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
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 :“军中
戏乎?”对曰 :“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
“荆兵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
击,大破荆军。〕⑤
【注释】
… 页面 235…
百战奇略 ·233·
①有备无患:语出《左传·襄公十一年》。
②王翦:战国时秦国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
曾先后率兵攻破赵国、燕国和攻灭楚国,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③李信:战国秦将 。曾率兵击败燕军,俘虏燕太子丹。
④荆:古代楚国之别称。因其原建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
西)一带,故名。另一说,秦称楚为荆是因避秦庄襄王子楚之
讳。
⑤本篇《佚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佚
战》补人。此篇史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 页面 236…
百战奇略 ·234·
57.胜战
【提示】
本篇以《胜战》为题,乃继《佚战》之后,进一步阐述胜
仗之后如何防止产生骄惰情绪的问题。它认为,在对敌作战中,
如果打了胜仗,不可产生骄惰情绪,而应当日夜加强战备以防
敌人袭击。这样,敌人即使来攻,我也不会遭到失败。本篇引
自《司马法》的“既胜若否”一语,意思是,打了胜仗要像没
打胜仗一样。其实质是告诫人们要警惕和防止胜利后的骄惰情
绪的滋生。“骄兵必败”,这是军事斗争的客观真理 。古往今
来的战争实践经验证明,未有将骄卒惰而不导致作战失败的。
特别是在打了胜仗之后,如不能正确对待胜利,往往容易产生
骄傲,由骄傲而产生怠惰,由怠惰而放松警惕,最后必然为敌
所乘而转胜为败。因此,胜仗之后,能不能保持“既胜若否”
的思想和态度,乃是衡量将帅是否具有深谋远虑的重要标志。
本篇正是从这个意义展开论述的。
秦末,反秦起义军重要首领之一的项梁,他在接连多次打
了胜仗之后,所以反被秦军击败而身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由于他不能正确对待既得胜利,产生了严重的骄傲自
满思想所致。他既“益轻秦,有骄色 ”,又不听取别人的正确
劝谏,不败而何?这从反面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为将帅者始
终保持“既胜若否”的清醒头脑和谨慎持重的思想态度,乃是
巩固和发展胜利,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之一。
… 页面 237…
百战奇略 ·235·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取得胜利而敌人遭到失败了,不
可因此而骄傲怠惰起来,应当日夜严加戒备以防敌人来攻。这
样,敌人即便敢于来犯,我军因有准备而不会发生危害。诚如
兵法所说 :“打了胜仗的时候,要像没有打胜仗那样(保持高
度戒备)。”
秦二世胡亥统治末年,反秦起义首领项梁派遣刘邦、项羽
率兵从另一路攻打城阳,血洗了城阳全城。然后西进,又于濮
阳东大破秦军,秦兵收缩退入濮阳城。这时,刘邦、项羽便转
兵进攻定陶,继而向西攻占地盘而抵达雍丘,再次大破秦军,
击斩了秦朝三川郡守李由,然后回军进攻外黄。义军接连打了
几次胜仗之后,项梁更加轻视秦军,骄傲情绪溢于言表。令尹
宋义见此而规劝项梁说 :“打了胜仗之后,如果将领骄傲、士
卒怠惰的话,那就要失败了。现在我军士卒已初显怠惰之情了,
而秦军兵力却在不断增强,这是我为您所担心的事 。”项梁对
此根本听不进去,竟派遣宋义出使齐国。宋义赴齐途中遇到了
齐国使者高陵君显,问显道 :“您将去会见武信君项梁吗?”
