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长征中的政治斗争:是非曲直 作者:文显堂 >

第37章

长征中的政治斗争:是非曲直 作者:文显堂-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按照他的意志办事。更何况当时战事那么频繁,不像我们今天开会那么随便,说开就开,说开到哪一级就可以开到哪一级,那时不行啊。如果经常集中高级干部开会,红军就只好等着让蒋介石吃掉。
  “现在是军事行动,不能谈什么党内民主,一切只有以中央的命令行事。”毛泽东坚决拒绝了张国焘的这一建议。
  张国焘白了毛泽东一眼,没有再继续讲下去。
  “国焘同志,你的意见发表完了没有?”当会场陷入一片寂静的那一刻,张闻天下意识地问张国焘。
  “暂且就说这些,以后有机会再谈。谬误之处,请诸位批判。”张国焘的语气淡淡的,他今天实施的左右开刀的战略,至此归于失败。
  “我再讲几句。”毛泽东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随即吐出一股烟雾,“其实张闻天同志的这个决议草案在开会前同昌浩、傅钟几位同志商量过,他们是同意的。国焘同志对苏维埃运动的看法,与我们略有分歧,如果认为苏维埃运动是失败了,将使一般同志失望。我看,今后我们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将苏维埃旗帜高举起来。卷起苏维埃旗帜的做法,我们似乎还没有失败到这个地步,大可不必。至于对遵义政治局会议的评价,我看,我们也不要勉强国焘同志接受,留待以后党的会议来做结论吧。”
  毛泽东看了看张国焘,提高嗓门:“国焘兄说得好,梁山泊好汉不打不相识,今天我们算是又一次相识喽。”说完,嘿嘿笑起来。
  张国焘也勉强苦笑了一下。
  最后,张闻天宣布:“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这个草案,今天以多数赞成通过了,同志们所提意见,由常委修改后,再转发下去。”接着,张闻天宣布散会。
  张国焘在警卫的护卫下,步出沙窝山口。此时,东方已开始发白,他停住脚步,站在那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抬头凝望夜空,暗自思忖:“我张国焘在这片天下也算是一个人物啊!”
  冲突白热化
  令人疲倦,催人衰老的,莫过于野心未能得逞。
  沙窝会议后,张国焘陷入了一种失落的泥坑,浮躁不安,肥胖的身躯,显得消瘦了许多,白里透红的脸膛变成了白里透黑了,眼窝也凹陷下去。由于他找不到更多的理由来反对《夏洮战役计划》,也不得不勉强执行,这使他痛苦万分。但他没有放弃他的南下主张,依然在等待时机。
  中共中央为了迅速北上,实现《夏洮战役计划》,对左、右两路军作了进一步调整:左路军由红军司令部率领,领导人有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辖五军、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二军、三十三军,以及军委纵队一部,以马塘、卓克基为中心集结。右路军由中共中央、前敌总指挥部率领,领导人有周恩来、毛泽东、张闻天以及前敌指挥部的徐向前、陈昌浩等。辖一军、三军、四军、三十军、军委纵队一部以及红军大学等,以毛儿盖为中心集结,首先占领包座、班佑地区,再向夏河前进。
  然而,当左路军到达卓克基以后,张国焘的动作就开始离谱了。
  张国焘借口拒绝北上
  张闻天、毛泽东对在沙窝会议上没有说服张国焘,一直忧心忡忡,便决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北上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根本用不着再讨论。就在8月初,王明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起草了《八一宣言》,主张建立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这与毛泽东的北上抗日主张不谋而合。但由于与共产国际早已失去了联络,毛泽东不知道,张国焘不知道,其他中央要员也不知道。所以,张国焘依然认为北上抗日是“痴心妄想”,毛泽东在说服张国焘北上问题上也因此遇到了困难。
  因为时空的阻隔,重要的信息不能传播到这荒凉的高原上,历史的进程在这里被延误了。
  无奈,北上问题还得继续讨论。
  8月20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毛儿盖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凯丰、邓发,列席会议的有李富春、徐向前、林彪、聂荣臻、李先念。
  张国焘呢?他以抱病为由,没有参加这次会议。朱德因军务、周恩来因病没有出席。但会议仍如期举行。
  会议期间,毛泽东作了关于夏洮战役计划的报告。会议最后以毛泽东的报告为基本内容,形成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决定指出:
  (一)在目前敌我具体的情形之下,为实现6月28日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基本的决定,要求我们的主力迅速占取以岷州为中心之洮河流域(主要是洮河东岸)地区,并依据这个地区向东进攻,以便取得甘陕之广大地区,为中国苏维埃继续发展之有力的支柱与根据地。
  (二)这个决定是根据下面的理由和考虑出发的,甘陕地区对于我们不论目前与将来的发展上都有利的,而且依据我们现有的力量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这些考虑是:
  (甲)在政治上,我们能够和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及通南巴游击区取得配合,协商动作及会合,并给在这个地区中开展的游击运动以帮助、组织与领导,联系存在于甘陕边之苏区及游击区域成为一片的苏区,这给我们可能在短时期中迅速造成巩固的苏区根据地,这就能够迅速地形成在中国西北部以及全中国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心。
