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大学.中庸.孟子 >

第10章

大学.中庸.孟子-第10章

小说: 大学.中庸.孟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公明仪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 
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 
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 
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 
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 
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 
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大意】 
     本章的思想核心是力斥“杨”、“墨”学说,捍卫儒家的正统思想。在 
孟子看来,杨朱学派主张利己主义,这是目无国君;墨家主张博爱(“兼爱”), 
这是目无父母,这种“无君”、“无父”的异端思想必定会导致天下大乱。 
孟子力排异端的思想,对后世儒家的道统观起了很大影响。 

                                  第十章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 
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 
有见。”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 
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 
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路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 
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 ,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 
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 

馈其兄生鹅者,己频蹙曰: ‘恶用是 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 

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 ‘是 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 
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 
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大意】 
     本章孟子阐述了儒家的忠孝人伦大义。孟子认为: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 
会而生活,陈仲子避兄离母,是灭绝人伦,并非“廉士”。人若都像陈仲子 
那样,就会都变成蚯蚓了。孟子的论证说理透辟,比喻极为生动。 

… 页面 39…

                           卷七离 离娄章句上 

                                  第一章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 
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 
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 
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 
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 
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 
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 
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 
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 
曰: ‘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 
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 
不能谓之贼。” 

                                  第二章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 
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 
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 ‘道二,仁与不仁而 
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 ‘幽’‘厉’, 
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 
谓也。” 
                                  第三章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 
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 
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大意】 
     能工巧匠必须借助圆规和曲尺才能很好地工作。孟子以此为喻,指出治 
国的准则是“先王之道”和仁政,人类的楷模是圣人。 

                                  第四章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 
     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第五章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 

… 页面 40…

家,家之本在身”。 

                                  第六章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 
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大意】 
     这三章讲的是治国修身的道理。盂子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修身,“天 
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果国家没有管理好,国君就应 
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错误。另外,国君不能得罪贤明的卿大夫之家。只有 
这样,天下百姓才会敬慕和崇尚德行。 

                                  第七章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 
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 ‘既不能令,又 
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 
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 
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 
     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孔子曰:‘仁 
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 
执势而不以濯也。 《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第八章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 
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 ‘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灌足 
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 
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第九章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 
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 
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大意】 
     这三章的思想核心都是强调治国的根本在于实行仁政。在第七章里,孟 
子仍表达了天命与人力的双重观点:一方面,治国应顺从天意,天意在治世 

… 页面 41…

时表现为崇尚道德,在乱世时表现为弱肉强食;另一方面,人应发挥主动性, 
努力实行仁政,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第十章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 
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 
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平。” 

                                 第十二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 
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 
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第十三章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 
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 
矣。” 

                                 第十四章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 
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 
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 
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 
莱、任土地者次之。” 
      【大意】 
     在第十章中,孟子指出仁义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仁义就叫做自暴自 
弃。第十一章强调儒家的伦理是治国之本。第十二章论述为人处事的原则是 
 “诚”,其思想精神与《礼记·中庸》一脉相承。第十三、十四章仍强调仁 
政的重要意义。 

                                 第十五章 

… 页面 42…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 
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第十六章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