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磐中的阿拉法特-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于当年10月批准了《英国—埃及条约》。穆斯林兄弟会指责纳赛尔卖国。 10月26日,一名穆斯林兄弟会成员试图暗杀纳赛尔未遂,数百人被捕,不少人受牵连,其中就有阿拉法特。
埃及情报人员逮捕了阿拉法特,将他关进监狱严刑拷打。阿拉法特拒不认罪,一再强调自己是清白无辜的,并说纳赛尔的几位同事可以出面作证。最后,在一位埃及高级领导人的保释下,阿拉法特才被释放出狱,但他却成为埃及情报局重点监视对象之一。
1956年底,阿拉法特和他的战友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巴勒斯坦志士们应该向何处去?他们在认真考虑,认为必须成立自己的组织。他们积极地寻求纳赛尔的支持,经过多次交往,他们认为,纳赛尔确实关心巴勒斯坦问题,但他想把这个问题纳入埃及的控制下。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纳赛尔不愿意让阿拉法特等人成为独立的巴勒斯坦军事组织的领导人。阿拉法特感到,纳赛尔的一些同事已开始对他冷漠,埃及情报局也不时找他的麻烦,他在埃及已经不受欢迎。于是,他决定离开埃及。
第二章 从孩子王到巴解主席创建“法塔赫”和“暴风部队”
1957年,阿拉法特到科威特,在一家建筑公司任工程师,并以此为掩护,从事组建秘密组织工作。首先,他与战友阿布·杰哈德等人成立了“法塔赫”组织的第一个秘密支部。接着,他们进行了大量筹备工作,“法塔赫”组织于1959年正式成立。在阿拉伯语中,“法”、“塔”、“赫”三个字是“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三个词的字首。该组织的战略是大力宣传巴勒斯坦事业,开展武装斗争,解放巴勒斯坦。他们出版了《我们的巴勒斯坦》杂志,后来改名为《法塔赫》。他们成立了“法塔赫”领导下的军事组织,取名为“暴风部队”;建立了“法塔赫”组织系统,规定“法塔赫”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大会闭会期间由革命委员会行使最高权力。革命委员会产生的相当于政治局的中央委员会,为最高领导机构。中央委员会下设主管军事工作的“暴风部队”总司令部和主管财务、组织和宣传的总办公室。1960年,阿拉法特当选为“法塔赫”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后来,他一直担任“法塔赫”中央委员会主席兼“暴风部队”总司令。1963年,“法塔赫”在阿尔及尔设立第一个办事处,它成为巴勒斯坦各民族主义运动组织中最大的一个。“暴风部队”也是这些组织中 最大的一支游击队武装力量。
1964年1月,第一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纳赛尔作为东道国元首主持了这次会议。他提出成立一个正式的巴勒斯坦政治团体,以对抗以色列。根据他的设想,这个政治团体分为政治部分和军事部分,政治部分定名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军事部分则成立一支“巴勒斯坦解放军”,指挥权交由各个阿拉伯国家共同掌握。与会阿拉伯领导人一致同意纳赛尔的提议,并选出当时在阿拉伯联盟任职的巴勒斯坦人艾哈迈德·舒凯里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首任主席。
1964年5月,阿拉法特参加了在东耶路撒冷召开的第一届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埃及和阿盟倡议下召开的。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通过的决议谴责英、美帝国主义对阿拉伯事业的立场,表示坚决同犹太复国主义的侵略作斗争。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民族宪章》。该宪章宣布巴勒斯坦是一个阿拉伯家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领土单位,巴勒斯坦人民对此拥有合法的权利;强调所有的巴勒斯坦人都应站在同一条民族战线上,以彻底的献身精神,为解放自己的家园共同努力。大会宣布建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负责巴勒斯坦人民解放家园的斗争。大会还决定把巴勒斯坦国民大会转变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临时国民会议,作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同年6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式成立。9月,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承认该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
第二章 从孩子王到巴解主席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
1965年1月1日,阿拉法特及其战友领导“暴风部队”游击战士打响了反对以色列侵略斗争的第一枪。这一天就成为巴勒斯坦革命爆发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阿拉法特一直活跃在这一地区,但因政治原因,他曾两次在叙利亚、一次在黎巴嫩被捕,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化名为阿布·阿马尔。他继续领导巴勒斯坦游击队从约旦边境和加沙地带不断向以色列发动袭击。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后,他领导“法塔赫”所属的“暴风部队”多次在以色列占领区作战,其影响不断扩大。
1968年,阿拉法特亲自指挥了著名的卡拉马战役。卡拉马位于约旦河东岸60公里处,是约旦境内的战略要地。自从三次中东战争后,大批巴勒斯坦难民流亡到此居住,“法塔赫”所属“暴风部队”也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暴风部队”经常从这里出发,开展反对以色列的游击活动,引起了以色列的强烈不满。以色列视卡拉马为眼中钉,制定了铲除这处“暴风部队”根据地的作战计划。1968年3月21日凌晨,以色列出动15000名侵略军,兵分三路,在大批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犯卡拉马城。
