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

第8章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第8章

小说: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那以后,女儿发生了非常可喜的变化。带她到商店,她不再像过去那
样见什么要买什么了。有时候,她突然问妈妈:“妈妈,咱们家还有多少钱
呀?”我们一听,这是她想要买什么东西。看来,女儿通过“当家”有了一
点点“量入为出”的思想。有时候,我们给她买了吃的东西,她边吃还边问:
“妈妈,这个吃的多少钱?贵不贵?”似乎对花钱有点儿心疼了。

女儿的变化,虽然仅仅是初步的,但确是非常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
我们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她逐步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一直保持
到今天。

从女儿的变化中我们认识到,小孩子爱花零钱,除了社会的不良影响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通过让他们亲
自主持家庭消费,不仅可以培养孩子持家理财的能力,学会计划用钱、“量
入为出”,为他们以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而且,经过持家理财的切身体验;
他们会知道家庭生活中有许多必要的开支,要比他们的零花钱重要得多,这


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节俭的思想。我想,爱花零钱的孩子的家长,不妨也
像我们这样试一试。

教孩子学会“说话”——谈礼仪教育

奶奶从农村老家来看孙子小明,多日不见,孙子长大了,长高了,懂事
了,还一口一个奶奶亲昵地叫着,奶奶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甭提有多高兴
了。

奶奶的到来,给全家人带来了无限地愉悦。妈妈采购了鸡鸭鱼肉,做了
一桌子菜,设家宴欢迎奶奶。吃饭时小明紧挨着奶奶,一个劲儿地给奶奶碗
里夹菜。一家人边吃边说笑,整个饭桌上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小明今天也特别地高兴,特别地懂事。他看奶奶吃完了一碗饭。主动地
要孝敬奶奶一回,对奶奶说:“奶奶,您还要饭吗?我给您盛。”小明的话
还没说完,只见奶奶一直荡漾着笑容的脸,一下子变得阴沉起来。爸爸妈妈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奶奶放下碗筷,有点儿生气他说:“你这是怎么说话,
我到你们这儿米,是来‘要饭’的?我不吃了,吃饱了。”本来是一顿很好
的家宴,就因为孙子的一句话,给闹得全家人不欢而散。

这也许是奶奶太多心了,或是勾起奶奶什么伤心的事。但做父母的应当
从这个事故中,认识到平时时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所谓“礼仪”,
是指表示礼貌的具体礼节,包括言行举止的诸方面细节。如果只知道“应该”
对人尊敬礼貌,而不懂得“如何做”才能体现尊敬有礼貌,弄不好会适得其
反,伤害对方,惹人反感。小明对奶奶说的话,就属于这种情况。

说到这里,不禁使我想起我国著名的画家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他
就特别重视对儿女进行礼仪教育和训练。丰子恺的儿子小时候特别怕生人,
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懂礼貌。有一次,丰子恺到上海为开明书店编一本书,
他把儿子也带了去。一是必要时让他当个帮手,二是让他见见世面,开开眼
界。一天,来了一位儿子不认识的客人,同丰子恺谈完事告辞后,转过身来
也同他儿子打个招呼。可儿子一下愣住了,不知如何是好。父亲送走了客人,
便对儿子说:“客人同你打招呼,你也应该说‘再见’。”

每逢家里有客人来,丰子恺总是跟孩子们强调:给客人倒茶、添饭,一
定要双手捧上。他打个比方说:“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倒茶、添饭,就好像
是皇上对臣子的赏赐,或者像主人对乞丐的施舍,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喝水、
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告诉孩子们说:“客人送你什么东西,你
们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

还有一次,丰子恺在菜馆里宴请一位朋友,把他几个十来岁的子女都带
去作陪。席刚散,有的孩子就想先回家,丰子恺立即悄悄制止。事后他对子
女们说:“我们家请客,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
那是对客人不敬。以后可不许这样做。”

丰子恺对孩子进行的这些教育和训练,看起来都是“小事”,似乎都是
“细枝末节”,其实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待人接物的礼仪是很有讲究的,有
些“细枝末节”做得不得体,都不能表示、体现对人尊重有礼貌。比如,别
人跟你说话或你跟别人说话,眼睛都要看着对方,若东张西望就表示轻蔑;
用手势招呼人或介绍人,手要五指并拢,若只用一个手指头,就好像是在指
责;请客人吃饭,不要先于客人离开饭桌,要是在客人还没有吃完时离开饭


桌,就好像嫌客人吃得太多,等等。和别人说话时,更要注意时间、地点、
场合、态度、分寸、尺度,讲究表达方式。平时对孩子不进行礼仪指导和训
练,孩子嘴上没有把门的,一不留神就会说出令自己和对方都很尴尬的话来。

