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闭,不干他事。”明崇祯浙江《乌程县志》记载:“是日家家祀先,俗谓之断梅,至后三日谓之上时,又五日名中时,又七日名末时。半月内不许临灰浣衣,即《月令》‘勿刈蓝以染、毋烧灰、毋瀑布之意’。”
北方少数民族也重视夏至节。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说:“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此俗传至辽代,《辽史•;礼志》:“夏至之日,俗谓之‘朝节’,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所谓‘朝节’即互相赠送礼物,如《岁时广记》引《图经》说,安徽池阳风俗重视夏至,“以角黍舒雁往还,谓之朝节”。
夏至以后,气候转热,古人有“夏九九”之歌,据元人陆冰《吴下田家志》记载:
一九至二九,扇子弗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弗入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jī)。
夏九九反映出最热的时候是在三九、四九。民间又在夏至后遇庚日,为出霉日,称为“断梅(霉)”。
更为古老和流行的计算热天的办法是用伏日。根据《史记•;秦本纪》,可知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就创立了伏日的计算方法。“正义”引《历异辞》说伏是“金气伏藏之日”,这是因为立秋是以金代火之故,即伏是金秋阴气潜伏上升之时。如《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近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伏的确定是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各十天,叫做“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之时。伏日有一些习俗:一是用冰。《周礼•;冢宰》载藏冰之制,冬藏夏用,历朝据此有用冰制度。《唐会要》记载,夏至日颁冰及酒,因酒味浓,和冰而饮,类似威士忌。宋代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还有冰麨(chǎo)面三品等(《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梅尧臣《中伏日永叔造冰》咏道:“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盘冰赐近臣,络绎中使驰。”讲的就是颁冰情形,当时梅尧臣得到朋友欧阳修从皇帝那里多赐之冰,很高兴,于是作诗纪念。二是伏日吃汤饼,即汤面。《荆楚岁时记》说,六月伏日,家家煮汤面吃,是为了辟除邪恶。可见此俗之盛。说到汤饼,三国时还有一个故事。《初学记》卷一○引鱼豢《魏略》讲到:何晏风度很美,皮肤特别白,魏国皇帝以为他搽粉所致,到了夏天,皇帝叫何晏来吃热汤面,出了一脸大汗,何晏用衣服试汗,脸色洁白,皇帝才相信他的确长得白。看来伏日吃汤饼,自三国魏就有了。至清代,《清嘉录》说苏州三伏天中午卖半汤大面,早晚有臊子面。还说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等爽口之物,茶坊则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可能是为了败火。三是利用防暑降温器具。《清嘉录》说三伏天人们使用蕉扇搧风,用苎布、麻布、蒲鞋服饰,凉席有草席、竹席,有称作“竹夫人”的竹枕、藤枕。四是纳凉,以打发伏天暑热。人们往往泊舟水上,斗牌、听清唱、说书,借乘凉行乐。
天贶
天贶节是宋真宗利用道教的产物。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兵南下,形势危急,宋真宗在主战派寇准等人力劝下御驾亲征,被辽兵围于澶州,遂订立澶渊之盟议和。此后真宗无意对辽用兵,景德四年大臣王钦若向真宗献策:不用兵而以封禅“镇服四海,夸示戎狄”(《续资治通鉴》)。即真宗君臣针对契丹人敬畏天命的信仰,用封禅、得天瑞神化宋朝,震慑辽国君臣,使其打消南侵念头(《宋史•;真宗本纪》赞文)。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开始,真宗君臣上演了“天书”降临骗术。正月乙丑,有黄帛曵左承天门南鸱吻上。真宗召群臣至承天门取下“天书”,启封后,内有黄色书写文字三幅,号称“大中祥符”,于是改元此名,极力张扬。六月六日,天书再降于泰山醴泉县。十月,真宗率大臣奉天书到泰山封禅。二年五月初八颁诏:“其六月六日天书降泰山日,宣令设醮,在京、诸州并赐休假一日。”又从欧阳彪之请,于四年正月下诏:“六月六日为天贶节,在京禁屠宰九日。诏诸路并禁。”正式将六月初六命名为天贶节。所谓天贶节,即天赐节。同年六月六日诏曰:“天贶节日,宰臣亲王于上清宫行香赐会,参知政事一员开宝寺塔行香毕,即复上清宫,宴设。”九日诏:“天贶节日诸路并禁屠宰。”五年又诏:“天贶节一日毋得行刑。”(《宋会要辑稿》礼五七)由上可见,真宗时代制定的天贶节,政府要休假一天,禁屠九天,停刑一天,官员到道观行香,京城上清宫等处还要建道场。《岁时广记》卷二四引南宋宁宗《嘉泰事例》:“令诸州立圣祖殿,天贶节州吏率在城官朝谒。”天贶节进一步制度化。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三部分夏至与天贶(2)
