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部分第95节:米粮库胡同1
米粮库胡同因以前胡同里有存放米粮的仓库而得名。走进胡同去,在胡同的北侧已是新式的建筑和大院,而南侧古老的院落还大多保存着。胡同中部骤然变窄,胡同也打了个小弯,再往前走,胡同再次转了个弯,然后就与恭俭胡同相接了。
第四部分第96节:米粮库胡同2
胡适曾经在米粮库胡同居住过。胡适,1891年生,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倡导新文化运动,继而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和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袖人物。他是“五四”运动领导者之一,《新青年》杂志的编委,他倡导的独立精神,使之成为影响广泛的思想家。1920年3月,他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在鲁迅的《呐喊〈自序〉》中,曾经提到了“问题和主义”之争,鲁迅的讽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他的认识。在菜市口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门前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胡适。今天,当历史的本源日渐清晰的出现在视野当中的时候,我们仍然应该默默记念曾经的风云年代。
第四部分第97节:米粮库胡同3
胡适的性格是平和而宽厚的,有个传说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当时的北京大学附近住着许多在北大旁听的社会青年,一般学校和教师都不过问,但他们毕竟不是北大的学生。可是有一次,胡适在上课时拿出一张纸说,你们谁是偷听的,给我留下个名字,没有关系,偷听和正式听都是我的学生。如此一来,胡适便改变了偷听者的身份,在这其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胸怀。 历史固然是公正的,胡适的很多不当之处在今天看来,可能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完全平和的积累,然而,作为一代文学、教育大家,他的名字跟随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
第四部分第98节:西裱褙胡同
西裱褙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北京日报社东部,现在胡同已经基本不存,只有遗迹若干。胡同由于靠近昔日的贡院,买卖字画者较多,所以巷里有很多从事裱褙的人而得名。 西裱褙胡同的23号是于谦祠,但是现在,整条胡同已经不再存在了,门牌的标志已经不再重要。 提到于谦,可能人们都会记起上学时诵读过的《石灰吟》,记得里面“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名句。
第四部分第99节:东四八条
东四八条位于东城区东部,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因胡同在东四北大街路东的胡同中由南向北排在第八位而得名。东四八条在明朝时称为正觉寺胡同,是因为胡同原来建有正觉寺而得名的。 东四八条不是很宽,但里面的宅门大多比较精制,无论是排场的广亮大门还是普通的如意门。总的说来,胡同里的广亮式大门还是比较多的,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高官显贵们的居所,尤其是胡同西半部分,就更加明显。胡同东部开始断断续续出现了寻常人家的门楼,不过大多还是比较规整,建筑也比较大气。 胡同的71号是叶圣陶先生的故居,故居是一座非常齐整的四合院,院内垂花门和游廊俱全,现在仍然保存基本完好。
第四部分第100节:外交部街
外交部街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因为民国时期,外交部曾设置于此而得名。外交部街在明朝时候,称为石大人胡同,是由于宦官石亨曾在此居住。 后来此处宅地主人屡经更迭,及至清代,成为工部宝源局的所在地,即铸造钱币的地方。宣统年间,将废弃的宝源局改建成迎宾馆,这就是我们今天在胡同中看到的西洋风格的建筑。 如今的外交部街,数百年的沧桑已经老去,寻常百姓的生活成为了最主要的颜色,虽然修葺一新的迎宾馆仍在路边默默守望着。
第四部分第101节:新开路
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 提起“新开路”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条胡同的历史并不久远。其实不然,这胡同早在明朝时候便已经形成了。明朝年间,在这条胡同东端,有当时官府的文思院,就是当时手工制作玉器饰物和金银彩绘之类的场所。当时,这里被称为新开口。及至清朝乾隆年间,才始称为新开路胡同。 新开路胡同不算宽阔,里从依然存在的那些老宅院,仍然可以想象出这里的旧容,门楼大多是广亮式和金柱式的,因而也就证明了过去主人的身份。在新开路西口,有座绿色琉璃瓦屋顶的小楼,非常精美,从规格上看,估计应该属于宁郡王府的延伸了。
第四部分第102节:红星胡同1
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内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红星胡同旧称吴良大人胡同,无量大人胡同,前者据说是与朱元璋的大将吴良有关,而后者则据说是于胡同里传说的无量寿庵有关。在抗日战争前,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曾在胡同九号居住过。
第四部分第103节:红星胡同2
现在,红星胡同的西口已经成为了工地,不知道是在修建什么,大概也是和地铁有关吧。红星胡同的西部,已经大多被拆掉了,包括很多个考究的大宅院。胡同中部还存留着一些院子,但也不知道哪天就会面临拆迁的命运。顺胡同一直向东走下去,在靠进东口的地方,也看到了很大的一片工地,正在建设着新式的楼宇,这里紧邻着刚刚修好的金宝街,可能不远以后,这里也会和曾经的金鱼胡同一样了,商业的兴起代替了古老宁静的四合院以及里面的生活。 一边古老而传统,一边现代而时尚,的确代表了一种视觉的反差与时代的见证。
