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圣地行 >

第17章

圣地行-第17章

小说: 圣地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雅法的基督教时期是从耶稣的大门徒彼得访问该城开始的。据记载,彼得曾在雅法居住过一段时间,他在此行神迹,使一个已死去的信徒塔比莎复活。也是在这里,上帝在异象中指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凡是敬主、行义之人,都是主所悦纳的。”从此,基督教的影响逐渐扩大,直到公元4世纪,雅法一直是基督教的势力范围。    
    公元636年,雅法被阿拉伯人征服,公元7和8世纪,在阿拉伯伍麦叶和阿巴斯两个哈里发王朝时期,这里经历了一段繁荣的时期。1099年,欧洲十字军摧毁了这座城市,后来又重建城墙,使之成为赴耶路撒冷和伯利恒等地朝觐者们登陆的主要港口。1267年,马木鲁克王朝的军队攻占雅法,赶走了十字军。1520年起,巴勒斯坦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    
    18世纪末,为了争夺殖民地,拿破仑曾率军对巴勒斯坦进行了一次不太成功的远征。1799年,法军从埃及北上,一路征伐。由于雅法在海上交通的重要战略地位,法军决定首先攻下它,作为他们的后勤保障基地。拿破仑曾对雅法有过详细的记述:“雅法的海岸街是十分美丽的,它的居民共计七八千人,其中还有几百希腊人……该城建在丘陵上面,城中有泉水两处,水量丰富而味甜美。”    
    雅法3月被围,据守到6月,法军发起猛攻,一举破城。法军士兵在城里进行令人发指的大屠杀和掠夺,拿破仑写道:“他们杀死了所有的人,把全城洗劫一空。以冲击占领城市的所有惨祸,这个城市都受到了。”上千名俘虏也被一律枪决。一名参加远征的将军回忆:“这残酷场面,我们每一念及便不寒而栗,如同那天目睹时的感受一样。我们惟愿能够忘却而不愿被迫记述此事。那个血腥的日子,其恐怖情状是任何人也想象不出的。”    
        雅法被攻克后,鼠疫开始流行,法国士兵大批死去,全军处于恐慌之中,一座秀丽的港口城市变成了人间地狱。    
    1807年,穆罕默德·阿里成为加沙地区的统治者,设雅法为其首府。穆罕默德的喜战好斗,为他赢得了“棍棒之父”的称号。在他统治时期,雅法地区开始建造宫殿、穆罕默德清真寺和以他的绰号“棍棒之父”命名的喷泉。    
    19世纪中叶以来,欧美势力开始染指雅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结束了对巴勒斯坦地区长达400年的统治,欧洲趁机进一步扩大其在雅法的影响。法国在此修建医院,扩建了原有的修道院和教堂。俄国在艾布·卡比尔山的塔比莎墓所在地修造圣彼得教堂。1866年,美国教会在雅法设立了一处美国侨民保护地,但由于阿拉伯人的敌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保护地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1869年,德国在这块被废弃的保护地上,建起雅法-瓦哈拉农业定居点。1892年,法国工程师在雅法和耶路撒冷之间建造一条铁路,这是该地区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    
    由于人口不断增多,雅法城里变得越来越拥挤,1909年,来自俄国的一群犹太移民决定离开城区嘈杂和肮脏的环境,在市郊建立一个叫艾布扎特·巴伊特的定居点。1910年,该定居点改名为特拉维夫,突飞猛进地迅速发展起来,不久便喧宾夺主,地位和影响很快超过了雅法老城。1924年,特拉维夫建起一座发电站,成为巴勒斯坦地区第一个有电力供应的城市。    
    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建议雅法(当时人口为10万,包括3万犹太人)归阿拉伯人所有;特拉维夫(当时人口23万)归犹太人所有。1948年,以色列军队占领了雅法,城中的阿拉伯人纷纷逃亡。1950年,特拉维夫将雅法老城兼并,取名为“特拉维夫-雅法”,并延用至今。    
    


