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品质-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景,因为这个地方最大的特点就是看风景。没想到张永和想了想就说,你想看风景,那就要搭一把雨伞,刮风下雨能盖着就行。这个大雨伞的想法一下子给了张欣震撼。张永和于是成为他们的乡间别墅“山雨间”的设计师,也就成为张欣在建筑鉴赏上的启蒙者,他给她介绍各种建筑师与建筑流派。张欣说,他告诉她对她最有启发的一个房子是给日本一个和尚盖的,这房子占地面积很大,但屋内使用面积很小,房子伸出来很长很长的檐,这个和尚就在檐下作诗。她说她当时突然领悟,房子原来不一定非盖在屋里,对一个诗人而言,更希望的是面对一座山遐想的这一个空间,人与空间的关系由此会有一百万、一千万种可能性。
…
建筑艺术推动者张欣(2)
…
有意思的是,这是张永和的设计方案真正第一次变成建筑现实,一个有创造力的设计师的纸上谈兵因为往往打破了原来的建筑规范,在实际施工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施工队会提出承重不对、结构不对,房子会塌、会漏。问张永和,张永和解决不了就找别的工程师去解决。“山雨间”对张欣的意义是,与一位一流设计师共历了一个实验过程,一个大雨伞的观念,期间缺少的细节是由她来补充和丰富的。
艺术代表着品质?
张欣与潘石屹联手成为开发商后,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你是谁?富人还是知识分子。张欣自认为,从骨子里她是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职责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批判精神,生活目标是对精神的追求。但作为开发商,盖房的目的是赚钱,销售的房子推动着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异。于是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做市场经济的推动者,新时代优秀建筑的创导者。在她的意识中,文化总是一个阶级的分水岭。作为盖房子的人,盖什么房子、盖的房子给什么人住自然体现一种阶级立场。而另一方面,要做成功者就要赚钱,赚钱后的态度又意味着另一种选择。
张欣其实非常重视古根海姆对她的意味。她把他看作二十世纪艺术史中最伟大的三个人物之一,另两位分别是毕加索与杜尚。对张欣而言,毕加索给她的是创造的启示,杜尚给她的是观念的启示,而古根汉姆是通过其经济能力对艺术与社会的作用力。这三个人中,前两者对她是认识作用,后者则是行为作用,有意思的是张欣聪明地把关于收藏的观念变成了推广。她认为,收藏的目的要不是为拥有,要不是为投资,为赚钱的收藏显然会被功利所左右,就不会成为大家。而对艺术酷爱的收藏家常常为获得一种权力,对艺术是把玩态度。古根海姆不同于收藏家之处在其目的是对艺术家的呵护,以自己的财力让艺术家们生存下去,把他们的作品保护下来,再成为大家欣赏的对象。张欣认为,在古根海姆的时代,传播手段决定了收藏方式。在当今社会,对艺术的投资与支持完全应该在商业化中构成新的传播方式,而这恰恰可以体现她个人对社会的一种态度,从而解决关于阶级的问题。根据这种想法,她先利用SOHO现代城的每四层一个空中庭院由艾未未组织,请十几个艺术家一人一个做雕塑装置,利用浪费的空间,每个空间做一个艺术品,集中起来就成为一个小艺术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为艺术家的创作而投资,给艺术家一个创造的空间,但张欣会要求艺术创作过程中要考虑作品的功能性。这样的空间刺激了艺术家的创作欲望,雕塑一旦诞生,变成SOHO现代城整体产业的一部分,也变成业主的公共财产。在张欣的意识中,它们又同时构成了邻里之间的公共环境。
“长城脚下的公社”应该说是在做这样的小艺术博物馆基础上的发展,长城脚下的这一块土地是潘石屹一个朋友压在手里的一个项目,而与张永和一起合作做“山雨间”后,张欣与潘石屹想的是能不能在这块土地上找100个建筑师,盖100个“山雨间”。他们与张永和商量,张永和说,中国哪有那么多好的建筑师呀,他们就说干脆把想法扩大一点,约请全亚洲的建筑师。这个想法使张欣激动万分,因为相对发达国家过多地强调保护,她感觉到国内的建设开放给建筑提供了一个特别大的发展空间,而在这个建筑年代里大多数设计师都在照搬国外陈旧的建筑形式,构成大量的假古典重复。这绝对是提供了一种机会,如果能在长城这个古老的传统脚下占有亚洲所有最好的建筑师的最好的创新建筑,做一个建筑博物馆,可能会吸引全世界的眼光,让大家都来看、来投资,产生的投资再产生更大的规模,在新世纪建筑史上可能也就构成了一个事件。这正是她在剑桥时日夜梦想回国的理想。她与张永和合计,最初这个项目的名称就叫“建筑师走廊”。
100个艺术家成为一个整体
在张欣看来,房地产开发中,土地只是工业生产的元素之一,任何时候花钱就可以买来,关键的是有没有可能把所有创造性资源变成一个商品。创造性资源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又要看你怎样去组合它,把它按你的要求从一二三变成三二一。这里有两个要素,第一,创造力是最高的资源,而创造力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源源不断,关键看你怎样去发掘。第二,一个个体的创造力还是有限的,你怎样把这种个体创造力变成集体的创造力。张欣说她在认识这个资源问题时从三个人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一个是在北京开茶室的张景儿,1996年至1997年的时候,她在三里屯后边开了一个很小的茶室,里面一共三张桌子。张景儿把泡茶的过程繁复,动作比一般人慢上五倍、十倍,换了环境、角度、速度、方式,同一个东西就发生了变化。当她把茶提炼成一颗钻石这样贵重的宝贝的时候,它的含义就被改变了。第二个是来参加“建筑师走廊”设计的日本建筑师坂茂,他提出要用纸来盖一所房子。张欣说她原来的印象,纸的概念就是软不拉叽的,只能一层一层地糊上去。但坂茂提出是用纸筒,把纸筒的厚度加大,再进行防水处理,它的硬度就不亚于钢筋,但名称上它仍然叫纸。第三个是艾未未,她说她刚见艾未未时候,艾未未拿来一大堆照片,说这是他多年艺术观念的一个积聚。艾未未给她看三张照片,第一张是他拿着一件古董站着,第二张是这古董在往地上掉的过程中,第三张古董掉在地上碎了。艾未未对她说,破坏本身就是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