宋代六月六日天贶节虽是真宗君臣编创的,但也有一定的民俗基础,六月六日被视为特殊的日子。医俗方面,《图经本草》说,狶(xī)莶,俗呼火枺▁iān)草,“近世多有单服者,云其益亢气”,蜀人服之之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叶制药,服之“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痛、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经验方》说:“治遍身如金色,瓜蒂四十九个,须是六月六日收者”,用丁香四十九个制药。《经验后方》载,炼谷子煎法,取谷子(楮实)五升,六月六日采,以水一石煮成。此法出自《抱朴子》:“楮实者服之,老者少,令人夜能彻视鬼神。”食俗方面,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是月六日,可种葵,可作粬。”(缪启愉辑释本)唐韩鄂《四时纂要》讲到六月六日造“法曲”,即按一定的时期,采取一定的方法配制并保证一定质量的曲。北宋《岁时杂记》也说医方所用神曲,皆六月六日所造。《本草》说“曲味甘大暖,六月作者良”。也就是说民间有六月六日造曲习俗。《析津志》讲元大都六月六日人们五更起来汲水,以备合酱之用,认为此水和腊水相同,并在此日晒干肉,可有腊味。还有造醋之俗,《治生先务》载:“闽人以六月六日造谷醋合酱豉,云其日水好。”另外,道教强调六月六日是特殊日子,《道藏》中有“六月六日为清暑之日”的记载。还有是日为崇宁真君、真武灵应君降诞之日,护国显应公诞生之日的说法(以上均见《岁时广记》卷二四)。
宋以后各朝天贶节虽非官府法定节日,但在民间一直流传。从明清地方志记载看,六月六日已形成民俗节日,其主要事项是:
曝衣晒书。夏季晒物是古代传统,东汉《四民月令》说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唐《四时纂要》记载五月起晒画卷、皮衣、衣服、缎匹、图章、书籍,每遇到晴朗的天气都要晒,从本月一直晒到八月。明清时代曝衣晒物基本上固定在六月六日,崇祯《嘉兴县志》记载:“六月晒经书、图画、衣服、器用之类,取太阳之光,尽日而止。”万历《贵州通志》记载:“六月六,俗传龙晒衣日,华族巨姓,俱晒晾衣物等件,士人以是日晴雨卜水旱。”光绪四川《梁山县志》说当地“曝衣服、书帙于庭,以免霉虫”。《帝京岁时纪胜》讲北京清皇宫“内府銮架库、皇史宬等处,晒晾銮仪舆仗及历朝御制诗文、书集、经史,士庶之家衣冠带履亦出曝之”。《清嘉录》讲苏州佛教习俗:“是日诸丛林各以藏经曝烈日中,僧人集村妪,为翻经会。谓翻经十次,他生可转男身。”
做酱造醋。清代四川什邡(fānɡ)县人张宗法《三农纪》说:“六月六日为六神交会日,取水停新净瓮中,一年不臭;是日水造酱、醋、腌物,久不坏。”此俗盛行于北方,沈榜《宛署杂记》卷一七记载:“六月六日,各家取井水收藏,以造酱醋,浸瓜茄。水取五更初汲者,即久收不坏。”嘉靖《霸州志》讲:“六日储水,经年不坏,造曲酿酒。”雍正《朔州志》说当地“晒曲作面和酱”。乾隆《西和县志》:“人家于是日汲水,可以久蓄不坏,采百草和曲以酿酒。”
食俗。有食馄饨、马齿苋及鸡粥等俗。崇祯《嘉兴县志》记载:“食馄饨:即尝春也,或云解注夏疾。”“尝春”是指庆祝夏收,“解注夏疾”是为了保命渡厄。嘉靖《太仓州志》说除吃馄饨外,还有吃马齿苋的。苋菜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夏季的良品,后魏《齐民要术》说六月:“饭不馊法:用生苋菜薄铺在上,盖之过夜,则不致馊坏。”万历《黄岩县志》记载:“父老或食鸡粥,谓能补阳,时阴极故云然。”
祭祖祀神。祀蜡神防止虫害,以保作物渡过灾害严重的夏季。嘉靖《石埭县志》说:“祀田神:是月六日,各农家具酒肉、米粿祀蜡神,以禳苗害,祈有年。标楮或标猪首于田,俗云‘安苗’。”祭祖祀灶,体现了岁末回归意识。嘉靖《武康县志》说当地是日祀灶。嘉靖《罗田县志》讲:“六月六日及七月中元日家置羹饭祀先,祭毕亲邻共享之。”从六月六日持续到中元节,要置羹饭祀先,表明六月六日也有祀祖的鬼节性质,这种死亡的主题具有岁末的特点。
浴猫犬。夏季不仅农作物面临灾害的危险,动物也是如此,人们注意动物的健康,有浴猫犬之俗。嘉靖《昆山县志》说:“六月六日,浴猫犬于河,去蚤。”《清嘉录》说:“六月六日,狗(huì)浴,谓六月六日牵猫犬浴于河,可避虱蛀。”人也同作物一样到了生命转换期,所以有成年礼俗,而且为保命度厄也要为小孩洗浴。嘉靖《建宁县志》强调:“六月六日晒水至温,沴(lì)小儿,谓不生疮。”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三部分七 夕(1)
农历七月七日晚是七夕节,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当晚相会,进行乞巧活动。然而七夕节的来历并非仅由于神话故事形成,它有着民间传说以外的内容。
牵牛织女
牛郎织女本是天上的星宿,即牵牛星和织女星。初秋之夜,仰望星空,可以看见贯穿南北的星带“天河”(即银河系),河西天琴座中明亮的一颗是织女星;河东天鹰座内与织女星遥遥相对的是牵牛星(又称河鼓星)。中国古代有以北斗和黄道星座定季节的做法,织女星是其中之一。《夏小正》说,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讲的是上古七月初昏时,银河正好对着门口,而织女则刚好出现在东方。可见时人以织女星出没来确定七月月序。它与北斗斗柄的指向相配合,确定七月也就是确定立秋。《星经》也记载:织女三星,在天市东端,常以七月一日、六日、七日出现东方。表明织女星是定农历七月一日的标志星,而七月七日并不是定的季节,与七月一日并提,这是七夕节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