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

第3章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第3章

小说: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乱跑,还得费劲巴拉地去追他们。还是抱着保险。”

要是从保护孩子安全的角度说,“抱”在怀里的确实是更保险一点儿。
可做父母的却没有想到:总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脚给
束缚住了,使他们有手不能活动、不能做事,有脚不能走路。这样做,不仅
使孩子的手脚和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无形中也会在被父母“抱着”
的过程中,增强了孩子对父母的依懒性,压制了他们独立自主、自立自信意
识和独立活动能力的发展。总在父母“怀抱里”生活的孩子,活动机会少,
活动范围小,社会交往面狭窄,往往性情呆滞、孤僻、怯懦、自卑、无能,
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勇敢、坚强和
蓬蓬勃勃的朝气。

孩子小时候,父母可以把他们“抱”在怀里,可你不能总是“抱着”他
们吧?他们总要长大,终归要离开你的怀抱。难道你总是把他们抱在怀里,
他们就能学会有效地避免被磕着、碰着、摔着、让车给撞着吗?总是被父母
“抱”在怀里的孩子,有父母紧紧搂住他们,他们就总也学不会自我保护。
不仅具备不了自我保护意识,更不能掌握自我保护的能力。与其总是“抱着”,
不如早一点儿把他们从怀里放下来,他们会在实践中早早学会自我保护。

孩子在初学走路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摔一些跟头。不论是人,还是动
物,都是在不断地摔打过程中,学会站立、行走、奔跑的。你看,那刚刚生
下来的小马、小牛、小羊,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鸡、小鸭、小鹅,不都是在“摸
爬滚打”中站立起来的吗?它们的“妈妈”和“爸爸”不管多么疼爱自己的
孩子,也都不能“抱着”它们。它们不是都学会了站立、行走、奔跑吗?企
图让孩子一个跟头也不摔,就能学会站立、行走、奔跑,那是不实际的。“庭
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父母的怀里养不出经得起风雨
的现代人来。

中国人总爱“抱着”孩子,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习惯。深入地思考一
下,恐怕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总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它不仅反映了父母
保护孩子的心态,也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国父母与子女之间传统的“人
身依附关系”:子女是父母的一部分,是父母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父母总是”抱着”孩子,反映中国父母的潜意识里,不愿意让子女独立于父
母束缚和制约之外,总要保持一种隶属和支配的关系。这种父母子女关系,
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隶属的社会伦理
观念。

这是一种陈腐的观念。不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不把每个人当成独立
的人,压制人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违逆人的天性的。
鲁迅先生早在70 多年前就曾经说过:“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
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


因为非我,所以也应该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中国人总爱把孩子“抱”在怀里,这不仅仅是中国父母教养“小”孩子
的态度,也是我们中国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整个家庭教育过程的“教养模
式”。父母不仅在孩子小时候“抱在怀里”,就是长大了,也是照样“抱着”
——“包办”孩子的一切。有手脚不让动,有大脑不让独立思考,有事父母
替他们做,有问题替他们想,有困难替他们克服,有危险替他们排除。孩子
不会走路的时候,父母搂在怀里睡觉;会走路了,父母“抱在怀里”;能独
立活动了,该生活自理了,父母“包办代替”。难怪有人说:我们中国的孩
子是“抱大的一代”。“抱大的一代”,在过去小农经济条件下,子女长大
后,仍旧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和劳动,不离开父母,他们尚且还能生存;而今
天,是市场经济社会,从事的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子女长大都要离开家庭、
父母,独立参加社会工作和劳动,面临的是激烈的竞争,缺乏独立意识和能
力,是难以自立、自存的。

“总把孩子抱在怀里”,这是一种教养方式。对孩子来说,这本身就是
一种教育。一些外国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我们中国大相径庭。你看,
外国的父母是很少“抱着”小孩子的,不是让他们躺在童车里,就是让他们
独立行走。摔了跟头不大惊小怪,也不去帮,不去抱,而是让他们自己爬起
来。小孩子从一生下来,就独自睡在一个小床上,再大一点儿,就睡在另外
一个房间里,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父母外出参加社交活动,也很少带孩
子去,把孩子放在家里,饿了自己取食品吃,渴了自己倒水喝。孩子玩什么
游戏和玩具,都由他们自己选择,家长很少直接干预。再看一看我们中国的
父母,自打孩子一生下来,就把孩子用小被窝给捆得紧紧的,像是上了“刑”,
手脚全不能随便动弹;晚上,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个被窝里,让妈妈搂着睡
觉。有的长到好几岁了,睡觉还离不开妈妈,要摸着妈妈的脸蛋才能睡得着
觉。孩子小时候,只要有空闲,就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在爸爸妈妈手里传
来传去,不让孩子的双脚沾地。孩子大一点了,爸爸妈妈不论到哪里去,都
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就像个小尾巴似的。孩子做什么事,包括他们要玩什么
游戏和玩具,家长都要干预、支配。。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外国的孩子的
个性、独立意识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比我们中国的孩子要强得多,其原因
就不难理解了。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减少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成为能自立于社会、有所
作为的一代,我劝我们的父母们:还是把怀里“抱着”的孩子放下来。

