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漫谈-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俄罗斯办学条件怎样?〃
〃我们所看到的学校办学条件非常优越,一所30年前建的学校,校舍生均占有面积就远远超过我们,有室内篮球场、体操房、小礼堂。新建的校舍设备就更齐全,一所中学有两个室内篮球场,楼内走廊都很宽敞。〃
〃他们每班也像我们这样六七十名学生吗?〃
〃据说前苏联要求把中学班额都控制在24人以下,我们所见到的教学班每班没有突破25人的。这样学生和教师接触的机会自然多了,就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他们那儿也有劣迹学生吗?〃
〃这点我们没发现,像我们有极个别学生模仿街头地癞打扮的,看不到。不仅在学校一个没看到,在大街上、商店里、剧场里、博物馆里、地铁站、公共汽车上,近半个月的时间,我们一个也没有发现像我们公共场所地癞那样,身着奇装异服,歪戴帽,斜瞪眼,长头发,弓背曲腰的人。〃
〃俄罗斯社会秩序怎样?〃
〃学校秩序井然不必说,广场车站,机场码头,我们所到之处,人们极其文明,凡有排队的地方,无一人拥挤,司机半夜过十字路口,见到红灯,明明横道无一辆车,也无警察,他也绝不闯红灯。莫斯科红场边上的大商场内无一人大声讲话,圣彼得堡大街上的候车亭三面是大透明玻璃隔开,没有一块玻璃损坏。伊尔库斯克公共汽车上无人收票,但旅客都自动往票上打作废的洞。俄罗斯上层乱作一团,通货膨胀,但人民群众却如此冷静、文明、克制,确实得佩服他们教育的成功。〃
学生们通过同龄人学生生活的比较,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比较,能找到既科学又比较适用于我们自己的方法,能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教育,不至于像有的同学所狭隘理解的那样,教育便是上学、读书、做题、考试、得分、升学。
通过比较,学生们也比较乐于接受我所提出来的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管理班级能力的做法。认识到这不是老师别出心裁,而是符合世界改革大趋势的做法。
四 五千万年后的地球上
培养学生成为目光远大的人,是现代教育的任务之一。
相当一部分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为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吵得面红耳赤,甚至打作一团,打得头破血流。目力所及,仅眼前一点蝇头小利,仅6元钱的一级工资,看不到发挥自己才能,创造千万元财富的别的更远的途径,只好拼命争这一级工资。把对手搞掉了,自己才能长上,宁肯付出血的代价,有的甚至宁肯付出生命也不肯让出这6元钱。文化大革命就是通过设计这一重要的人与人、同胞与同胞、同志与同志、邻里与邻里的各种争夺,吸引了人们的聪明才智,耗费了人的体力与精力,使人无暇去想我们在世界上落后到了多么可怜的地步,也使人无暇顾及那极其黑暗的政治和即将崩溃的经济。
要不重演这样的悲剧,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目光远大的人,培养一大批不轻易受蒙蔽的人。
一个人要想活得有价值,不致成为鼠目寸光、寸利必争的庸人,就必须培养自己注目当代世界和未来世界的能力。
我喜欢和学生一起探讨未来世界的事情。我愿意给同学们介绍托夫勒、奈斯比特等未来学家对世界明天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谈今后20年、50年、100年,甚至谈未来1万年……
1984年,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到我们班级采访,要听我
讲语文课,可是他们来时已是期中,我该学期的语文教材早就讲完了,只好讲课外的内容。
当天我恰好收到刚送到学校的一本当月的杂志《国外科技动态》,学生们都很喜欢我介绍那上面的文章。上课时,我便拿出这本杂志,简单介绍了一下本期目录,请同学们从中挑选一篇文章。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要求讲《五千万年后的地球上》。这篇文章,是一位物理学博士写的。
我便还按老规矩,首先朗读这篇文章。文章2000多字,我10分钟便读完了。
读过之后,我便请全班同学七嘴八舌地复述,又找个别同学复述。
我记得电台记者立即将采访话筒伸向复述的同学,当场录音。
然后,我请同学们划分这篇文章的层次,并概括文章中心。
接着请同学们对文章的观点进行讨论。一部分同学认为,作者说得有道理,人类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人类掠夺性地开采地下资源,既侵吞了祖先的积蓄,又抢夺了子孙的能源;人类唯利是图的生产,全然不顾环境污染……人类这些鼠目寸光的做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紊乱,最终招致自身的灭亡。五千万年后的地球上的主人,完全可能同作者说的一样,是一群生命力极强的大老鼠。
付代诚同学说:〃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生态平衡既然是人类破坏的,按照有矛必有盾的规律,人类就能凭自己的智慧使生态达到新的平衡;能源开采确实过分,但石油没有了之后,一定会有更好的能源替代它;环境污染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大家看到,经过世界环保组织的努力,不少地区污染已比前些年有所减轻……总而言之,我相信人类是伟大的,我对人类的前途抱乐观态度,我坚信五千万年后地球上的主人仍然是人类。〃
