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1-北京奥运之魂 :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奥运-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8年奥运会的理念,这里的“人”主要是从中国13亿人口的角度来阐述的。
2008年奥运会将主要在北京主办,北京在申办和筹备过程中,北京市民已经并还将付出很多的努力,因此,受益最多的当然是北京市民。然而,“人文奥运”的着眼点不能局限于对北京1000多万市民的关心,更要体现出对包括北京市民在内的13亿全体中国人的关心。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讲,不是北京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而是北京要代表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所以仅靠北京市民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全国人民和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制定的战略方针之一就是“把举办奥运会与全国人民的广泛参与结合起来”,要发挥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办好北京奥运会,共享奥运成果。
二、关心不同社会群体的体育需求要发展社会体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带动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就不能不具体分析社会不同群体的体育状况,关心其体育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以更充分地体现“人文奥运”对人的关怀。就当前我国的社会现状而言,农民、妇女、老年人、知识分子、残疾人以及学生的体育状况和体育需求,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农民的体育问题
众所周知,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当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比较低,农村发展还比较落后,广大农民的知识较为贫乏,收入水平很低,保障水平很低,生活质量还比较差。与此相适应,农民的体育状况是最值得忧虑的问题之一,表现在农村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极端匮乏,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最低,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最差,很多农村几乎成了“被体育遗忘的角落”。“人文奥运”既然要关心我国的13亿人口,那么就不能遗忘了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
从1988年至今,由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农民体育协会主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承办,我国共举办了4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运动会上除了设立田径、篮球、乒乓球、游泳等竞技项目以外,还设置了一些符合农村特点、农民需求和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如武术、中国式摔跤、中国象棋、自行车载重、民兵军事三项、拔河、花剑、舞龙、舞狮、龙舟、风筝等。为了最大规模地动员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农业部和原国家体委同意,中国农民体育协会从1990年2月起在全国农村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这一活动的蓬勃开展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沉重的医疗负担,同时又把农民吸引到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来,对于改善农村社会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了很大作用。
县乡一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在组织和指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要注重发挥体育的作用,传播体育健身知识,充分宣传体育的重要意义,安排适当的投入用于体育设施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农民参加体育比赛,以此带动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还要充分结合传统的民间节日庆典活动,大力开展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和季节特色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北京奥运之魂》第二部分“人文奥运”理念与大众身心健康(2)
(二)妇女的体育问题
人类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来,女子相对于作为“第一性”的男性而言,处于“第二性”的地位,“半边天”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表现在体育上面,男人更看重体育,体育也更青睐男人。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严禁女子参赛;现代奥运发展之初,女子也是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女子比赛项目寥寥无几;直到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时,仍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派出的代表团中竟然没有一个女性。奥运史专家艾伦·哥特曼教授指出:“非白人的运动员以及来自劳动阶级家庭的运动员处于社会下层的不利地位,但是,他们通向奥林匹亚的道路远比女性运动员要笔直和顺利,因为她们不得不越过崎岖不平的小路。”Allen Gettmann;The Olympics: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Games。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2;p4。
