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人道 >

第24章

人道-第24章

小说: 人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要做到仁,则必须要修养恕字工夫。一个人只有在恕字上下手,才能修得仁。一个人能恕,则不会计较小的事情,心胸自然开阔。恕就是理解,就是宽容,宽则得众,只有具有开放的胸襟和谦和的心态才能做到。仁即是恕,恕乃临时应事之道,是修炼仁的途径。大抵接人处事,于见得他人不是处,于极怒之际,能设身易地以处,则自然可以理解别人。恕一念生,则一善念生,于是处处见得风平浪静,处处见得和风细雨,此时,是最易润人心田者。    
    要做到恕,先要心中有一仁的根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是你所有行为的核心,它也是你为仁的目的所在,不能见利忘义,也不能够见事忘人。记住,为仁就是与人交往,就是和人打交道。这个人,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你心中的自己。以人为本,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以他人为本,这样你才能设身处地地去想、去做、去修为。如果认为以人为本,自己也是人,从而以自己为本,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了,远离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失去了为仁的原旨。    
    以他人为本    
    我们常说做事要以人为本,其实,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以他人为本。如果认为,自己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求与喜好,从而也可以从自己出发来考虑问题,那是远离以人为本的原旨的。从自己出发,可以提供一些以他人为本的参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但是,终归还是要以他人为本,而不是以自己为本。    
    以他人为本,从他人的需求出发,了解他人的利益和兴趣所在,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在事情中时时考虑他人,这样你才能赢得更多的追随者,也才可能获得更大的产出。    
    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其他人的需求,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你的产品将无人问津,你自己也将无人问津,你也就离失败不远了。    
    坚忍    
    做事贵有恒,不能做到有恒,则往往容易半途而废,毫无所成。要做到有恒,是非常难的,没有坚忍的素质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要你一松懈,只要你一冲动,则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一切于是重新开始,由零起步,这样一来,谈何成功?坚忍,就是在困难的时候能够挺得住,不被困难吓倒;在顺利的时候能够守得住,不为诱惑吸引。    
    我的老师教导我——“好汉打脱牙和血吞。”面对困境,咬牙坚持,则不久之后,或可进入一番新的境界。凡事皆用困知勉行的工夫,不可求名太骤,亦不可求效太捷。比如练字,刚开始之时,兴趣高帜,进步日见,字愈美,趣亦大。然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此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此时最怕坚守不住,心中气泄,则前功尽弃矣。


《人道》 第四部分附:成事成人的品质(5)

