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刂尽范加小棒⒕铡钡募窃亍!
重阳节必不可少的还有赏菊。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名扬千古,重阳赏菊更是其田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他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九日作》)。唐人生活在一个诗歌的时代,咏菊之作,不胜枚举。王勃《九日》诗:“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写尽唐人爱菊之盛。为何菊花受人垂青呢?除了陶渊明菊花诗体现的孤傲绝俗品格外,元稹《菊花》诗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冬季即将来临,菊花最后的辉煌引起人们无限的爱恋和惋惜。宋代反映开封和杭州的几部著名笔记更为我们描述了赏菊的具体情形。当时无论禁中、贵家,还是士庶之家,重阳赏菊必不可少,菊花品种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特别著名的有万龄菊,白黄色蕊若莲房;桃花菊,粉红色;木香菊,白而檀心;喜容菊,纯白且大;金铃菊,黄色而圆;金盏银台菊,白而大心黄。杭州禁中庆瑞殿重九时,“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重阳节使人置身于菊的世界。直到清代重阳节还保留了展示菊花供人欣赏的风俗。《燕京岁时记》说菊花又称九花,富贵人家以菊花数百盆堆成九花山子和九花塔。《清嘉录》讲苏州人喜欢瓶插菊花供欣赏,还将千百盆菊花堆叠成“菊花山”。
重阳花糕
《西京杂记》最早提到九月九日食蓬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记载:“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说郛三种》本)可知饵是用黏米制成,由秋报尝新之俗形成。据汉扬雄《法言》卷一三解释:“饵,谓之糕;或谓之餈(cí)。”可知饵、糕是同物异名。关于饵的材料,《周礼•;笾人职》说:“羞笾之实,糗饵粉餈。”晋干宝为之注解:“糗饵者,豆末屑米而蒸之以枣豆之味,今饵也。”入以枣豆之味,可能是在豆米糕上饰以枣豆。
隋唐时代的重阳食品,据隋杜公瞻《荆楚岁时记》注中说,北方人食饵。唐代节日食料,九月九日为“麻葛糕”(《唐六典》卷四)。唐朝逢重阳节要设宴招待百官。“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升高,是吉祥语。唐代还有了“五色糕”的名称,卢僎《卢公家范》说重阳日要上五色糕(《天中记》卷五)。
宋代有关重阳糕的记载比较详细。《岁时杂记》说:“二社、重阳尚食糕,而重阳为盛。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粟,亦有用肉者,有面糕、黄米糕,或为花糕。”可知糕的原料有用小麦粉制的面糕和用黄米面制的黄米糕两类,糕中可加入枣、粟、肉等。这两类糕在《梦粱录》中均有记载:面糕,一般以糖面蒸成,上以猪羊肉、鸭子肉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叫做“重阳糕”。米糕,“以五色米粉塐成狮蛮,上以小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为‘狮蛮栗糕’”。另据《岁时杂记》说,“糕上置小鹿子数枚,号曰食禄糕”。以“鹿”谐音“禄”取吉祥之意。《东京梦华录》说糕中除放栗子外,还有石榴子、银杏、松子肉等。重阳糕在杭州也称“菊糕”,“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武林旧事》卷五)。糕中如“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曰‘春兰秋菊’”(同上)。
明清时代重阳节吃糕是最重要的节俗。花糕的名称十分流行。嘉靖《广平府志》说:“用枣蒸面糕,谓之花糕。”面枣糕流行于北方。南方有所不同,正德《江宁县志》说重阳糕“或粉或面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曰骆驼锦”。扬州的糕是“以糖、肉、秫(shú)面杂揉为之”。“糕上作土羊,标以彩幡供小儿嬉戏”(万历《扬州府志》)。江阴的“重阳糕”格外讲究:“以九种为羹,脔鱼肉众腥其味,有九炊面为糕,和以肉枣,曰重阳糕。市卖者染以五色,杂剪彩为旗。”嘉靖《建宁府志》称重阳糕为“寿糕”。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花糕有二种: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乃糕之次者也。”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三部分结语
认识中国古代岁时节日的风貌后,我们感到其具有以下文化特质。
一是天人合一的万物圆融。岁时节日主要是适应天象、物候自然界的产物,对自然神崇拜与追求合谐,敬鬼神而宠万物。节日中信仰的神很多,如门神、喜神、路头神、星神、天神、龙神、仓神、真武神、紫姑神、土神、谷神、月神、灶神等等,祭祀神灵有一定的仪式;古人还盛行节日验占,如立春、上元、中秋等节日用多种方式卜问;还有些对虫蝎的迷信作法,龙头节用炭灰围宅舍,以避虫蝎。用迷信方法却病辟邪也是古人习惯,如上元节走百病,“上巳”折柳辟邪,端午节门插蒲艾、悬门符,身佩艾虎、香囊,儿童戴续命缕等等;许多节日有禁忌,如元旦禁倒秽物于地,二月二妇女忌针;宗教也影响到节日,如四月八日吃结缘豆,天贶节有翻经会;还有乞巧等特殊仪式,充满了万物有灵的神秘性。人们主动适应自然是为了顺利生活。所进行的禳灾、求吉活动,早期信仰成分重,逐渐演变成一种形式,后世主要是传承,神秘性让位于娱乐性,遂使岁时节日充满了生活情趣。娱神活动很早也表现出娱人的强烈色彩。观社火、看烟花、赏龙灯、踏青、竞渡、放风筝、打秋千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年节工艺美术品更是琳琅满目,春联、剪纸、年画等等美不胜收。追求与自然的合谐,表现为对生活的热爱。