令人敬佩的家长——谈教子尊师

一个小学生对花呀草呀很感兴趣。一天,他在上学的路上发现了一棵奇
异的小草。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知识的化身”,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到学校后他就去问老师这是棵什么草,有什么习性。老师不是学生物的,也
不知道那是什么草,于是就对学生如实说不清楚这棵小草的名称和习性。然
后,又十分诚恳地对这个小学生说:“你爸爸不是学生物的吗?你回家问问
他。我也很想知道关于这种草的有关知识,你问清楚了,明天告诉我。”第
二天,学生对老师说:“老师,爸爸说他也不太清楚这小草的名字。他说老
师您一定知道,可能一时忘了,要我再来向您请教。”说着,还递给老师一
封爸爸写的信。老师打开信一看,信上详详细细地写着有关这种草的知识,
末尾还附有这样的一句话:“老师,我以为这个问题请老师回答孩子,想必
更为恰当。”老师看了,非常感动。

这位学生家长非常巧妙地处理了这件事,维护了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崇
高威望。表明这位学生家长是教育孩子的有心人,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和高
超的教育艺术,实在是令人敬佩。

假如家长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不是这样处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学生在老师那里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家长不经意地把答案告诉了学生,学
生很容易会产生看不起老师的思想。如果家长头脑里本来就有看不起老师的
思想,当他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以后,再来一句:“你们老师连这样简单
的知识部不懂!”那后果就更可想而知了。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没有威信,关系到教育工作能不能顺利进行,也直
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不要
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力量和资望。”威信就是威
望和信誉,以意志服从为主要特征,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教师有威信,
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信任,这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教师
在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学生尊敬、爱戴、信任教师,才能从感情上乐
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说:“夫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是说,同样的话,人门更
们信跟自己关系最亲近的人所说的,同样的指令,人们往往最能听从自己佩
服的人所发出的。也就是说,跟自己关系不亲近的人说的话,人们往往不大
相信;自己不佩服的人发出的指令,人们往往不大爱服从。作为孩子的教育
者——老师,如果丧失了威信,说了话,学生不相信,给学生提出了要求,
学生不愿意听从,那么教育就不能顺利进行,教育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古人
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相信老师,才能亲近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诲。这
位家长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道理,对此事才做出了这样富有艺术性的巧妙处
理,真是令人敬佩。

教师的威信,当然首先来自教师本人的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诲人
不倦的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然而,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尊敬老师,信任老师势必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老师的态度。相反,如果家


长不敬重、信任爸师,不维护老师的威信,同样也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态度。
因此,家长对孩子老师的态度一定要慎之又慎。

家长要经常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支持老师的工作,自觉地配合老师
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氏有责任经常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有责任经常主
动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发现问题,与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把孩子教育好。当孩子向家长反映老师的问题时,家长一定不要当孩子的面
对老师评头品足、横加指责,肆意损害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若属于孩
子的误解,要耐心加以解释;若确属老师的不妥,可以直接找老师面谈。有
时,有的问题不大好直接跟老师说,可以找学校的有关领导反映,让领导寻
找一个适当的时间、场合,采取一种比较策略的方式方法转达给老师。学生
与学生之间发生了冲突、矛盾,或是你的孩子受到别的孩子的欺负,不要直
接去找有关家长“告状”,更不要直接去找欺负人的学生“算帐”。应当依
靠老师解决,可以把有关情况如实反映给老师,由老师去处理解决。在任何
情况下,家长都不要说有损老师形象的话,做有损老师形象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抓住一切有利机会,维护、提高老师的威信。比如,
给孩子介绍自己中小学老师对自己的关怀、教育的情况,回忆老师给自己留
下的美好印象;节假日带孩子看望自己的启蒙老师,讲述老师职业的高尚、
工作的辛苦和敬业的精神;在老师到家里来进行家庭访问的时候,要热情、
礼貌接待,诚心诚意地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在教师节到来之际,
和孩子一起亲手制作小小的贺卡,把自己和孩子的美好祝愿送给老师,等等。
我想,这一切都会极大地感染孩子,使之更加尊师、敬师、爱师。

“长大想当外国人”——谈爱国情感的培养

有一天,一位幼儿园的老师问大班的小朋友:

“你们长大了都想干什么呢?”有的说要当解放军,有的说要当运动健
将,有的说要当歌星,也有的说要当教授。。老师听了很高兴,鼓励孩子们
说你们都很有志气,忽然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长大了要当外国
人!”

听那孩子这样说,老师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表态。不过,那老
师还算是有教育机智,没有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话发表看法,只是进一步问道:
“小朋友,你说说,为什么要当外国人呀!”小朋友天真他说:“外国人有
洋房,有汽车,有。。”老师说:“以后,外国人有的,我们中国人也会有
的。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习,增长本领,快快长大,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
富强!”

小孩子的话,难免有他的偶然性和随意性。但是,孩子的这种想法,也
必然是事出有因,这恐怕和我们大人平时的言行、社会的舆论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