    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凡事不能坚持到底,却总是找借口,终究只能为一常人,而此身为天下笑矣。    
    钟说:曾公刚才举了一个个人修养的过程中要求坚忍的事情。我是这样想的,成事成人都是不轻松的,那些轻松的事情,那些一蹴而就的事情,想想看,自己有什么资格说这事我来做?那是只有捷足者才能先登的,像一般的人,只有用笨鸟先飞的工夫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留给我们的都是一些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其中要经历“困”是肯定的了,此时,没有坚忍,如何渡过“困”境?这或许说明了为什么成事成人需要坚忍。    
    那么,为什么坚忍容易成事成人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在面对“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不能坚持的,或者说能坚持,但是坚持得不够,于是,终于没有等到成功的一天,只能成为碌碌无为的庸人。    
    ;原来与你一同起步竞争的,现在纷纷改换门庭,转做他事,只这一坚持,就使你从大部分人中脱颖而出。于是,到最后,可能所有的机会和眷顾都加在你一个人的身上,自然容易取得成功。这时,成功的机会往往更多。    
    ;事情往往会在看似无路可走的时候柳暗花明,当此“困”之时,也就是事情将出现转机的时候,坚持,再坚持,你就可能遇上转机的出现,并抓住这转机。    
    ;当“困”之时,你的坚持,使得你的个人品质如众星捧月般凸显而出,会给你赢得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也会给你赢得更多的帮助与支持,而这,是有助于你成事成人的。    
    曾曰:正是如此。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至弱当袁绍之至强,双方僵持日久,至兵衰粮绝,天下诸侯无不举目关注。当此之时,曹操若无坚忍之念,许昌必为袁绍所有。荀彧在书信中说:“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曹操因官渡一战而定霸业;袁绍也因官渡一战而至消亡。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那个掘井求水的漫画,由于不能坚持,漫画中的那个人总是在水即将出现的时候“适可而止”,终于没能寻求到水,让我们看的人扼腕叹息。    
    专一    
    除了极少数的天纵之才,大部分人都只是中人之资,因此,时间、精力和能力都只允许同一时间做好一两件事情。在年轻的时候,人都往往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认为自己才大如海、无所不能,没有什么是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这里也是机会,那里也有可能,从东到西,由此及彼,总是在一种动荡之中,不能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并最终一事无成。许多的光阴也就在这换来换去、跳来跳去中被消磨掉。    
    作为年轻人来讲,这种不稳定状态或许是一种搜寻自己真正归属的成本,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但是,如果这种搜寻一直维持到中年还没有结果,则很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没有自己的事业支柱,蹉跎终老。    
    专一,就是要求你在跳来跳去的过程中,要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然后坚守这个归属,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有所成就。世间一个人最大的问题是不能专一,想全面地发展自己,想什么都得到,结果却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或者是这山看着那山高,不能专一纯粹,最终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我们都知道那只下山的猴子,一路行来,一路收获,同时又一路抛弃,一路奢求,最终只能得到小小的芝麻。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与那只猴子一样,在开始的时候,对于别人的成就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山峰要比那种高度高得多,那不过是山腰甚至是山脚罢了。可是,等到时间过去,别人的那种高度好像是越来越高,曾经的豪言壮语成了大话,曾经的梦想成了泡影。其实,我们犯的错误,很大程度上就是不能专一,好高骛远,不能设法在一个方向上加强和发展自己,不能正向积累自己的资源,弄得自己成了半吊子、三脚猫。    
    专一,再加上坚忍,在自己才智的帮助下,你就能做到专业,你也能成为专家。这个世界,不缺少夸夸其谈的人,对于这种人,我们乡下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半桶水,却总是晃荡。但是,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专家,只要你能够在一个领域中做到专业、成为专家,你离成事成人也就不远了。


《人道》 第四部分附:成事成人的品质(6)

    要做到专一,必须耐得住寂寞。你选择了一种,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更多的选择。此一时刻,要求你眼睛只盯住自己的选择,不见其余。比如说学诗,你想研究李白,就要做到在一段时间内,非李白的诗不看,非李白的诗不读,非李白的诗不诵,世间只有李白,不知其他。这样,时时刻刻、处处所所都是李白,李白就会深入你的骨髓,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会有一定的太白遗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进得去”与“出得来”    
    一个人想做到专业,一定要经历“进得去”与“出得来”两个阶段,才能从学习模仿的层次化出来,真正成为自己。    
    进得去:是指完全地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尽可能地熟悉专业中的一切事情,你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专业,不知其他,而且不只如此,你还要没有“我”,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比如说研究李白,你要了解他的生平、喜好,熟读他的文章,把握他的思想,甚至是模仿李白行为处事的方式,遣词造句的语气,让自己的头脑完全为李白占据。那时候,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本来的你已经不见了。    
    这是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否则,你总是只能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的,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精髓。    
    出得来:要求你进去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能够出得来,找回你自己。也就是能够脱身,不能为物所束缚,化出自己。只是进得去,自己的头脑往往会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为别人所控制,失去了你自己独立的存在。    
    出得来,让你找到你自己,成就独特的你,让你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这时候的你,从表面上看,与进去之前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内在的你已经发生了变化。    
    出得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完不成这一步,你就永远只能陷于别人的控制。但是,如果害怕这种控制而不进去,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得道。    
    出得来,就有如凤凰涅。    
    勤勉    
    勤勉的意思,与勤奋是有很大不同的,它超越了那种早睡早起的机械的勤快概念。更加强调的是,一种对事情的态度,一种有事时立刻处理、无事时早做筹谋的做法,一种为了自己的事业随时准备接受贤哲的愿望。更加强调的是,对才智的勤于接纳,对下属的勤于帮助和对上级的勤于交往。强调的是对事情的勤。    
    自古以来有没有不勤勉而成事成人的呢?我们不妨看看历史。我们且不去说周公那样的君子,他在勤于接纳贤者方面是非常出名的,“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说的就是周公因为有贤者来拜访,一顿饭时时被打断,洗个头也时时要中途停下来。我们来说两个不那么完美的成事的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曹操。根据有关的历史资料,我们知道,两个人在年少时都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流氓”。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