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朱元璋传 >

第6章

朱元璋传-第6章

小说: 朱元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掉队,当地民兵不明底细,以为他投效红军,设伏把他杀了,部队由其从子兆先接管,“屯方山,与海牙掎角以窥太平”。
  至此,朱元璋借刀杀人,除掉了郭张二人心头之患,郭家旧部全归元璋指挥,成为名实一致的都元帅,仍承秉小明王旨意。时在至正十五年九月。在朱元璋统领郭家军后,郭天叙次子天爵被小明王任为中书右丞,眼看郭家基业落入他手,不免背地里发些牢骚,被元璋探知,找个理由干脆斩草除了根。又见子兴的小女儿孤苦伶仃, 长得有几分姿色, 也顾不得什么乱伦之嫌,元璋也一并接受作了他的第三房小妾。不由得人不概叹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人世沧桑,朝代兴替,非迨人力,乃是天数。
  自六月份攻克太平后,朱元璋就一直在作攻取集庆的准备,前两次攻打集庆并不是其真正目的:一为探敌虚实,二为消灭异己吞并郭军。实际上他采取了先取四周,孤立集庆的方针,先后占领了集庆四周的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一些城镇。这时集庆孤立,三面被围,但是水路却被元军死死把持。因为在大军渡江后,朱元璋已令将大小千百艘船只都付诸江流,一时也奈何元兵不得。就连与和州将士家眷也音讯不通,诸将挂念难免分心。
  元璋经过精心准备,终于在第二年,即至正十六年二日,通过采石一战一举击溃元朝水军,俘获其大量舟舸。不仅打通了前后方的通讯联系,安定了军心;而且彻底扫清了集庆的外围屏障,使其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于是元璋紧密锣鼓地进行攻取集庆的最后准备。
  三月初一,元璋亲帅大军水陆并进,三攻集庆。城外守军陈兆先部抵挡不住,战败请降,朱元璋又得降兵36000余人。然后合力猛攻,集庆城破,守将福寿战死,元帅康茂才率军民50余万归降,蛮子海牙逃归张士城。 朱元璋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溃忧,干戈蜂起, 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诸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勿贪暴安吾民。’民大喜过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设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以赵忠为兴国翼元帅,镇守太平。
  小明王得到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以下诸将都升元帅。这一年朱元璋29岁。从25岁投军仅仅4年时间,就已成为独挡一面的地方长官和指挥十万大军的红军统帅。攻占集庆,初步实现了当年冯国用为其谋划的成就霸业的战略构想。
  第三章 谋就帝业一 秣马厉兵 养精蓄锐缓称王
  朱元璋据有应天后,他的疆域以应天为中心,西起滁州,划一直线到芜湖,东起句容到溧阳。四面形势是:正东是元将定定扼守镇江;东南张士城已据平江(今江苏吴县), 破常州,转掠浙西;东北面有青衣军张明监据扬州(今江苏江都); 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驻徽州(今安徽歙县), 另一军屯宁国(今安徽宣城);西面池州(今安徽贵池)已为徐寿辉所据。东南外围则有元将石抹宜孙守处州 (今浙江丽水),石抹厚孙守婺州(今浙江金华), 宋伯颜不花守衢州。可以说朱元璋处于各种军事矛盾的漩涡中心——强敌环伺,敌友难分;天下大乱,形势不明;弹丸之地,举步维艰;军力单弱,进退无据。要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谋就帝业,决非易事!
  然而,事物的存在总有其两重性,此处此时并非一团漆黑,否则那些个为朱元璋谋就帝业者也太迂腐无能了。地方小,目标小,便于修养,不易招致打击;强敌环伺,然而他们各自为战,号令不一,利益无共,元军与红军、红军与红军、元军与元军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只要小心行动、谨慎决策、巧为周旋,充分利用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远交近伐,使其互相牵制,不愁不为我用。只要争取到几年的和平环境,休生养息,一侍时机成熟,即可四面出击,一举扫灭群雄,定鼎天下,霸业可成矣!
  老天爷又一次关照朱元璋。这时元朝大军正全力与小明王周旋,根本无暇顾及这个新崛起的集团;各红军割据政权也正在竭力对付元军的进攻,还没有觉察到这个潜在的最大威胁。朱元璋得以不声不响地坐收鱼翁之利。从至正十五年到至正二十年,红军长驱深入,来回绕弯子死死拖住元军主力,使其疲于奔命,为朱元璋赢得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机会。
  至正十六年秋天,红军经过休整,从去年的失败中恢复了元气,补充了兵力,实施了新的战略决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向元兵大举进攻:一路破武关,陷商州,逼进关中;一路攻取了山东北部。第二年,刘福通又兵分三路:一路趋晋冀;一路攻关中;一路由山东北犯。第一路军又分两路:一路出绛州,一路出沁州,过太行山,破辽潞,陷冀宁,攻保定,下完州,掠大同兴和塞外部落,攻下上都,转掠辽阳,直到高丽。从西北折回到东北,兜了一大圈。第二路军陷凤翔,兴元,南进四川;别部又陷宁夏,掠灵武诸边地。
  第三路军尽占山东西北部河北南部,北取蓟州,犯郭州,略柳林,逼大都。福通自统大军占领山东西南角和河南北部。至正十八年五月,红军攻下汴梁,建作都城,接小明王来此定都。红军所到之处,攻无不胜,战无不克。
  朱元璋之所以在这几年中没有招致元军的攻击,最主要的还是应天所处的有利的地理位置:东边是张士诚,北边是小明王,西边是徐寿辉。南边是长江天堑,元兵不敢轻举妄动;东西北三面有三个政权替他抵挡元军,朱元璋坐享太平,安然无恙。朱元璋充分利用这几年的和平环境,内修外治,逐渐发展壮大。具体来说:
