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504-中国人三书 >

第39章

5504-中国人三书-第39章

小说: 5504-中国人三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对于这些北狄的侵略,中国人并不愿以武力相抵抗。虽然有时也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对付他们,但更多的时候是赠以金帛讨他们的欢心,用来缓和其掠夺的势头,这是历代当权者惯用的策略。1911年秋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在讨伐满清的战斗檄文中,有着如此愤慨的措辞:“汉人实耕,满奴食之。汉人实织,满奴衣之。”    
    这种情况并不只限于清朝。中国自古以来就被北狄认为是宝藏金库。南北朝末期的突厥王——他钵可汗就曾经说过:“但使我在南两儿(北齐及北周)常孝,何忧于贫。”可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北狄的君主都有着他钵可汗这样的用心,那就是以武力的方式胁迫汉人,进奉金帛以享荣华富贵。    
    当然,中国也曾有征伐北狄的豪杰式帝王出现,像秦始皇、汉武帝。但是在民间,人们却对他们的行为持否定的态度,批判他们使用武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同样,在国内人们也不太欢迎在异域建功归来的军人们。


《东洋史说苑》热爱和平(4)

    在西汉的时候,一位名叫陈汤的西域副校尉,袭击并且杀死了匈奴的郅支单于,这无疑除去了汉朝的一大心病,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汉朝天子知道后,欲加赏于他。但是,当时有名的儒者丞相匡衡却认为,陈汤的这种做法违背了用兵先制,没有经过天子的许可就擅自行动(当时陈汤远在西域,遇到紧急情况,做事不可能全都等天子许可)。如果赏赐他,那么以后就会有许多人以此为榜样争相效仿,如此以来,塞外的祸事定会不断。最终陈汤没有得到任何犒赏。虽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是陈汤尽管建立如此大的功勋,其晚年还是陷入了悲凉的境地。    
    还有一个例子,唐玄宗在位时,有一位叫赫灵筌的大将军。当时突厥可汗默啜称雄塞北,经常入侵唐朝的领地,赫灵筌杀了默啜,取了他的首级,并将默啜的首级献给朝廷,以期自己的功劳能得到奖赏。但是当时的宰相宋壕却认为,如果为此给赫灵筌以厚赏,恐怕将来会在年少气盛的天子面前夸耀自己的边功,权衡之后,就没有犒赏其功。赫灵筌听说后,心中十分的不平和失望,过于伤心痛哭导致吐血而亡。    
    中国人具有的文弱的特点,很早就为国外人知道。曾在中国居住了几十年,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曾说过:“蛮子(中国南方人)如果是一个侵略性很强的种族,他们会很轻易地征服全世界。但是各位也不用杞人忧天,事实上,这些南中国人只是精明的商人,伶俐的工匠,而一点也不具备当兵打仗的资格。”另外,清朝初期曾在中国传教的西班牙人纳波雷托也说:“中国人善于做学问、经商、制作精美的古董,却不会打仗。”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黄祸论”——即黄种人渐渐会压倒白种人的论调(这种说法从甲午战争前开始,到日俄战争后进一步流行,到现在依然是世界的一大问题),其实是很没有根据的。当然,所谓的“黄祸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且相当复杂。但是如果“黄祸论”就只限于战争方面,而且“黄祸论”的主人公又仅限于中国人的话,这种观点毋庸置疑是荒诞不经的。    
    在过去的1500年的历史中,确有这样一个事实,即亚洲人曾经入侵欧洲,给白人带来沉重的压迫。这些历史有:公元五世纪匈奴侵入欧洲,十三世纪蒙古人侵入欧洲,十五世纪土耳其也开始向欧洲入侵。但是不能将这些野蛮的塞外民族与文弱的中国人一视同仁,那是完全错误的。    
    纵观近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曾经与许多国家交过战,如果再加上义和团事件,中国几乎和世界上所有的强国都交过手。但是对中国而言,这些战争中有许多并不是出自他们的本意。如果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和角度来看,这些战争都是诸国列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    
    1907年,在荷兰召开了第二次万国和平会议。在讨论到战争开始的时候,是否要先通知对方这个问题时,出席会议的中国委员讲道:发动战争之前先告诉对方,这是对的,但是如果对方不愿意应战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就像我们中国,从来没有交战的意思,但总是被诸国强迫加入战争。不仅如此,今后我国也不打算轻易地应战,即使是接到了别国发动战争的通告。对像我们这样的情况,也应该制订必要的规定和程序。    
    中国委员的话一说完,引来满场的哄笑。这些话虽然是可笑,但是他所说的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人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然而他们并不好战。比起那些强悍好战的民族来,他们的个性也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的。但是,当今社会是民族竞争、武力征伐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很容易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尤其是曾受过列强欺辱的中国人,如果仍然保持其文弱之风,而且若这种文弱又不是以高远的理想为基点,再不加以改变,其前途实在令人堪忧。所以,中国人的文弱气质,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大阻碍。


《东洋史说苑》崇尚祖先(1)

