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37三国武力点评 >

第2章

37三国武力点评-第2章

小说: 37三国武力点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收缩包围圈以有效歼敌;由於是役张飞最终率少数亲随杀出重围,因此判定为前者无疑比判定为后者更易让人感觉张飞武力高强。甚至有朋友认为张飞此役表现出了与赵云一样的冲阵能力。因此,对於上述两种情况的判定对我们认识张飞的武力就变得相当关键。 
  根据推测,我们可以判定是役情势属於后者(判断过程此略),因此张飞武力没有额外加分。            
三国武力点评(4)  排名原则四:重原文单挑描写,轻个人推测想象     
  4 重原文单挑描写,轻个人推测想象; 
  举例:93回中赵云所部曾中姜维之计,赵云在与姜维单挑10数合后见无法短时间结束单挑,而战场局势对己方非常不利,因此选择退走。有些朋友即认定这是赵云的一次单挑失利。这些朋友的看法,其实完全是基於其个人的推测和想象,却没有忠实于原文  原文交代得非常清楚(原文见文尾): 
  (1) 赵云中计后发现有被对方三路合围歼灭的危险,於是“冲开条路”主动撤走,其做出撤走这个决定是源于战场局势,而非与姜维的单挑局面;(2) 原文中始终没用使用“败走”这样的措辞,目的就是要让读者明白:此战并未分出胜负。如果作者的本意真的是赵云单挑不敌姜维的话,他完全可以使用“败走”这样的表述,比如孙坚之败于华雄处用的就是“坚与战十数合,坚败”。如果硬要将赵云这一“退”理解成“败”的话,那么煮酒也可以说吕布单挑曾败于张飞(19回)、张飞单挑曾败于徐晃(31回)、赵云单挑曾败于张辽(31回)、许褚单挑曾败于张飞(40回)、马超单挑曾败于夏侯渊(64回),等等。 
  煮酒以为,整套三国演义,特别是前三国阶段,对於阵前武将之间的单挑或以一敌多的“武将战例”是非常重视的。要知道,三国演义脱胎于许多民间的评书、评话和戏剧,这些东东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极力渲染个人英雄主义,因此,三国历史上的两军混战,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两军主将之间的个人单挑。三国演义正是靠着这些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武将单挑,才吸引了许许多多贩夫走卒下里巴人式的读者 (毕竟从文学欣赏角度或从军事、政治角度阅读三国演义的人是少数嘛)。因此作者对於这些单挑场景的设计、牵扯到单挑的措辞的使用,都不是胡乱随意的,而是含有深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於我们这些醉心于武力讨论的人来说,凡是单挑场景的描写和措辞,我们都应该奉若神明。我们必须严格地、忠实地、近乎机械式地去理解原文单挑部分的描写和措辞,而不应无视原文中的描写和措辞,随意使用自己的推测和想象,将原本不同的措辞(比如“败走”和“引军退走”)硬理解为同样的意思。前面举的那个“赵云单挑败于姜维”的例子就是这种“重个人推测而轻原文措辞”的典型。 
  具体来说就是,凡是书中写明“气力不加拨马回走”的、“败走”的,都应判定为一方单挑失利;凡是书中写明“退走”、“战退”的而没用“败”这个字眼儿的情况,都不宜判定一方单挑失利。 
   