上篇:圣地文化行感受特拉维夫

    以色列人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祈祷在耶路撒冷,游玩在特拉维夫。”    
    不同的人对特拉维夫看法各异。有人认为它过于浅薄和喧闹,缺乏内涵,建筑式样也单调乏味。而对另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特拉维夫是他们的乐土。这座城市舒适宽松的气氛、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娱乐设施,使许多以色列人暂时忘掉笼罩在心头的战争阴影和不安全感,纵情享受人生欢乐。    
    特拉维夫城区面积仅有52平方公里,在这座不大的城里游览,确实是一件既轻松愉快又蛮有意趣的事情。我们常常徒步走遍全城,细细领略和感受小城特有的景观和韵致。    
    特拉维夫的建筑,大都呈白色,白色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整体基调。蓝天、碧浪、绿草、白房,显得色彩十分协调和赏心悦目。每幢居民楼,乃至大饭店的楼顶,几乎都配有太阳能装置,以便有效地利用充足的日照资源,供给家庭日常用的热水。你若站在较高的楼层放眼望去,但见耀眼的阳光下,一个个白色圆柱形的长桶(那便是太阳能装置)雄赳赳地挺立在屋顶上,煞是壮观。    
    特拉维夫的海滨,是个很好的去处。湛蓝无瑕的苍穹和浩瀚澄碧的地中海几乎融为一体,海水推出层层细浪,闪烁着粼粼的波光,令人心驰神往。平坦柔软的海滩,从特拉维夫最北端,一直绵延到最南角。几道长长的防波堤将大浪挡在堤外,使海湾大部分日子都象摇篮般安宁。每到夏天,海滨一派热闹的景象,人们从全国各地涌来,有的下海游泳戏浪;有的在海上扬帆飞驰;有的躺在温热的沙滩上,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的在沙滩上玩板球、飞碟;有的则坐在事先准备好的一面面阳伞下,靠在躺椅上小憩,或自得其乐地阅览报刊书籍。    
    有趣的是,特拉维夫海滨浴场还分普通浴场和宗教浴场两种。普通浴场自然和世界各地的一样,不论男女,随时可以下海游泳。而宗教浴场则专门供宗教人士使用,四周都用木栅栏围上,免得世俗人等观瞻。犹太教规定,男女不可混在一起游泳,所以他们约定,如果星期一、三、五男教徒游泳的话,其他日子浴场则是女教徒的天下。浴汤附近,一辆辆大公共汽车满载着清一色性别的犹太教徒们,不远几十公里从耶路撒冷等内地社团赶到海边,构成了特拉维夫的一道景观。    
    特拉维夫的主要街道建在与海岸线呈平行方向的3条砂岩山脊上,由南向北延伸,并与呈东西方向穿越岩山脊隘口的短街相接,每条街都各有其独到之处。海滨的哈雅贡大街宽阔整洁,一排排棕榈树挺立两旁,来来往往的游人在海滨大道上散步。路的一边,大片绿草如茵的花园和各具特色的星级豪华饭店相映成趣;另一边,是大大小小的浴场、海滨俱乐部、咖啡屋和餐馆。    
    迪森高夫是特拉维夫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有点类似北京王府井的味道。以色列很多城市的街道都以犹太名人的名字命名,迪森高夫这个街名便是为了纪念特拉维夫的第一任市长梅厄·迪森高夫,此公为特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迪森高夫大街商店林立,街道虽不宽,但绿树如冠,投下大片阴凉。大街南端,是规模很大的迪森高夫购物中心,从汉堡包到计算机在这里都可以买到。与迪森高夫大街平行的还有本·耶胡达大街,它的特色是有许多画廊和小纪念品商店;而市政厅旁的伊本·格维洛街则集中了现代化的大型商店。阿伦比街曾是特拉维夫的商业中心,但现在已显得有些老旧,无法和后起之秀们媲美了。    
    阿伦比街附近的卡麦尔市场,是特拉维夫最大的自由市场。它由许多富有阿拉伯风情的小街组成,街道很长,两旁挤满了小商店。每条街,或者同一条街的某个特定地段,经售着同一类商品,鸡鸭鱼肉,水果菜疏,到各类工艺,衣服首饰,日杂百货等一应俱全。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大商场,这里的商品大都价格低廉,倍受特拉维夫中、下层收入者的青睐。    
    


上篇:圣地文化行特拉维夫文化之旅

    距迪森高夫购物中心不远,是被称作特拉维夫文化中心的哈比玛广场,这里坐落着以色列的国家剧院哈比玛剧院。。    
    “哈比玛”希伯来语的意思是“舞台”。这个剧院最初于1917年在莫斯科成立,希伯来戏剧从此诞生了。当时由俄国导演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担任指导,由天才演员汉娜·罗维娜领衔主演,她后来被认为是“希伯来语戏剧第一夫人。”1931年,哈比玛剧团在特拉维夫设立剧院,成为以色列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剧院外观普通,设在一幢几层楼高的综合性建筑中,共有1520个座位。它每年有3万个座位可以事先预定,平均上座率高达90%。这里上演的剧目很多,有关于犹太人主题的传统戏,有当代希伯来语剧作家的作品,也有翻译过来的外国经典作品、戏曲、喜剧和轻歌剧等。    
    我们曾经到这里看过几次演出,由于上演的戏剧主要讲希伯来语,观众可以事先在服务台领一个耳机,通过耳机听到英语的同声传译。这种细心周到、为观众着想的服务在中国恐怕是少有的,它不仅使外国人能够欣赏到希伯来戏剧,而且无形中也宣传了自己,促进了同其它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    
    哈比玛剧场北边,是海伦娜·鲁宾斯坦现代艺术展览馆,该馆是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的一个分支机构,主要展出以色列和外国现代艺术家的作品。    
    隔不多远,我们来到弗来德里克·曼恩礼堂。这是以色列爱乐乐团所在地,也是国内最大的现代化音乐厅,可容纳3000名观众。以色列被认为是世界上音乐活动最频繁的中心,音乐在它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人口不过500万的小国,却拥有大量造诣很高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也拥有成千上万的音乐爱好者。    
    以色列爱乐乐团是由著名波兰小提琴家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创办的,第一次音乐会于1936年在特拉维夫举行,由阿图罗·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从那时起,以色列交响乐团成为国家音乐生活的一个中心,享有国际声誉。它的现任指挥祖宾·梅塔和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尔曼也在国际乐坛上久负盛名,他们曾随以色列爱乐乐团来华演出,赢得了许多中国观众。    
    1993年,中国沈阳京剧团曾在曼恩礼堂进行访问演出,受到了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以色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哈比玛广场东北700米处,坐落着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这里收藏着许多以色列和外国杰出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达加斯、莫奈、比萨罗、夏加尔和毕加索等大师的名作。    
    特拉维夫北部的拉马特阿维夫地区,还有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以色列故土博物馆,主要收藏这一地区在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等领域的发现。博物馆范围极大,共分为11个部分,分别展出玻璃器皿、陶器、银币、民俗和铜钱等。每个馆展品都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果细细参观,要用上几天时间。馆内还辟有一个“男人和手艺”的展厅,向人们展示古代编织、制作珠宝和制陶工艺,以及研磨谷物和做面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