二是祖先崇拜的人文倾向。岁时节日风俗具有浓重的崇祖色彩,很多节日以崇祖为主要事项,元旦、清明、中元、寒食诸节的特点都是崇祖,其他不少节日也有程度不同的崇祖内容。崇祖与生殖崇拜也密切相关,“上巳”春游,中秋节的摸秋、送瓜,上元节北京正阳门摸钉的祈子行为,实际上是为了祖先的香火。中国的节日可以说是“每逢佳节倍思祖”,人们“抚时序之代兴,感吾亲之长往,为人子者,能无风木之悲乎!”(福格《听雨丛谈》卷六)于是为祖先“解炎热”,“送寒衣”,焚香化楮,时享不断,家里供神牌,野外祭坟墓,定时间,有仪式,毕恭毕敬。聚族而居地区,祖先崇拜更为强烈,祭祀的祖先世代远,无论是祠祭还是墓祭,大祭祖先均是在节日进行。对于死去祖先的尊崇,也表现在对存世尊长的敬重,重要节日照例要行跪拜礼。祖先崇拜还表现在重视人际关系的调适,团圆、拜年、串亲加强亲族联系,邻里互相友爱。重视人际关系也就是看重现实,对于神的信仰和崇拜是为现实生活服务,节俗洋溢着入世的精神。实际上,节俗的崇祖特色是孝道伦理观念的体现。
总之,中国岁时节日也印证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西方人强调人与自然对立、重视自我价值观相对,中国人力求顺应自然及把握人际关系的差序。因此,在西方,岁时节日充满热情奔放的狂欢气氛;而中国的岁时节日则表现出平和、含蓄的民族精神。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三部分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1。殷登国著:《岁时佳节记趣》,(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梁'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罗启荣、阳仁煊编著:《中国传统节日》,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版。
4。宗力、刘群编:《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王仁兴著:《中国年节食俗》,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年版。
6。韩养民、郭兴文著:《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陈久金、卢莲蓉编著:《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高国藩著:《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探微》,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张铭远著:《生殖崇拜与死亡抗拒》,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10。宋兆麟、李露露著:《中国古代节日文化》,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11。韩广泽、李岩龄著:《中国古代诗歌与节日习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叶舒宪著:《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中村乔著:《中國嵗時史の研究》,(日本)朋友书店1993年版。
14。冯时著:《星汉流年———中国天文考古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三部分后记
我对中国古代岁时节日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因承担为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清代卷撰写岁时节日部分的任务,于是搜集清代地方志、笔记等资料,写成《清代的岁时节日风俗》专文。该文曾提交给1986年在大连举行的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同年天津的首届中国社会史学术讨论会上散发,后发表在《南开史学》1990年第2期,论文的压缩稿收入《中国通史》第十卷《清时期(上)》。
从探讨清代岁时节日风俗开始,我对中国古代的岁时节日以及其他风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我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多年开设“中国风俗史”选修课,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岁时节日风俗。我接着发表了《明代岁时节日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中国古代人日、天穿、填仓诸节新说》(《民俗研究》1999年第2期)、《清代的文昌诞节》(《清史论丛》2000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虚耗”鬼的由来与禳除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体现的民众心态》(《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等论文,研究上也吸收了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突出了问题意识,尝到了多学科研究问题的乐趣。
本书原为一种丛书所作,定稿于1999年,后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及时出版。今由中华书局梓行,感到十分恰当。书中插图主要来源于《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绘画全集》、《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清代报刊图画集成》、《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清殿版画汇刊》、《清史图典》、《中国民间木刻版画》、《中国民俗剪纸图集》、《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附图》、《国家图书馆藏戏曲小说版画选粹》、《民间剪纸》、《18—19世纪羊城风物》、《中国历代压胜钱收藏与鉴赏》、《民间劝善书》、《四库全书》、《穿越时空》、《插图本中国体育史》、《中国方术续考》、《文物》、《紫禁城》等书刊,在此谨向拙著所采图像的原编著者表示敬意与谢意!
这次出版前,我又通读全稿,加以订正,并增加了文昌诞、照虚耗等个别内容。对于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