“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这句话让人看了感到有点莫明其妙:这
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50 年前,针对父母对
儿童照料过度的现象,经常奉劝父母们的一句话。

时过50 年,今天做父母的对儿童过度照料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特别是
在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现象是有增无减,甚至出现完全“包办代替”的情形:
孩子已经会自己吃饭了,父母还要一口一口地像填鸭似地喂;孩子会走路了,
家长非要抱在怀里不可,从这个大人手里传到另一个大人手里,不让孩子双


脚着地、走路;孩子会自己拿东西了,不让他们自己动手拿,还要家长一件
一件地递到他们的手里;孩子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脚了,还是家长给他们
打好水,代替他们洗;孩子会自己穿衣服了,不让他们自己动手穿,伸着胳
膊伸着腿由父母为他们穿;孩子上学了。尽管距离学校很近,也不经过大马
路,家长每天要给孩子背着书包接送;孩子写作业,家长要陪在旁边,替他
们削铅笔、灌墨水、用橡皮擦写错的字;写完作业,不是要孩子自己收拾书
包,还要家长替他们收拾;孩子自己会洗红领巾、手绢、袜子,家长不让他
们洗,由家长代劳。。现在,许多孩子什么事都不用他们自己动手,一切全
都由家长给“承包”了。孩子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难怪
有人称他们是“小皇帝”。

现代社会,人们不需要“皇帝”,即或是皇帝也要自立。孩子在家里是
“小皇帝”,到社会上谁都要成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都要生活自理,
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己料理,就难以生存。孩子在小时候,爹妈还能心甘
情愿地侍候这些“小皇帝”,爹妈年轻力壮,还有精力侍候他们;他们从小
过惯了“小皇帝”的生活,没有学会生活自理,到他们长大了的时候,爹妈
也变老了,子女还要过“皇帝”的生活,还要爹妈侍候,恐怕到那时候,做
父母的就不那么情愿了。

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在生活上给以照料,
做父母的也有这种责任和义务。但家长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
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
会生活自理,迸而掌握自立的能力。如果做父母的把孩子的事情全都包办代
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脚、动脑,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脚、脑都给束缚
起来,他们将什么事都不会做,成为无能无用的“废物”。孩子总要长大,
总要离开家庭、父母,进入社会,独立生活,若不具备生活自理的能力,不
仅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或工作,甚至有可
能就是因为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而葬送他们的锦绣前程。

某地有一位大学生从小就特别聪明,上小学时跳过级,中学没有毕业就
提前考入了大学,刚满19 岁就大学毕了业。紧接着,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本
校的硕士研究生。学校领导看他有培养前途,决定送他到国外深造。应当说,
从小学到大学,他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一般青年学生如遇上这样一个
出国学习的机会,会高兴得不得了。可这位研究生听到这个消息,却产生了
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个人去异国他乡,远离父母家庭,谁来照顾我的生活呀?

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心理压力呢?因为他是独生子,从小就在家里过
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的生活问题全由母亲代劳,一点生活
自理能力都没有。就是在考上大学之后,他的母亲每周还要到学校替他整理
内务,帮他洗洗涮涮。离开母亲的照料,他简直是无法生存。因此,出国深
造的消息给他带来的不是万分欣喜,而是极大的烦恼和压力。

来到北京语言学院进行出国前的语言强化训练,他生活上遇到种种困
难,东西不会买,衣服不会洗。距离出国日期越近,他的心理压力就越大,
整天是心神不定,甚至愁得彻夜不眠。到后来,只要有人提到“出国”二字,
他便浑身发抖,手脚袖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他的身体和精神全部崩溃
了。送他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就是精神过度紧张。人们问他患的究竟是什么
病?医生说暂时就叫做“出国惧怕症”吧。

那个学生完全丧失了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不得不退学回家。他的前程就


这样被毁掉了,实在是令人惋惜!

当然,像他这种情况是极个别的,但却给我们做父母的以非常深刻的启
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孩
子生活是否舒适,也关系到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
什么事情他都会做,什么事情都难不住他,他的自信心自然会很强。这种自
信心也会迁移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学习和工作都会富有成效。而缺乏生活自
理的能力,事事不会做,处处有困难,他不仅生活上会遭受许多的磨难,还
会逐步滋长自卑的心理,以至在学习和工作上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凡是对孩子“包办代替”的父母,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