随着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识到妇女有权利,也有能力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体育运动能够使妇女获得自信、娱乐、健美等多方面的满足,会增强其个性、自信与健康,使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更加具有女性的魅力。1994年5月5日至8日,在英国体育理事会主办的首届妇女与体育国际大会上,来自82个国家的代表着重讨论了“如何迅速改变妇女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等问题,签署了《布莱顿妇女与体育宣言》,旨在促使妇女在平等的环境中全方位地参加体育运动。1995年12月,经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建议,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工作组成立,这是一个就妇女体育问题向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提出建议的咨询机构,由国际奥委会、国家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各自的代表、运动员代表及有关人士组成。1996年国际奥委会组织了第一届世界妇女与体育大会,大会对妇女在体育中的地位和权利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对于促进世界妇女体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女子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参加各类比赛的妇女人数急剧增加。奥运会上的女子比赛项目的数量逐渐与男子项目相同,甚至还有了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女子独有的项目,妇女体育已成为世界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以来,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质的改变,由过去的“男尊女卑”转变为“男女平等”。女子竞技运动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女排的“铁榔头”威震四海,中国女足的“锵铿玫瑰”倾情绽放,女子在世界大赛上获得的金牌数量超过了男性,这深刻说明了我国妇女体育事业的巨大进步。
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妇女在参加健身活动方面与男子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女性健康状况比男性差,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也低于男性,表现在女性体育人口少于男性,男女体育参与者的性别比例为17914∶100。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人口中女性参与率比男性低136个百分点。女职工体育是薄弱环节,职业妇女承受着家庭和职业的双重压力,同时还要与男性竞争,严重缺乏闲暇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她们为此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代价,代价之一就是职业妇女患身心疾病的比例远远高于非职业妇女。
中国社会给女性的角色定位是“贤妻良母”,认为女子只应表现女性的阴柔之美,而不应带有阳刚之气,个别人甚至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和竞技的女子“性别倒挂”、“缺乏女性气质”等。社会给女子的形象定位是苗条、漂亮,而不是健康、强壮,似乎一个好的女运动员与一个真正的女人之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男性,也存在于女性自身。这种思想和做法是必须加以摒弃的。
“人文奥运”如何去体现对妇女的关怀呢?第一,呼吁将男女平等原则贯彻到包括体育在内的各个方面,并以体育活动参与权的平等带动妇女其他方面的平等权利得以进一步实现;第二,关注女性的身体健康和她们的体育参与,呼吁减轻女职工的工作压力,为其争取尽可能多的闲暇时间,为其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第三,提高妇女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其文化素质,使更多的女子能接触体育,投身体育;第四,消除女性社会角色与社会形象上的偏见,鼓励女性放下思想负担,没有顾虑地参加到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去。
为了鼓励广大妇女对于奥运的参与,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制定了《北京妇女奥运行动规划》,本规划自2002年3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规划安排,北京市将在女性中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征集文明治家格言、“看雅典,爱北京”演讲、“从我做起,奉献奥运”主题活动、妇女学英语活动、妇女健身活动、参与“绿色奥运”建设、妇女礼仪培训、建立健全中华巾帼志愿者组织网络等,以备战奥运来促进妇女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妇女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在首都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女子“半边天”的作用。
(三)老年人的体育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比例迅速增大,老龄化速度加快。目前我国社会正进入老年社会,由此形成的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和体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当然主要是年轻人,但这绝不是说老年人是完全被排除在奥林匹克运动之外的,“人文奥运”应该考虑对于老年人的体育关怀。
第一,呼吁社会恪守尊敬和爱护老年人的优良传统,为老年人身体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积极参加到与其身体状况相适应的运动娱乐形式中来,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第二,积极引导老年人开展多种多样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以从中国丰富悠久的养生健身传统中吸取营养,如五禽戏、太极拳、太极剑、钓鱼等;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借鉴西方老年人的一些锻炼活动方法,如门球、台球、网球、舞蹈、旅游等。
第三,老年人虽然不参加奥运会比赛,但是老年人中有很多体育爱好者,他们也要去奥运赛场观赏比赛。赛场里可以考虑为老年人设立专门的座位区域、通道和医护人员等,呼吁人们遵守赛场秩序,文明观看比赛,尊敬和关爱老年观众。
第四,在奥运会筹备和举办期间,组织者要充分听取我国老一辈体育专家、文化学者等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老马识途”,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应充分尊重与挖掘他们的智慧,使我们的组织过程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四)知识分子的体育问题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灵魂,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迈进“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知识分子在知识的保存、传播、创造、运用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知识分子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作用已经并还将更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关心知识分子的体育健康状况,吸引他们参加到各项体育活动中来,为奥运的筹备和举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从我国历史上看,知识分子历来都是体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追求的就是使自己和受教育者文武兼备,实现身心和谐发展。而今天人们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抵是文弱、迟钝、满脸倦容、未老先衰,甚至“形容枯槁,面如死灰”,强健、高大、健全、威武等似乎与他们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