国家的统治是以编户齐民为基础,编户民对国家 

有租税徭役负担。田租是向占有土地的农民征收,一般是三十税一或十五税 

一,每人还要交纳算赋或口赋。汉代成年男子一生还要服兵役2年,包括到 

边塞当戌卒。两汉政府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注重减轻农民负担,但当时农 

民仍难免受封建国家的压榨,遇上战事而被征发者处境尤惨,像汉武帝连年 

对外用兵,“天下苦其劳”,“租及六畜,民力屈,财用竭”,老百姓不堪 

其负,“至于生子辄杀”。 

     西汉时,晁错给文帝的上疏中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 


… Page 71…

  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 

  治官府,给繇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 

  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 

  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① 

       这段话是对两汉农民生活状况的一般概括,5口之家的说法也可从两汉 

  人口登录中得到验证。有人根据东汉8次人口登记的数字,将总人口除以总 

                                         ② 

  户数,所得每户平均数也是5口左右。又据梁方仲对两汉户口、垦田的研究, 

  两汉每家农户平均占地70亩左右,人均占地14亩左右。这和前面晁错所言 

   “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相距不远。大约两汉农民每家占地百亩的也相当多, 

  可与富裕农民之列。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具体记载了当地农 

  民占地情况,在19家农户中,每户最多占地54亩,最少占8亩,各户平均 

  占地24。6亩,每人平均占地5亩左右,全属小土地占有者,每家所占土地极 

  其微薄有限。两汉农民中像这种情况者估计要占相当高比例。当时农民中也 

  有土地买卖发生,现代考古发现一批记录土地交易的汉代“买地券”,证明 

  了汉代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的普遍存在,不同于史书文献中记载豪民兼并土 

  地动辄百顷、千顷,买地券所载的土地数量不过几亩或几十亩。像《曹仲成 

  买地铅券》讲曹仲成用九千钱买地六亩,《王未卿买地券》讲王未卿买田三 

  亩,《房桃枝买地铅券》则讲两个妇女之间买卖一亩地之事,表明这些土地 

  买卖都是农民之间进行,极有可能属于调余补缺的性质。 

       小土地经营,5口之家及土地私有和买卖的存在——这些两汉农民的经 

  济特点,是传统社会中农民经济的共性反映,它极易生存延续。两汉时期的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都是小农经济繁荣之时,但这种繁荣本身又有不稳定一 

  面,自然灾害、官吏征榨、地主兼并、人口压力等都会使小农经济落入破产 

  凋弊之地,这种两重性贯穿整个两汉小农经济发展历程的始终。 



                               2。城市经济和工商业 



       两汉社会的构成,可视为乡村和城市两个部分。在农村社会这个大舞台 

  之上,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试从交换经济、 

  工商业和商人、货币等几方面来说明两汉经济的进步。 

       (1)交换经济的发展 

        《史记·货殖列传》用大量篇幅记载了当时交换经济的大发展,商品货 

  币关系的重要性给司马迁留下深刻印象。他说当时人们从事商品生产和交 

  换,“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 

  民出之”。司马迁还将农工虞商视为民众衣食之源,不可或缺。据《史记·货 

  殖列传》记载,公元前的汉帝国在经济上可分为四个区域:西部,包括陕西、 

  甘肃、四川一带,产材竹、縠、旄、玉石;东部,今河北南部、山东、江 

  苏北部等地,产鱼盐漆丝;长江以南出产柟梓、姜、桂、金、锡、连 (铝)、 

  丹砂、犀、瑇瑁、珠矶、齿 (象牙)、皮革;北方,今山西北部、河北北部 

  以北,产马、牛、羊、旃裘、筋、角等。而就全国而言,“海内为一,开关 



①  《汉书·食货志上》。 

② 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79 页。 


… Page 72…

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大大小小的城市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了流通中心的作用。长安是西汉的都 

城,它所在的,“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 

什居其六”。长安城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商业都市,交通便利,是西北、巴蜀 

与内地交易的枢纽,又是对西域通商的中心。长安城规模宏大,比当时西方 

的罗马城大3倍以上,方圆有60里长,设有12道门,建设合理先进。长安 

的工商业集中在东市和西市两个区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