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人类遥远的明天。在这讨论中,他们很容易产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最低限度,在此时此刻,会觉得为了个人利益而和自己的同胞、同学、同志战斗,残酷无情地斗争是很可悲的。一个人只为了个人权力、名誉、地位,只为了个人利益活着是很可怜的。
下课以后,电台记者要去了我的杂志,他们将同学们复述的录音和原文相对照,发现许多细节、数据都和原文一致。他们以为学生不可能听了一遍就记住了这么多的信息,便问学生:〃你们事先看过这篇文章吗?〃同学们说确实没有看过,邮局刚刚送到老师手里,我们还不知道本期《国外科技动态》已经来了呢。
记者问:〃你们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十来分钟,只听了一遍,就基本记住了全文内容呢?〃
学生说:〃我们感觉自己的记忆,取决于对所记材料的兴趣。好的小说连播、评书连播只听一遍,基本能讲下来;我们非常渴望了解全人类的事情,更憧憬人类的未来,对这类文章,当然听一遍就基本记住了。〃
过了一年,我又到省里开会,遇到电台记者吴海燕同志,她还同我谈起那节课,谈起同学们对整个人类的关注,谈起同学们对未来的独到见解,谈到课堂上同学们忽而凝神侧目细听,忽而热火朝天地讨论的场面。她感到,适量地给学生们介绍有关人类未来的文章,太有必要了。
我想,未来学这门课程,将越来越多地被中小学列为选修课,简明未来学总有一天会成为中学的必修课。
五 三十五年后的班会
1979年10月31日,我教的学生大都还是14岁的孩子,他们是小大人,他们总觉得自己已成熟了,喜欢把自己说得大一些,都报自己的虚岁数,说自己15岁了。有的说得更大,他们渴望成熟,渴望长大。这天课后,不知怎么引起的,大家对长大,对自己长大以后干
什么,谈得特别多,特别热烈。(这也是小大人的特点,如若另一个题目,勾起了他们对童年的回忆,他们又会对童年有着千般留恋万种深情,于是就又都大喊大叫:〃人要是总处在无忧无虑的童年,不长大该多好。〃)
我想,有必要引导学生经常想一想自己的未来,想一想长大以后做什么,甚至想得更具体一些:怎样做。
我自己在工作中、学习中都有过坎坷,有过挫折,经受坎坷曲折时,我感到,如果目光太短浅了,就会把坎坷曲折看得过难过重,容易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似乎人生充满了坎坷曲折,觉得人生之路过于艰难,过于昏暗,以至于在坎坷曲折面前忧虑、烦闷,甚至悲观。此时倘能跳出现实,让自己的思维到未来游历一番,想一想几年、十几年以后人类的明天,想一想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自己工作学习的情形,便觉得坎坷、曲折、打击、磨难,所有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过了几十年,再回过头来一看,都不过是一段插曲,于是便豁然开朗了。
学生们不会再经历像我们这样多的天灾人祸和种种磨难了。但他们长大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为使他们不至于一遇小片乌云,便产生天昏地暗之感,引导同学们经常展望一下自己的明天还是必要的。
于是我出了一个班会题目:三十五年后的班会。
时间:2015年的某一天。注意:那时,各位同学都已是50岁左右的人了。
地点:我们的学校。注意:那时我校一定不像现在这样,只两排平房夹着一个涝洼塘似的操场。
人物:在各行各业、各地区工作的当年的同学们。
事件:大家从四面八方又聚到一起,班会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为开好这次班会,同学们可以先认真写一篇作文。作文中写清35年后班会的全过程,然后在班会上宣读自己的文章,看谁的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又符合逻辑。
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投入了真情,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他人。
他们写道:35年后,国家已实现了现代化,同学们有的乘坐高速列车,有的自己驾驶着微型太阳能飞机,有的驾驶以海水为燃料的气垫船自渤海湾进入双台河口,来到学校。
校园面貌已使许多在外省工作的同学无法识别。当年的两栋平房,变成了造型别致的几座大楼;涝洼塘般的操场,东西两侧建了假山、喷泉、花园。操场中间绿草如茵,四周已变成了塑胶跑道。
变化最大的还是同学们。大家都已是50岁左右的人了,但每个人还感觉正当壮年,看上去还很年轻;大家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有的成了知名的数学家、企业家、文学家……
有的同学做了园艺工作者,精心培育出了能在盘锦盐碱地生长的枣树、梨树、桂花树、梧桐树,使我们连大棵杨柳都没有的盘锦也变得和江南城市一样,到处树木葱葱……
平时最爱溜号、学习成绩全班倒数第一的同学参加工作后,痛感没文化的苦恼,他刻苦自学专业知识,在一家文具厂成了发明能手。他拿着自己制作的无尘粉笔献给老师,同学们争着用这粉笔。粉笔的一端写字时输出荧光粉似的物质,写在黑板上色彩绚丽,用完之后,用笔的尾端对着字迹稍加扫描,那些物质便又回到了笔内……
每位同学写这篇文章时都带着笑,带着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我还经常引导学生写这样的文章,题目是《日记一则》,月日便是1月1日,但年份不是1993年而是2003年或是2030年,总之是今后十年或几十年。同学们想一想,那时你在什么单位工作?工作环境如何?周围的同志们工作如何相互配合?想象一下那一天从早到晚是怎样度过的?都做了些什么?
为使学生从时间上想得更远些,我还引导大家写《给一万年之后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