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637-中国变色龙 >

第10章

5637-中国变色龙-第10章

小说: 5637-中国变色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间,他每天都做出了某种令人难忘的好事;他的荣耀与日俱增。他恪守理政之道,在这方面不仅不亚于乃至胜过列王先祖,而且与古时三代那些帝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在欧洲,相信耶稣会士报告的人也热衷于采用这类文字,因为在当时当地仁慈的专制主义是人们的最高政治理想,民主政治尚要待下一代人来关注。因而迪•;阿尔德说他“拥有最高程度的治国之道,他本人身上汇集了构成一位正人君子和君主的一切品质。他的风度举止,他的体形,他泰然自若的种种特征,某种高贵气息,再加上温和仁慈的性情,使人刚一见到他就不由得产生出爱戴敬重之情,从一开始就向人表明他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帝国之一的君主”。这是欧洲居主导地位的印象。较不热心的描述要少得多,尽管这并不难见到,即便在那些对中国文明予以很高评价的人的作品也不罕见。金尼阁所编纂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还有这样一段易于被人忘却的话:    
    大臣们作威作福到这种程度,以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财产是安全的,人人都整天提心吊胆,唯恐受到诬告而被剥夺他所拥有的一切。正如这里的人非常迷信一样,他们也不大关心什么真理,行事总是十分谨慎,难得信任任何人。出于同样的恐惧,近世的皇帝们也抛弃了在公共场合露面的习俗。即使在从前,每当皇上离开宫禁时,预先都要采取成千种防范措施,这样才敢外出。在这种场合,整个宫廷都处在军事戒备之下。皇帝途经的各个道路和与之相通的道路上,无不布置了便衣警卫。皇帝不仅让人们看不到他,而且人们也无从知道在行进行列的许多轿子中他到底乘的是哪一座。人们会以为他是在敌国中旅行,而不是在他自己的子民万众之中出巡。    
    事实上,仁慈的专制君主在哲学家和行政人员的辅佐下治理国家的幻象不仅与实情相距甚远,万历皇帝甚至连听一听大臣们的奏议也不愿意。为了在天子与其官僚机构之间提供一个联络的桥梁,太监们不得不担负起中介的作用。这样一来,本就由于他们在帝宫中所起的特别作用而享有亲近皇帝权力的太监们,现在又获得了新的地位,即充当皇帝在国事上的耳目。这些人既无文官们的学识,也无传统和责任感,他们权力的增加,必定会给整个帝国带来灾难性后果。    
    耶稣会士抵达北京时,实际上适逢中国在许多方面出现这种衰落,但令人奇怪的是他们对中国作了如此有利的描述。一方面明朝内部的和平因国内的一系列反叛而受到破坏,另一方面满族人势力的增长对其北部边境构成了严重威胁。经济出现了混乱,同时正如中央政府权力松弛和缺乏效率之际一贯会出现的那样,平民百姓不断面临受到地方士绅盘剥、欺压的危险。天启皇帝明神宗死后朱常洛继位,是为光宗贞皇帝。但他在位仅一个月即去世,由皇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熹宗哲皇帝。他以次年即1621年为天启元年,故被称为天启皇帝。于1620年登基,当时仅有15岁,而他感兴趣的主要是木工手艺,而不是治理国家。在他统治时期,事态恶化到了极点,以致残酷无情的大太监魏忠贤得以不仅控制帝宫,而且控制了官僚机构,一度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据称在山东出现了一个独角兽,这一现象一直被认为是大圣人降临的征兆。此时甚至有人提出建议,认为魏忠贤应当享有与孔子同等的地位,受到人们的膜拜。1627年天启皇帝驾崩时,中华帝国几近蒙受由一位太监出任天子的耻辱。专攻这一时期历史的一位专家说:“在中国帝制历史上,可能没有一个时期的宫廷政治和伦理道德像现在这样堕落。”


中国与耶稣会传教士中国与耶稣会传教士(七)