事发之前,阿拉法特等人已预感到以色列行将发动进攻,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他与约旦当局协同行动,将全城军民转移到安全地带,设下“空城计”,并将“暴风部队”的突击队员埋伏在城后山区隐蔽地带。果然不出所料,以色列侵略军如阿拉法特等人设想的那样扑进卡拉马这座空城。这时,阿拉法特一声令下,埋伏在城后山上的“暴风部队”突击队员像猛虎下山一样,英勇地攻入城内,与以军展开激烈搏斗。接着,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组织的突击队和巴勒斯坦民兵赶来支援,参加战斗。约旦军民也积极予以配合。经过三天激战,以色列军队一败涂地,损失惨重。以军400多名官兵被歼灭,一架直升机被击落,17辆坦克和装 甲车被击毁。这次战役大灭了以色列侵略军的气焰,大长了巴勒斯坦、约旦人民和其他阿拉伯人民的志气。这次战役的胜利也使阿拉法特声名远扬,大大提高了他在“法塔赫”、巴解组织及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
1984年3月10日,正在约旦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在哈桑王储陪同下来到卡拉 马城,参观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卡拉马纪念塔,凭吊了卡拉马战役烈士墓。当时,我作为译员陪同参观。据哈桑王储介绍,这是为纪念在卡拉马战役中壮烈牺牲的官兵而建造的烈士墓和纪念塔。纪念塔上矗立着一尊战士塑像,这名战士头戴钢盔,右手持枪,左手挥向前方,展示了奋起反击敌军侵略的英勇气概。李先念主席深有感慨地说:“世界上没有不可战胜的军队。当年希特勒的军队最后还不是被消灭了吗?!”哈桑王储听后点头称是,他接着说:“在阿拉伯语中,卡拉马是‘尊严’的意思。这场卡拉马战役就是为了捍卫尊严,具有非同寻常的 意义。”我们在卡拉马纪念塔前留下了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我一直保存至今。
第二章 从孩子王到巴解主席出任巴解组织主席
1968年6月,阿拉法特当选为“法塔赫”执委会主席。在巴勒斯坦各个解放组织和阵线之中,“法塔赫”是实力最强、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组织,也是最受巴勒斯坦群众拥戴的一个 组织。在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中共有105个席位,其中57个席位分配给各游击队组织,而在这57个席位中,有33个席位分配给“法塔赫”。这时的阿拉法特在巴解组织中声望大增,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了他。1969年2月,他接替艾哈迈德·舒凯里,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成为巴勒斯坦事业的最高统帅。
阿拉法特任主席后,把壮大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他为此花费了大量心血,不仅在各游击队之间做工作,还要到处争取援助,购置武器、弹药。他经常深入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与游击队指挥部研究制定作战方案。他还经常到各游击队视察情况,了解指战员们的生活情况和训练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战斗力。与此同时,他不停地在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穿梭,协调关系。
在阿拉法特的领导下,巴勒斯坦游击队在黎巴嫩迅速发展,在黎巴嫩南部阿尔库卜、马尔吉埃尤思等地建立了游击队基地,并积极开展反对以色列的军事活动。以色列企图摧毁这些基地。1970年5月12日凌晨,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向驻守在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基地发动突然袭击。以色列侵略军出动大批飞机、坦克和半履带车,空降大批伞兵,向阿尔库卜、马尔吉埃尤思等地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基地发动进攻。阿拉法特命令巴勒斯坦游击队坚决反击以军的侵略。“暴风部队”、“闪电”突击队及其他巴勒斯坦游击队英勇作战。他们在叙利亚、伊拉克空军和炮兵部队的支援下,击毙击伤大量以色列侵略军,摧毁了一批以色列坦克和半履带车,击落几架以色列战斗机,破坏了几处以军基地,挫败了以军的这次袭击。
1970年6月9日,巴勒斯坦各游击队在约旦首都安曼召开紧急会议,阿拉法特被选为游击队总司令和军事委员会主席。但此后不久,便爆发了约旦的“黑九月”事件,阿拉法特经受了严峻考验。
第三章 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一提到中东,人们自然会想到这是个神奇的地方,也自然会想到这是个多事之秋的热点地区。的确,中东地区幅员广大,国家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要冲显赫,资源丰饶;教派浩繁,冲突不断;风情神奇,极具魅力。
多少世纪以来,中东地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近代和现代史上,它历尽沧桑,饱受苦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个地区的形势错综复杂,战乱频仍,成为世界有名的“火药库”和热点地区,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这些战争虽属地区战争,但对整个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书的主人公阿拉法特参加了这四次中东战争。他作为历史人物和中东风云人物,不仅是这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也是这段不平凡历史的见证人。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这四次中东战争都是围绕阿以争端和巴以冲突进行的,自然也离不了大国的介入。而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因此,还要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说起。
19世纪末期,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足两万人。居住在欧洲的犹太人为数众多,但受到歧视和迫害。1896年,居住在维也纳的犹太剧作家兼记者西奥多·赫茨尔提出了成立犹太人自治国家的主张。1897年,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其纲领称,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计划派兵巴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