    崇尚祖先(上)    
    中国人不仅具有文弱的特点,而且还有保守性。中国人保守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出来。    
    一、中国人天生的气质就有保守性。    
    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其灿烂文化就远远高于四周的民族,所以中国人向来就以本国的文明自负,认为自己的文明是独有的,是别人望尘莫及的,并且去尽力维持、保存这种文明。可以说这种习惯造成了中国人的保守。    
    三、儒教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思想就是尚古保守的。    
    孔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先王的著述者、古代的讴歌者。他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是他也不是一个一味保守的人,在好古的同时也不忘当前,“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后来的儒者,大多走进了思想保守的囚笼。如儒家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七篇中,满是保守尚古的味道。他讲:“尊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中国的各种学说都或多或少有着保守主义的倾向,并不只限于儒教。“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这是庄子对当时学者状态的评说。虽然不是在责难儒家的保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儒学作为最有势力的一个学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思想一直笼罩着中国人。    
    造成中国人保守性的原因或者不止于此,这里就不再做详细阐述,现在回到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上来,即分析研究中国人的保守及其影响。    
    在西晋武帝时,都城设在洛阳,靠近黄河,居住在河北的百姓前往洛阳,不仅不方便也有危险,他们必须在孟津渡口横渡黄河,但是黄河水流湍急,渡船常常被打翻。这时候,有一个叫杜预的名士向武帝献策:可以在黄河上用船搭建一座舟桥来解决这个问题。武帝听后,征询大臣们对这个办法的意见,但大臣们说:“殷周所都,历代圣贤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以古代圣贤从没有架舟桥渡黄河为由表示反对。杜预弃群臣的意见于不顾,做了古代圣贤也没有做过的事,在黄河上架起一座舟桥,造福了一方百姓,也显示出了他的果敢与智慧。    
    在西汉孝武帝时,曾一度饱受匈奴屡屡侵扰之苦。当时有个叫延年的齐人,他上书孝武帝,提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策略:将黄河水道北移,让它从中国和匈奴的边界流入东海,这样一来可以使中国免受水灾,二来匈奴不善于水战,也可以防止他们的入侵。但是,即使像孝武帝这样豪杰式的人物,也脱离不了尊古保守的思想:“(黄)河乃大禹之所道也,圣人做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更改。”意思是说,圣人大禹所定的黄河水道,我们不能轻易地更改。延年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这不是主要的,而是这种不被采用的理由实在是很可笑。    
    孝武帝之后大约一百年的孝成帝时代,为了防范黄河水泛滥,有人提出修筑堤防的议案,但很快被搁置了下来,因为“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防堤壅塞之文”这样的说法占了上风。这里的经义是指《书经·禹贡》篇“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之文。虽然治水患的关键是在于决开河口,疏浚河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们反驳修筑堤防的论据,竟要在记载二千年前事实的书中去查找,这难道不可笑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难以一一列举出来。总而言之,中国人是尊师尚古的典范,只相信古圣贤所言所行。不仅如此,如果谁做了圣贤没有做过的事,他们还会以不尊古训而加以排斥。秦始皇、王安石等人实行的改革,屡遭批判,其主要的原因也是与中国人的保守思想相抵触而造成的。    
    对中国人来说,先人所留下的惯例,有着超乎想象的影响力。这里有一件趣事:梁武帝时,在整顿州县时调查发现,境内只有82个州县,而以往中央政府的账簿记录中却有107个州县。另外20多个州县连位于何处都不清楚,就因为旧的账簿上曾经有过记载,也就把记录保留了下来,即使谁都不知道那20多个州县的位置。所辖区域内州县的位置不清楚,这已经够奇怪了,而几代传下来这样的州县还一直保留着,这不更可笑吗?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1901年),西太后曾在发布的变法自强的上谕中写道:“祸天下者,在一例字。”事实确是如此,中国人一味地拘泥于先例,严重阻碍了自己国运的进步。中国人即便是自己开创先例,也自称之为“自我始古”或“自我作故”。在这“始古”、“作故”的字句之间,鲜明地体现了他们的尚古思想。


《东洋史说苑》崇尚祖先(2)

    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如果假托古人或先例,就能比较轻易地被人们接受。    
    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王莽为篡夺汉的天下,在言行上一切都效仿昔日的圣人周公。周公一食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待天下之士。王莽也十分谦恭地对待天下的士人,和王莽接触的人都相信他是周公再世,曾经有487572名士人上书请愿,请求天子给王莽特别的恩宠和待遇。    
    王莽得到天下人心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毒杀了当时的天子汉平帝。《书经》中有记载,昔日武王病重,周公为了延长武王寿命而祷告苍天。王莽为掩天下耳目,也赶紧效仿,说“愿以己之身替代平帝之病痛”,为自己毒害致病的平帝进行祈祷。    
    《春秋》上记载鲁哀公在位十四年而终,王莽据此昭告天下,汉哀帝也会十四年而终。就这样,王莽最终轻易地篡夺了汉的天下,登上天子之位。王莽的一言一行必引经据典,成为了一个做成大恶的奸雄。    
    生前被世人当作圣人君子来推崇的王莽,直到死后才被人辱骂为逆臣元凶。“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年身便死,至今真伪有谁知。”白居易的这首诗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