    不过强调明朝晚期诸位皇帝的无能可能有失公正,因为难道不是像康熙这样的清朝伟大君主的荣耀令耶稣会士以及欧洲与他们通信往来的人为此目眩吗?但就连他在一位传教士——不必多言,这位传教士不是来自耶稣会——的笔下也被描述为完全徒具虚名,残暴行为时有发作。他还对批评持不宽容态度。比如,1699年,他下令纂修新版《春秋纪年》注疏,删除一切该书与他的想法不合拍的东西。这位皇帝对纂修结果非常满意,因为书中有关不胜任之国君或暴君不配享有臣民的效忠、可以予以废除的段落被删除了。    
    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在执政时间之长和获得的名声之大方面堪与乃祖相媲美。但他甚至比康熙还要不宽容。康熙只是在其漫长统治的末期才对一位有煽动言论的作者采取惩罚措施,乾隆却大兴文字狱,查找冒犯皇帝的著作的工作因与一项由来已久的皇家措施——收集珍稀图书和手稿以编修由官方支持下印行的规模庞大的《四库全书》——相连而变得便利了。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根除一切有可能对他自己的统治造成危害的书稿,而且要消除一切有可能危害清朝的一应东西,甚至删除一切贬低入主中原之前的满族人的话语。除了压制一切可能鼓励煽动性思想的东西外,他还持有在思想、道德和精神趣味上保持正统的更明确的目的。乾隆在这些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以致他种种活动的较阴暗的一面直至最近几十年才向人们完全展现出来。在此之前欧洲一直受到耶稣会士阿谀奉承观点的误导。而中国人自身丝毫不能提到这些插曲,直至1912年推翻满族人统治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耶稣会士记述中夸大其辞的不仅是中国皇帝的德行。    
    他们有关中国君主享有极大权力和威望的观念是另一因过分简单化而导致的过分强调。当然,他们的观点与中国统治者惯常受到的奉承相合,人们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意识到这样一种过分的称颂与其说是皇帝所享有的至高无上地位的反映,倒不如说是整个帝国因以运转的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帝国并不是一个天子位于顶端的金字塔。它是两股敌对力量进行激烈争斗的场所:一方是官僚机构,体现了儒教看重家族血缘关系、道德准则和文人治国的理想;另一方是皇宫,体现了非人格化的独裁统治。自汉朝以来这种对立就具有重要意义,当时该王朝奉行的是把残酷无情的法家学说与儒家思想混合起来作为立国之本的政策,其中前者曾帮助汉朝的前驱秦朝一统天下,后者则对非人格化的法律表示反感,与帮助治理一个帝国相比,它更适于小型共同体。    
    一方面,皇帝依赖于儒家官僚政治所不得不提供的公正和学术气氛、实际的行政经验以及传统财富;另一方面,儒家也需要皇帝,因为他作为天子,其宗教地位具有一种神秘性,而他具有的这种神奇的影响力,不仅确保帝国行为的和谐,而且确保其自然地有条不紊地运转。在明君的统治下,两个方面得以保持平衡,但在那些没有认识到儒家传统价值的君主的统治下,总是存在着破裂的危险。天启这样软弱的皇帝固然可以轻而易举地破坏这种平衡,但皇帝过于强烈地追求个人权力同样非常危险。关键性的一步是皇室管理与正常的民事行政管理的分离,这样皇帝的挥霍浪费和骄奢淫逸就不能受到大臣们的制约。不幸的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名义上是供皇宫消费的。虽然这笔收入实际上用于一般性的国务目的,但它逐渐处在宫廷太监的控制之下,增加了他们的权力。    
    如果说人们对宫廷与官僚机构间的紧张关系未能正确理解的话,那么汉人与满族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后者作为外来民族面临着必须对人口比10中国人的孔子:出自陕西西安府碑雕刻。清代。    
    CP菲茨杰拉德,《中国文化简史》,克里塞特出版社,1935年,图8,第91页。他们多得多的汉人施以强有力控制的压力。这一方面的情况看来没怎么受到耶稣会士的注意,其原因可能在于对身处那里的欧洲人来说汉人和满族人之间相对说来没有多少区别,正如中国人没有对欧洲人细加区分而把他们统统视为远隔重洋前来的蛮夷一样。另外,在当时像耶稣会士那样致力于创建国际性宗教、身为一个国际性会团一员的人或许没有像现代人这样如此关注国家间的界限。但除汉人与满族人之间存在的重大文化差别之外,在其王朝统治早期,满族人面临的困难不仅是明朝遗民在南方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抵抗活动,而且还有许多忠实而具有独立思想的学者拒绝与征服者合作;而这代表着一个所谓单一的儒教社会中另一些分裂性因素。事实上,耶稣会士观察到并用于自身目的的儒教学说的主导地位有些夸大其辞,作为异族的满人自己十分强调儒家学说,意在赢得学者名流的心,热切地希望保存汉人的文化。早在征服中国之前,他们就已开始采纳儒家思想学说及其官僚机构,此乃治理一个庞大的农业人口国家唯一适用的模式,因而他们是热心的儒教信徒。但另一方面,许多有才智的汉人反对缺乏生气、强压在他们身上的正统的儒家思想,反对进行科举考试所要求的陈腐过时、没有意义的学问,对此满族统治者却认为应当支持这种学问,其目的仅仅在于它是一种手段,可以让汉人的心思毫无害处地用在这上面。对科举考试持批判态度的有著名讽刺作家吴敬梓(1701—1754),他的家族以在科举考试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著称,但他本人对此非常憎恶,撰写了《儒林外史》一书,这是中国最伟大的讽刺小说——可以理解,该书在作者生前不能出版。宣告了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辛亥革命,一直被某些参加者视为由效忠明朝的分子发起的驱满复明运动的成功终结。


中国与耶稣会传教士中国与耶稣会传教士(八)

    我们现在已经对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想象、形成这种想象的因素、它与现实的不相符之处作了某些叙述。其他一些著作非常好地介绍了这种想象对欧洲的影响,这方面的内容在本书所述主题中只占有从属地位。因而,这里仅仅简要介绍一下这种想象是通过什么方式传递到欧洲以及欧洲对此的反应就够了。    
    在金尼阁开创性的有关利玛窦的著作之后出现了两部有影响的著作,它们是由另两位耶稣会士撰写的,一为塞梅多(汉名曾德昭[谢务禄])曾德昭(1585—1685),葡萄牙传教士,1613年来华,先在南京传教,后深入内地,死于广州。著有《字考——汉葡及葡汉字汇》及《中国通史》等。,一为基歇尔 阿塔纳•;休斯•;基歇尔(1601—1680),德国耶稣会士和学者。曾在罗马学院教授数学和希伯来文,后专心从事象形文字和考古学研究。,两书分别出版于1642年和1667年。基歇尔著作的引人之处在于其迷人的雕版画,因为虽然带有中国插图的书籍早在16世纪末就已出现,但它们并未广为人知。与此类似,虽然利玛窦留有儒家“四书”译文手稿,且被其同事用作教科书,但正式出版的译文要在半个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这些早期版本中最著名的是1687年由一群耶稣会士出版的《中国11一位欧洲化的孔子形象:选自《中国儒教哲学》(1687年),与图10年代大致同时。    
    承蒙博德莱亚图书馆惠允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