  一是武力进击,先打孤力的弱小的元军据点,逐步扫清外围敌人,开疆辟土,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确保应天的军事地位不受威胁。
  当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攻下应天时,张士诚风头正劲。这时东边的元军守将定定镇守镇江,孤立无援,若被士诚得手,将直接威胁应天;南边的宁国,也处于同样境地,若被徐寿辉据有,不止在朱元璋的背上插上一把尖刀。先下手为强,朱元璋派徐达抢先攻占镇江,分兵占领金陵丹阳等县,向东远远地伸出一个触角。六月,猛将邓愈攻克广德路,堵住了后门。第二年春二月,耿炳文攻克长兴,徐达接着攻陷常州。四月,元璋自领大军攻占宁国,元将别不华请降。接着,朱元璋相继占领江阴常熟池州徽州扬州等地。时在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几乎把应天周围的军略据点全数攻占,取得了向外扩张的前哨基地。这样,以应天为中心的战略防御体系也就彻底形成:东线北起江阴,沿太湖南到长兴,划成一条直线,堵死了张士城西犯的门路;北面暂时是小明王的红巾友军,不必担心;南面在宁国徽州屯聚重兵,随时可以进击浙东;西线和徐寿辉天完政权接壤,可以以守为攻。朱元璋看准形势,先伸出南面铁钳,吃掉了孤立固守的浙东元军,形势和一年前已经大大不同了。
  二是确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决策,抓紧时机,积极营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积极练兵,扩充实力;同时尽量减小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避免树敌太多,为逐鹿中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三是礼贤下士,广纳人才。朱元璋深深懂得人才的作用和价值,治国安邦没有人才不行,人才少了也不行,即使打下天下也守不住。所以每到一处,每获一座城池,朱元璋必定多方访求名士,软硬兼施,千方百计把他们罗致到幕府作秘书、作顾问、作参谋。这些人虽不能冲锋陷阵,但常给朱元璋指点迷津,拨开乌云,运筹帏幄,实在比十万大军还管用。他常说:“躬怀甲胄, 决胜负于两阵之间,此武夫之事,非儒生所能。至若流宣化,绥辑一方之灾,此儒生之事,非武夫所能也 。”在朱元璋平定浙东后,刘基叶琛章溢等几个当地豪族名士,躲进深山不肯投效朱元璋。
  这些人曾经在元将石抹宜孙幕府做过事,产业大,学问好,计谋多,在地方上颇具号召力。他们遵奉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极端仇视红军,自动组织民兵结砦自保。他们在旧政府中并不被重用,也实在看不惯旧政府那腐败透顶的官僚政治,刘基就曾多次愤而辞官。然而他们也不愿与红军同流合污,认为造反是大逆不道。朱元璋多次派代表诚挚礼请,他们也用好话婉言辞谢。处州总制孙炎再三威逼,刘基等人才于至正二十年三月去到应天。朱元璋好不喜欢,大闹排场,盖了一所礼贤馆,专供贤士居住。
  四是尊崇儒学,大兴教育。在积极以武力讨伐群雄的时候,朱元璋也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要治理天下,必须教化民众,使百姓有一个普遍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由于身边诸多儒生的影响,朱元璋选定了儒家的传统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他自身也在如饥似渴地吸取其传统营养,并逐步与自己的过去决裂,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儒家传统道义的化身。在进驻婺州后,朱元璋立刻聘请当地著名学者范祖斡、叶仪、许元等十三人替他分别讲解经史子集,建立郡学,请学者当五经师和学正训导。内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濂了,以后他还教过皇帝的儿子,是有明一代鸿儒。朱元璋时常告诫将士 :“今居间无事,勇力无所施。当与儒生讲求古之名将成功立业之后,事君之道、持身之礼、谦恭不伐,能保全其功名者 。”
  五是整顿军备,严明纪律。朱元璋深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性,对练兵抓得很紧,经常督令将帅率领军士作实战练习,并亲临检阅,三令五申严明号令,告诫将士要严守纪律,不得抢劫民财,扰乱民情,违者一概军法从事,不徇私情。在徐达攻克镇江时,元璋怕士兵奸淫抢劫,杀人放火,号令不禁,乃说通徐达,故意找出徐达的错处,绑了请求处死。李善长等人再三求情,朱元璋才准其带兵攻取镇江,并许以不烧不杀不抢,才能将功折罪,徐达叩头谢恩。大军攻破镇江时“市井晏然 ”, “市不易肆”。这为朱元璋取得了很好的政治宣传效果。别城守军听说朱元璋军纪严明,不妄杀人;据说还优待俘虏,对投降将官,愿降的授职任用,不降的礼遣纵归,所以当大军来攻时, 敌人往往并不死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此乃“攻心为上”。 史载朱元璋得元朝故官“尽用之 ”,得元室子孙“悉皆放归 ”,因而瓦解元军斗志,争取了许多敌军将士的归附。
  六是积极垦荒屯田,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由于连年战争,加上灾荒病疫,百姓十室九空。从渡江以后,朱元璋就一直面临着兵食不足的严重问题。各处军队的给养,形式上是召令乡村百姓缴纳粮草,叫作寨粮,其实与抢劫无二。因为老百姓早已自身难保,饿死者不少,扬州的青衣军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在行军时,出征军士概不支粮,按照朱元璋的军令:“凡入敌境,听从稍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从将士检括,据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