  (乙)在敌情上,在这个地区中,是几个军阀的系统,他们虽然联合地向我们进攻,然而存在着他们自己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敌人一般的战斗力之薄弱,及士气之不振,特别是东北军正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刀锋前从河北调来以及十九路军改编的士兵,他们中间反常与不满的情绪,正是我们革命工作之顺利条件,东北军与陕甘部队之缺乏与主力红军作战的经验,敌人现在一般的远离其现在军事战略及政治经济之中心地区。凡此等等都给我们以顺利的条件,在灵活的机动之中,去各个击破敌人,取得重大胜利。
  (丙)在居民群众的条件上,这个地区由于连年继续不断的深涸的农业危机,饥荒、沉重的捐税、土地的集中,迅速地生长着伟大的农民革命的先决条件,并已开展着争土地反捐税的农民斗争和游击运动。这使我们在当地基本的汉族群众中,能够给这种自发的农民斗争以组织领导,提高其觉悟程度,而走上苏维埃革命的道路,并便利于红军的扩大与发展。这给在这个区域居住的及其临近的非汉族群众(回、蒙、番)的民族解放及建立他们自己人民共和国的运动,以大的激励和推动,并经过我们的帮助、发动、领导,能够迅速争取这个运动灌流于苏维埃运动的巨涛之中。
  (丁)在物质的条件上,这个区域是西北区域中比较富庶的区域,能够保证我们现有及继续扩大之部队的物质供给的需要。
  (三)为着实现这个战略决定,当前的战役是一个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目前战役之疏忽与失着,将使整个战略实现困难,甚至失败。因之,当前的战役应力争控制洮河,首先是其东岸地区,粉碎敌人兰州、松潘封锁线之计划,以处于有利的机动的地位,而便于继续战胜敌人,集结最大限度的主力于这个主要方向,坚决与果敢的作战,灵活与巧妙的机动,是这个战役胜利之保证。机会主义的投降困难,走抵抗最小的道路,将不仅丧失这个战役之胜利,并使战略的实现成为不可能。
  (四)政治局认为,在目前将我们主力西渡黄河,深入青、宁、新僻地,是不适当的,是极不利的(但政治局并不拒绝并认为必须派遣一个支队到达这个地区去活动)。因为:
  (甲)非汉族的民族(回、蒙、番各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是酝酿与发展着,但是汉族红军之全部的长期的深入这个地区,必然的会引起这些民族群众之误解、嫌隙甚至敌视的态度——这在粮食给养困难恶化的条件下,更加容易尖锐。党在民族运动中的基本方针,应该是
  自下而上的发动群众的民族解放斗争,而绝不能是强制的苏维埃化。
  (乙)这个行动客观上正适合于敌人的要求。敌人正以全力压迫我们向着不利地位,而他可以沿着黄河构筑重叠的封锁线与堡垒,阻止我们以后向中国本部之发展,切断我们与其他苏区红军及全国革命运动之联系。这一不利的情况,在我们还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保证克服敌人的堡垒封锁以前,将不可避免地要到来的。
  (丙)自然与物质条件之不利。假如红军大部的长期的在这个区域行动,将遭到极大的困难。
  显然,如果我们目前采取这种方针,将使苏维埃与红军遭受损失,并限制其发展。所以政治局认为,目前采取这个方针是错误的,是一个危险的退却方针。这个方针之政治的来源是畏惧敌人,夸大敌人力量,失去对自己力量及胜利的信心的右倾机会主义。
  政治局号召全体党员、红色指战员,以布尔什维克的坚定,以工农红军的特有的英勇,团结在中央的路线之下,歼灭敌人,实现赤化川陕甘,而为苏维埃中国确定巩固不拔之基础。
  这个决定对战略方针的分析与判断,其正确性在后来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这个决定,只分析了张国焘曾经提出的西进方针的错误之处,而没有批评张国焘的南下主张,这是因为毛泽东还确信张国焘只抱住西进的主张,而无其他意图。
  毛泽东这种判断也是有根据的。
  早在8月中旬,毛泽东就发现张国焘有西进的意图,就电告张国焘,红军不宜深入阿坝地区,但张国焘置若罔闻。所率左路军一路在占领阿坝以后,为遂其出甘边、青海的西进意图,便命令新成立不久的中共川康省委以阿坝为中心,大力开展工作,争取“赤化草地”,使阿坝成为新苏区之一部。同时命令第一纵队一部向黄河以北探进。该部以阿坝格尔底寺和尚罗车儿兄弟俩为向导,由上阿坝翻山沿结柯河北行,进占了黄河东岸之齐哈玛。因缺乏渡河设备,加上黄河北岸有“南番”牧主唐隆古洼的武装阻击,该部红军未能找到渡河点,驻齐哈玛数日后,只得沿来路返回阿坝。
  至此,人们也许已搞不清张国焘究竟是西进还是南下。其实,张国焘的西进或南下主张,是围绕他自己的政治意图而变化的。开始,他主张南下,被中央否决,并由此产生了分歧,后来他又主张西进到新疆,又被中央否决。于是,他从自己的政治需要出发,意欲单独西进,决定派一支部队向西探探路,一旦打通了这条路,先期与共产国际接通联系,他的领袖梦就有可能变为现实。但此路不通。
  这次西进的失败,使张国焘改变了西进的主张,转而又萌生了南下的意图。
  但不管怎样,那么精明的张国焘,他应该相信这个毛儿盖会议决定是正确的,特别是对甘陕地区敌情的分析,已经入木三分。这个地区的敌军人数虽不少,但只是几个相互缺乏信任的军阀系统,有可以利用的矛盾。况且,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刀锋前来到这个地区的东北军,积蓄了具有爆炸性的不满情绪。张学良因自己落得个“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而深感耻辱,几次向蒋介石谏言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但均遭到拒绝。张国焘应该看出其中的门道,更应懂得这些情况将意味着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