  赵云VS姜维 一节原文: 
  城上梁绪大笑曰:“汝中吾姜伯约之计,尚然不知耶?”云恰待攻城,忽然喊声大震,四面火光冲天。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两路军夹攻来,乃是马遵、梁虔引军杀回。赵云首尾不能相顾 '注意:这里没有写赵云不敌姜维',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姜维赶来。亏得张翼、高翔两路军杀出,接应回去。 
  赵云归见孔明,说中了敌人之计。'再次点明败因  并非单挑不敌,而是因为中计'。。。 
  再注:云大惊,所惊者,非自己武力不及对方也,而是完全没有想到在这个小地方会有武力如此高强之敌,是现实情况与赵云预期的巨大落差使然。            
三国武力点评(5)  排名原则五:全面考量武将战绩     
  所谓“全面考量武将战绩”,指的是这种情况:武将即使在较为正常、公平的情景下也会出现武力发挥忽高忽低的现象,因此,我们既不能将视线只集中在某武将表现最牛的一个战例上,也不应牢牢盯住他表现最烂的一个战例,因为前者容易高估武将的武力,而后者则相反。正确的做法是考察他的全部战绩然后再判定其武力。 
  举个例子,关羽最辉煌最牛掰的战绩是1合阵斩华雄,最为人诟病的是20合没能拿下纪灵 (张飞不10合挑于马下),还有对朱然3合战平 (而赵云却能1合挑于马下);捧关派只注意前面那两个战例,而贬关派则总拿后两个战例来说事儿。 
  '注:关羽两战夏侯总计40余合未能抢得上风那场,概因关羽不愿伤害曹操手足,因此我们无法知晓其是否真地发挥出10成武力。因此不应计算在内。' 
  再举个例子:张合10数合败于赵云,3合败于马超,却能与张辽大战40~50合平分秋色,还能在赵云武力发挥不佳时10数合逼退赵云,尤其是与张飞大战110余合未致全败;如果只看前两个战例,则会认为张合只能算是二流(与李典、乐进、于禁一个档次),如果只看中间那个战例,会认为他属一流(张辽、徐晃、夏侯敦那个档次),如果只看最后那个战例,则甚至会怀疑他能晋身超一流与张飞列同一档次。 
  煮酒以为,正确合理的做法,是全面考量这些战绩,取一个感觉上的均值。(这种思维实际上与统计学中计算 Expected Value 相同,即将某武将的全部战绩视作一个样本集合,将每一个战绩视作一个样本,然后求出该样本集合的均值。) 
  有这样一种武力评定思维,就是看每一位武将所表现出的最高武力水准:谁的最佳战例最辉煌,就认为他的武力最高。本文不苟同这种思维,原因是,在一个武将的所有战绩中,最佳表现只有一次,而这一次最佳表现却不能代表该武将的真实水平;如果我们认为这一次最佳表现能代表该武将的真实水平,那岂不是说其他10几次20几次战绩都不代表他的真实水平了么?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 
  另外,前文提到“要充分考虑到武将在较为正常、公平的情景下也会出现武力发挥忽高忽低现象的情况”,这句话里特意注明“较为正常、公平的情景下”,具体说明后文会有详述,本文仅举例略述一下: 
  1 当武将遭受来自正面、侧面和背后突如其来的袭击时而卒不及防的情景,被视为非公平情景,具体如关羽斩颜良、赵云挑高览、黄忠斩夏侯、魏延斩王双、姜维挑徐质等;2 当武将突然遇袭时被迫仓促应战因而武力发挥大打折扣,这种情景也被视作非公平情景,具体如文丑遇关羽、冷苞首战黄忠、魏延遇庞德、关兴首战越吉等;(如果该武将虽武力表现不佳但还是表现出了基本武力的话,则不被视作非公平情景,具体如魏延之突遇冷苞、孙坚被迫与华雄交锋等,对这一类战例将继续视为较公平战例,但在分析时将具体考虑该武将所处的不利形势) 
  3 武将因酒醉、疲惫、伤病致使武力发挥明显欠佳的情景,被视为非正常情景,具体如张飞酒后战温侯而速退、许褚酒后战张飞不数合被挑伤肩部、关羽右臂少力战徐晃80合堪堪不敌等。 
  本文的主旨是,武将在极其不公平、不正常的情景下武力发挥往往会大打折扣,但即使将这些特殊情景下发生的交锋排除掉,只考虑较为正常和公平情景下的交锋情况,我们依然不能排除武将武力发挥上下起伏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只关注某武将的某次极端表现而据此为其武力进行定位,而是应该全面考量其全部战例。            
三国武力点评(6)  武力评定的具体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武力点评将首先制定出一个评定系统,所有的武力分析和比较工作,都将尽可能忠实于这一评定系统。本评定系统具体如下: 
  考较一员武将之武力,应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本武力点评将从四个大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攻击武力,防守武力,体能,以及特技。 
  攻击武力和防守武力某将在后文详述,这里仅简单做一下说明:这两种武力都是指武将在使用军器进行马上交战时所表现出的攻击和防守能力。 
  需要特别澄清的是:这里的防守武力与对弓箭暗器的防范能力是两码事,它仅指武将使用军器进行马战时所表现出的武力。对弓箭暗器的使用和防范能力属於特技范畴。 
  举个例子:关羽、张辽二人皆曾多次为暗箭所伤,但这二人在马上使用军器与敌将交锋时的防守武力却都很高。因此,箭防差并不代表防守武力低,就是这个道理。 
  演义中还有四五场步战和船战,在对这些战例进行分析时原则上也遵循上面的标准。 
  某些武将在单挑中会凭借突然大喝或突然发力的手段快速击败敌将或抢得优势;前者文中多写明“大喝” 二字,后者则使用“奋威” 、“奋力” 等词语予以表示。武将的这种能力也被归入攻击武力之中,代表武将突然发力的能力,类似于爆发力。 
  如果某武将在与一公认武力极高的武将交锋时坚持的回合数越多,则其防守能力就越高;另外,如果某武将曾有以一敌多的战例,特别是如果曾有较长时间单骑冲阵的战例,则我们认为该武将防守武力很高。 
  武将的体能,或曰久战能力,与其天生体能状况有关,与其所使用军器也有一定关系,同时与其年龄也有相当关系。对於这个方面的判定,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只能由酒某个人按照常理及大多数人的感觉进行推测;比如,由於多数人都同意庞德体能比黄忠更强,又因为按照常理,壮年比暮年耐久力更优,因此我们判定庞德体能比黄忠强。 
  特技包括如下几个武力表现方面: 
  (1) 使用弓箭和暗器进行攻击的能力; 
  (2) 对於弓箭和暗器的防范能力; 
  (3) 发动突袭并一招毙敌的本领(如关羽之斩颜良、赵云之挑高览、黄忠之斩夏侯、魏延之斩王双,等) 
  (4) 必杀技  在演义中主要指拖刀计; 
  本武力点评的原则是:攻击武力和防守武力并重,武将体能和特技仅做为参考。 
  具体来说就是,如果能判定甲武将在攻击武力和防守武力方面优于乙武将,则二将的体能和特技这两个方面就没有多大用了,即使乙武将在体能和特技方面优于甲武将,也无法改变甲武将排名靠前的判定了。但是当我们没有足够证据判定两员武将孰优孰劣时,则体能和特技这两个方面将成为我们判定谁排名靠前的关键依据。            
三国武力点评(7)  “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1)     
  上文中谈到,要考较一员武将的武力,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久战能力和特技属於参考项目,核心项目就是攻击和防守)。 应该说,这种将攻击与防守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开来的做法是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手段。本文将对此予以说明。 
  目前各类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