第四部分第104节:禄米仓胡同1
禄米仓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小牌坊胡同,西至朝阳门南小街,因胡同北侧过去有禄米仓而得名。 禄米仓是明清两朝存储在京任职的官员的俸米的地方,在禄米仓之北,还有海运仓和北新仓。
第四部分第105节:禄米仓胡同2
现在的禄米仓胡同西口,已经被拆掉了很多,整个南小街东侧基本上被新式的住宅区小区取代,很多个精美的四合院早已是灰飞烟灭。走进禄米仓胡同深处,还能寻找到一些历史的片段,比如过去仓库的院墙,比如古老的智化寺。 智化寺因为古老的京音乐而知名,站在胡同里想,北京的知名其实离不开这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胡同的。
第四部分第106节:前赵家楼胡同
前赵家楼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北总布胡同,西至宝珠子胡同,因过去胡同里有一座赵家的三层小楼而得名。 前赵家楼胡同之北还有后赵家楼胡同,两条胡同很苍老,依稀可以想象过去的岁月,只是它们之间的赵家楼早已没了踪影。 前赵家楼胡同1号是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1919年5月4日,愤怒的北京学生为抗议签定《巴黎和约》,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集会以后,学生们来到了赵家楼胡同,并在这里火烧了曹宅,痛打躲藏在里面的章宗祥,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赵家楼”事件,并由此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今天,走在这条胡同上面,只能去遥想当年的历史,毕竟宅院已经不存,但埋藏在里面的旧事却深深烙在了这片土地上。
第四部分第107节:演乐胡同
演乐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内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其实通过字面就能理解出来,这里以前是演奏音乐地方。据说是明朝时候,官方负责音乐与戏曲活动的地方。 演乐胡同很狭窄,尤其西口更是如此。在胡同的西边,基本上是简小的如意门和墙垣式门楼,这里应该都是曾经的老百姓居住的地方了。胡同里面也已经粉刷过了,无论是古老的砖雕还是宅门,都统一漆上了灰色和红色。其实,砖雕这东西还是保存原状的好,即便显得苍老和破旧了,但那毕竟是历史啊。在胡同的中部,有一座显得精致的如意门,可能也是在这条胡同里面显得与众不同吧,因为在大门上面,依稀可以看到曾经的对联,这里大概是一户书香门第了,但里面的故事又会是怎样呢,在这片旧时宫乐演奏的地方,偏居一隅,那份自静着实让人感动。在胡同的两旁,杂乱堆放着已经遗弃的磨盘和门墩,这又会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呢?
第四部分第108节:本司胡同
本司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内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也和音乐戏曲有关,是以前的教坊司,专门负责宫廷内府的音乐活动。这里是曾经教坊司的所在地。 本司胡同没有东口,只是通过东花厅胡同与演乐胡同连接着。本司胡同的东边,南侧的房屋早已经没有了,现在是北京二中的体育场,再往前走,则应该是卢森堡大使馆的后院。在胡同的北侧,古老的建筑还存在着,不过这里没有进行粉饰,因而还保存着那种略显得破败的古朴。间或出现的大宅门,仿佛也在述说着曾经的历史,虽然,本司胡同和演乐胡同都是当时宫廷音乐的所在地,但官家和平民的区别仍然是一目了然,这种区别包在建筑的残存里面,直到今天。
第四部分第109节:报房胡同
报房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南部,东起东四南大街,西至王府井大街。报房胡同在明朝时称为豹房胡同,传说此地是为皇宫圈养豹子的地方。还有种说法,说报房胡同得名就是因为报纸的缘故,当然,这里说的并不是现代的报纸,只是木字排印的用以发布皇帝谕旨和大臣奏议等官方文件的出版物了。这报纸据说叫“京报”,不过,当然不是现代史上著名的《京报》了。 至于名称的得来,大多是传说了,不过胡同里确实有埋藏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胡同里曾有一座法华寺,1860年,恭亲王奕訢曾在此处与英国谈判,另外,戊戌变法时期,在政变前夕,谭嗣同也曾去法华寺找过袁世凯,袁世凯的两面嘴脸记录于很多种文字之中,同时也让法华寺成为了见证的坐标。但历史已经远去,法华寺在宣武、崇文都有,究竟是不是这里已经很难考证了。
第四部分第110节:箭杆胡同
箭杆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南部,胡同原来北起智德北巷,南至骑河楼南巷,较为曲折。现在,胡同已经基本不存,只留下20号院,为陈独秀故居,也就是《新青年》编辑部。 箭杆胡同在北池子大街和北河沿大街之间,以前曾经路过,印象中是一条比较狭窄而且弯曲的胡同。 箭杆胡同没了,只有20号还在,但历史注定会有陈独秀的一个位置,他的功与过自会有公正的评价,今天,我们提到“五四”运动,提到《新青年》杂志,应该想到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想到当年那青春激荡的年代。
第四部分第111节:钱粮胡同
钱粮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大佛寺东街。明朝时,称为钱堂胡同,清朝时宝泉局在此设厂铸钱,故而称为钱粮胡同。 章太炎曾经在此居住过,大概的位置在胡同中间。当时袁世凯笼络不成便派人将他监视起来,这样大约两年有余,知道袁世凯死后,才恢复自由。其间,鲁迅曾数次前来拜访。 如今的钱粮胡同已变了模样,古老的建筑不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