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圣地行 >

第13章

圣地行-第13章

小说: 圣地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66年,凯撒利亚城中的犹太人不满罗马人的统治,揭竿而起,但遭到残酷镇压,2万多名犹太居民被血腥屠杀。这成为随后犹太战争爆发的起因,还导致了耶路撒冷和犹太第二圣殿于公元70年被毁。    
    公元639年,凯撒利亚被阿拉伯人占领,1101年又落入十字军之手。1254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重新在此构筑工事,修建十字军城堡,可惜10年后城堡被战火吞噬,凯撒利亚从此湮没在寂寂黄土中,数百年来,只有地中海的波涛日复一日地为它发出忧伤无奈的叹息。    
    19世纪末,人们开始在凯撒利亚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希律王的古城和十字军堡垒得以重见天日,并被辟为国家公园。现代的凯撒利亚则是个恬静妩媚的旅游城市,柔软碧绿的高尔夫球场、豪华的饭店和别墅,展示着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海滨城市的富足。城市周围树木很多,把凯撒利亚紧裹在无边的浓荫中,使人犹如进入一个翡翠般的绿色世界。    
    来到国家公园,看到的第一处古迹是希律王建造的竞技场。据估计,竞技场长230米,宽80米,可容纳2万多名观众。可惜竞技场尚未被全部挖掘出来,上面长满了杂草。接着扑入眼帘的,是希律王建造的古码头。凯撒利亚曾是以色列王国在地中海的第一大港,但物换星移,当时繁忙兴盛的古码头现在只剩下根根断柱,横七竖八地浸泡在海水中,忍受着海浪不停的侵蚀。    
    我们走进十字军城堡,只见古堡依海而建,呈长方形,四周环绕着十多米深的壕沟,城高池深,气势雄伟。城堡的墙壁异常坚固,上面修筑着堡垒,这是路易九世在1254年用很短的时间建成的。城堡入口处是东门,穿过一条13世纪的交叉拱形通道,旁边可见一些房屋的遗迹,屋里还有带着大理石喷嘴的蓄水池,不少地基和地板铺设着一条条从古旧建筑上拆下的石柱。    
    站在城堡高处端目凝望,可以看出,希律为凯撒利亚城的建设是颇费了一番工夫的。高大的城墙依地中海海岸而建,迤逦的城墙内,圆形剧场、竞技场和热水浴池等大型建筑分布得井然有序。为了保证城市的用水和城市的清洁,他还特意修造了供水和排水系统,使清澄的饮用水源源不断地流到城里,也使城里的废水得以通过地下渠排入海中。如今,在凯撒利亚的北部,还能看到一排长长的高架引水渠的遗迹,水渠虽部分为流沙掩埋,但整体轮廓仍呈夺目之势,当时,就是这条引水渠从城北6公里的泉中将水引至凯撒利亚城内的。    
    凯撒神庙附近,是一座十字军教堂遗址,传说1101年十字军占领凯撒利亚时,国王巴尔德温一世曾在这里得到一个著名的战利品--一只用巨大的蓝宝石雕琢而成的圆盘,相传这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使用的盘子。后来,为酬谢热那亚人为十字军提供船只的帮助,巴尔德温一世不得不将这个宝物送给他们。现在这只盘子据说被收藏在热那亚的圣劳伦斯教堂。    
    十字军城堡南面,希律王城堡的南墙附近,是古罗马剧场。剧场附近竖立着许多在凯撒利亚发掘出来的雕塑,虽然大多已显得残缺不全,但那线条饱满、比例匀称的形体塑造,仍具有高度的造型感染力,使人们对当时细腻高超的雕刻工艺啧啧称奇。    
    剧场面海而立,规模庞大,采用的是希腊风格,舞台前半圆形贵宾席地板上,装饰着绚丽的花草和鱼鳞图案。目前,整个剧场已得到较好的修复,每逢夏季,海风习习,参加在这里举办的音乐会或歌舞晚会,成为以色列人喜爱的一项文娱活动。大海如青绒的地毯,依微风的韵调而抑扬吟咏,舒展流畅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带露的海风中飘逸、回荡,令人如临仙境,心荡神驰。    
    


上篇:圣地文化行海法以色列的“北部门户”