回答说 :“是的。”宋义劝他说:“我现在认定武信君必然要
失败。您慢点去就可以免于一死,去快了就会祸及于自身 。”
秦朝果然调集全部兵马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并且大败楚军,项
梁兵败身死。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
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曰 :“既胜若否。”①
秦二世②时,项梁使沛公③、项羽别攻城阳④,屠之。西
… 页面 238…
百战奇略 ·236·
破秦军濮阳⑤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⑥,因
西略地至雍丘⑦,大破秦军,斩李由⑧,还攻外黄⑨。项梁益
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
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梁弗听。而使宋义〔使〕
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⑩,曰 :“公将见武信君乎?”曰:
“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⑾
【注释】
①既胜若否:语出《司马法·严位第四》。
②秦二世:即秦始皇的次子,名胡亥。公元前210年即
帝位,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在位仅三年。
③沛公:即刘邦。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农民起义后,
他于沛县起兵响应,故史称其为“沛公 ”。
④城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襄城 ”、今据史校改。该地
故址在今山东鄄城东南。
⑤濮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阳 ”,今据史校改。该地
位于今河南濮阳西南。
⑥定陶:地名。位于今山东定陶西北。
⑦雍丘:地名,位于今河南杞县。
⑧李由:即秦朝丞相李斯之子,时任三川郡守。
⑨外黄:地名。位于今河南兰考东南。
⑩高陵君显:显,人名,姓氏不详;高陵君是封号。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 页面 239…
百战奇略 ·237·
58.败战
【提示】
本篇以《败战》为题,旨在阐述打了败仗之后应当如何防
止产生畏怯气馁情绪的问题。
它认为,打了败仗之后,不可因此而畏敌气馁,应当从不
利之中看到有利的因素,从失败中接受教训,在切实做好再战
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的基础上,为将帅者实施正确地组织指
挥,选择击敌的有利时机 ,“候彼懈怠而击之”,就能反败为
胜。本篇《败战》与前篇《胜战》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们
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如何防止胜骄败馁这一重要问题,并在继承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须思害中之利
“这一闪耀辩证法光辉的重要思想原则,强调从有利之中看到
不利的因素,从不利之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强调从失败中接受
经验教训,做好再战夺胜的各种准备;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作用,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等等。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宝贵的。
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八月,河间王司马颙遣兵
与长沙王司马乂的洛阳之战,便是较好地体现败而不馁思想指
导的战例。当时,进入洛阳的河间王的部将张方,已被长沙王
司马乂击败而退入洛阳城,其部队正处于“人情挫衄,无复固
志”的不利态势,其部将都劝张方乘夜逃跑了事。但张方并未
因败而气馁,相反,他却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汲取了失败的教
训,看到了成功的因素。他从“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
… 页面 240…
百战奇略 ·238·
成耳”的正确认识出发,积极做好再战的准备,并乘夜隐密进
兵,出敌不意地一举击败了司马乂。而先前打了胜仗的司马乂
却放松警惕,对敌人“不以为意 ”,结果在张方突然袭击之下,
被迫仓皇出战,最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可悲下场。这一正一反
例子,恰好说明了在任何情况下,为将帅者只有保持胜不骄、
败不馁的清醒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取得胜利而我军遭到失败了,不
可因此而畏敌怯战,务必思考不利之中的有利因素,应当整顿
军备,修缮兵械,鼓励士气,等待敌人出现麻痹松懈之时,而
不失时机地进攻它,就能夺取胜利。诚如兵法所说 :“从不利
中能够看到有利因素,祸患就可以解除了。”
西晋末年,河间王司马乂割据关中,他派遣部将张方讨伐
长沙王司马乂。张方率兵自函谷关进驻河南郡,晋惠帝派左将
军皇甫商率军抵抗。张方暗中出兵袭破皇甫商部,于是进入京
师洛阳。司马乂奉惠帝之命讨伐张方于洛阳城内,张方部队望
见惠帝乘坐的车子,于是向后稍退 ,(可是一退)张方竟然无
法制止,其部众被打得大败,死伤的士卒充满大街小巷。张方
率领余众退守十三里桥,部队由于严重受挫,已经丧失固守再
战的决心 ,多数人都劝说张方赶紧乘夜逃走 。但张方却说:
“作战的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但可贵的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
转败为胜 。我们现在要采取迫近敌人构筑工事的办法,但要
做到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出奇制胜的战
法。”张方于是率众乘夜秘密前进;直抵距洛阳七里的地方构筑
营垒。司马乂因为刚刚打了胜仗,便对张方所部不再介意,突
… 页面 241…
百战奇略 ·239·
然获悉张方营垒已经筑成,就匆忙出城应战,结果被打得大败
而逃回。
【原文】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
励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法曰 :“因害而
患可解也 。”①
晋末,河间王颙②在关中,遣张方③讨长沙王④,率众自
函谷⑤人屯河南⑥。惠帝⑦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
遂入洛阳。乂⑧奉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⑨,于是少却,
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桥⑩,
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 :“兵之利钝⑾是常
事,贵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
“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又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
乃出战,遂大败而还。⑿
【注释】
①因害而患可解也 :语出《孙子兵法·九变篇》。但与原
文略异,原文是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