    海法是以色列的第三大城市,北距黎巴嫩仅44公里,素有“北部门户”之称。它坐落在巴勒斯坦地区最宽阔的海湾--海法湾的岬角上,常年风平浪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也是以色列最重要、最繁忙的港口和地中海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之一。以色列的对外贸易几乎全部是通过海路进行的,海法港承担了其货运总量的60%。    
    海法还是一座工业重镇和国际贸易、商业中心,主要工业有石油化工、计算机和机械制造等。以色列电力公司和许多家大型高科技公司的总部均设于此。    
    海法的陆路交通十分便利。纵贯以色列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号和4号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以色列全国铁路总部也设在海法,3条铁路线将它与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和内格夫中部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海法还是以色列海军总部所在地,美国的地中海舰队也选择海法作为货物补给、舰艇维修等后勤服务的基地。    
    同圣地其他城市一样,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海法,是深深植根于过去的。公元前14世纪,海法附近就有一个港口城镇。关于它的第一次文字记载见诸公元3世纪的犹太智慧法典《塔木德》,法典告诉我们,用来染制犹太人祈祷头巾的紫色颜料取材于海法周围地区捕捞的水生贝壳。海法这个名称可能来源于希伯莱语“Hof Yafe”,意为“美丽的海岸”。当时,热闹的小城里聚居着许多渔夫和吹玻璃工人。公元7世纪,小城被阿拉伯人摧毁。    
    公元11世纪,海法成为一个贸易中心,其造船业和塔木德学院名噪一时。1099年,东征的欧洲十字军对海法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围攻,致使大批犹太和阿拉伯居民惨遭屠戮。在马木鲁克和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海法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渔村。1740年,贝都因酋长达尔·阿米尔在现在的老城区创立新的居民点,建造一个向埃及出口小麦的港口,使海法经历了一个时期经济繁荣。    
    到了近代,随着蒸汽轮船的应用,海法的港阔水深优越性日益显露出来;逐渐取代了北部大港阿卡的重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连接海法和埃及、大马士革的铁路运行通车,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1933年,海法现代化的深水码头竣工。1934年,连接伊拉克的石油管道建成。以色列建国后,海法成为欧洲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的重要港口,人口迅猛增长,从建国前夕的1。5万人激增到现在的25万人,经济也得到腾飞。    
    海法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分布在3条等高线上。除地中海岸边狭长的港口和老城区,整座城市仿佛一个巨人,盘踞在苍翠葱茏的迦密山北坡,山腰集中着海法主要的购物和商业中心,山顶则是优美恬静的大学校园、豪华住宅区、饭店及迦密山自然保护区。    
    有人说,海法的风格颇似美国的旧金山和南非的开普敦,是个多元化的城市。尽管许多世纪以来,它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与骚乱,但如今的海法可能是以色列城市中最胸襟博大和兼收并蓄的一个。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基督教徒和巴哈伊信徒、传统派和世俗派在这里和睦相处。海法比喜欢追逐新潮时尚的特拉维夫还开放大胆,是以色列国内惟一在安息日公共汽车还照常通行的地方。    
    取之不尽的明媚阳光、柔软如锦的白色沙滩、洁净舒展的大街、精心管理的花园、还有凉爽芳香的山风、绿波翻涌的松树林,都为这个海滨山城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而点缀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众多博物馆和大学,又使海法透出了浓郁的文化和高科技气息。    
    海法博物馆是市里最大的博物馆,由三大部分组成。它的古代艺术馆侧重于以色列和地中海流域的考古发现;现代艺术馆展出世界各地从18世纪中叶至今的艺术品;音乐和人类史陈列馆,则主要展出各个时代的乐器、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社团风格各异的服装。    
    史前陈列馆主要收藏迦密山和加利利地区洞穴里的考古发现,国家海事陈列馆展示从古到今与地中海航海史有关的模型、海图、航海仪器,以及一些实物,有罗马海岸巡逻船、公元前1世纪的犹太战船、约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船只等。日本艺术陈列馆展出荷兰收藏家提科汀的4000多幅私人收藏的日本绘画家的作品。    
    可容纳10万吨谷物的达贡粮仓地处海法港边,看上去像一个厚实的堡垒。粮仓外,大群的鸽子在安然自得地觅食。1955年,在粮仓的一层开设了一个谷物博物馆,展示对谷物进行储存和加工的工艺,同时,博物馆还展出了从古城杰里科挖掘出来的公元前8世纪的磨石。    
    迦密山山腹,有一个可爱的雕塑公园,在大片绿得醉人的草地上和灿如云霞的繁花间,陈列着女雕塑家尤舒拉·马尔滨为儿童们创作的17个青铜雕塑作品。它们和真人大小无异,也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有的在跳舞,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运动,看上去维妙维肖,孩子们都喜欢来这里玩耍。    
    在迦密山顶,坐落着海法的两个著名高等学府。海法大学建于1963年,是以色列北部地区高等教育的中心,它开设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图书馆学、艺术、教育等跨学科专业。为促进以色列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海法大学成立了犹太-阿拉伯中心。此外大学还设立了一个机构,专门研究基布兹这个以色列特有的社会经济实体。    
    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不亚于清华大学在中国的崇高声誉。这个建于1924年的工程师、建筑家和城镇规划人员的摇篮,多年来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学院主要开设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自然科学、工程建筑、农业等专业,近数十年来,又增设了医学和生命科学系。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已成为加速国家工业发展的科学和工程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中心。    
    


上篇:圣地文化行迦密山--先知以利亚之山

    迦密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脉,绵延35公里,从地中海拔地而起,高出海平面546米。迦密山植被丰茂,风景绝佳,站在山脊上,近挹清香,远收黛绿,超然有世外感。希伯来语中,“迦密”意为“上帝的葡萄园”,也有人称之为“花园之土”。许是因为这里从古时起就土壤肥沃、遍地是葡萄园之故吧。《圣经》中,迦密山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丰饶和荣耀的代名词。《圣经·雅歌》中就曾唱道:“你头上的王冠像迦密山。”    
    然而,使这座山名垂青史的,是先知以利亚,他曾在迦密山多次逗留和传道,他的学生先知以利沙也在这里的洞穴中居住过。《圣经》传说中,以利亚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勇猛如狮,来去如风。在他生活的年代,以色列王亚哈娶了西顿王谒巴力的女儿耶洗别为妻,背弃上帝耶和华,杀死他的众先知,改信巴力神。尽管以利亚痛心疾首,振臂疾呼,但人们仍然执迷不悟。耶和华十分生气,几年不降雨,天下发生了大旱饥荒。    
    一天,耶和华派先知以利亚找到亚哈王,让他招聚以色列众人和事奉巴力神的450个先知来到迦密山。以利亚向巴力先知挑战,对众民说:“作耶和华先知的,只剩下我一个人,巴力的先知,却有45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