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凤凰涅磐中的阿拉法特 >

第2章

凤凰涅磐中的阿拉法特-第2章

小说: 凤凰涅磐中的阿拉法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先知苏莱曼所建造,后由倭马亚王朝哈里发阿卜杜拉·马尔旺于公元705—709年重建。阿克萨清真寺与萨赫拉清真寺相距仅300多米。阿克萨清真寺面积3733平方米,东西长约685米,南北宽约545米,全寺由280根石柱支撑,规模宏伟。清真寺内长方形大殿宽敞明亮,称为欧麦尔礼拜寺。据传说,伊斯兰历史上第二个哈里发欧麦尔率兵把耶路撒冷从拜占庭统治下解放出来后,首先在阿克萨清真寺大殿里诵经礼拜。于是,人们便把这个大殿命名为欧麦尔礼拜寺,以资纪念。十字军东征占领耶路撒冷时,阿克萨清真寺曾遭破坏。阿拉伯民族英雄、阿尤布王朝萨拉丁苏丹王收复耶路撒冷后,重新修建了阿克萨清真寺,并在寺中增设了用象牙装饰的木制讲坛。阿克萨清真寺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上,圣殿山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圣迹集中的地方,伊斯兰教圣迹阿克萨清真寺的西墙与犹太教圣迹“哭墙”相连接。两个教派为争夺这块地盘发生了无数次冲突。    
    


第一章 从空中总统成笼中鸟世纪之交爆发流血冲突

    “阿克萨起义”越演越烈。每天,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举行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一些巴勒斯坦青年向以色列军警投掷石块、砖头,焚烧以色列国旗,高呼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口号。    
    以色列军警先用橡皮子弹和警棍进行回击,继而动用坦克、装甲车、武装直升机等进行镇压,从而酿成大规模流血冲突。许多巴勒斯坦平民残遭杀害,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在纳布卢斯地区库什拉村,一个名叫莎拉的两岁女孩身中十枪,惨死在以色列军警的枪口下。在加沙地带,12岁的杜拉被以色列军警击中,惨死在父亲的怀抱中。这一场景被一位法国记者真实地摄录下来,在世界各地新闻媒体曝光,成为轰动世界的特大新闻。    
    随着巴以冲突进一步升级,以色列逐渐把轰炸目标转向阿拉法特的总统府。2000年10月12日,以色列武装直升机对阿拉法特总统府附近的设施进行了整整40分钟的空袭。在这炮火纷飞的严峻时刻,阿拉法特镇定自若,始终坚守在官邸中,要求大家保持冷静,不要惊慌。他利用电话与外界进行联系,强烈谴责以色列的暴行,要求国际社会进行干预。这场巴以冲突很快蔓延到以色列与黎巴嫩边界地区,导致流血冲突,并波及到叙利亚。当时我任中国驻叙利亚大使,亲眼目睹了这一真实的场景。我清楚地记得,从2000年9月29日开始,叙利亚全国各地连续爆发反对以色列的示威游行,大马士革的示威游行规模最大。由于叙利亚与以色列处于敌对状态,以色列在大马士革没有大使馆及其他代表机构,又由于美国采取偏袒以色列的立场,示威游行的队伍便涌向美国驻叙利亚大使馆。示威者高呼打倒美国和以色列的口号,有的还向美国使馆院内扔石头,甚至有人爬上墙头撕下美国使馆的国旗踩在脚下。为了保护美国使馆的安全,叙利亚安全部门迅速采取措施,派了大量警察和防暴人员“保护”美国大使馆及大使官邸。我对美国驻叙利亚大使开玩笑说:“你是受到特殊保护的人。”他听后笑笑不作答。    
    


第一章 从空中总统成笼中鸟强硬人物沙龙执政

    巴以流血冲突不断升级,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不安,国际外交斡旋活动频繁进行,积极寻求解决办法。2000年10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沙龙的挑衅行为和以军在平息冲突中使用重武器滥杀无辜。阿拉伯国家强烈谴责以色列镇压巴勒斯坦人民的暴行,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    
    10月16日和17日,美国和中东国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约旦领导人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埃及红海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举行关于中东问题的多边首脑会议,讨论巴以如何实现立即停火,重新回到谈判桌前的问题。这些举措未能缓和巴以冲突,事态继续恶化。巴拉克与阿拉法特互相指责,互相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巴拉克难于控制以色列局势,便于2000年12月9日出人意料地宣布辞去总理职务,提前大选。阿拉法特认为巴拉克属于“非鹰非鸽”派,他虽不断指责巴拉克,但在巴拉克和沙龙之间进行选择,阿拉法特还是选择巴拉克,希望巴拉克连选连任。    
    但事与愿违,在2001年2月6日以色列举行的大选中,沙龙获得超过60%的选票,当选为以色列总理。    
    沙龙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在以色列利库德集团内,有人称他为“常胜将军”、“以色列之王”、“以色列的巴顿”、“具有拿破仑的才能”。而阿拉伯人尤其巴勒斯坦人则称他为“刽子手”、“战争魔王”、“战争机器”、“强暴武夫”。总之,他是以色列的一位鹰派人物,以强硬、勇猛、激进、精明而著称。    
    1928年,沙龙出生于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地区的马拉勒村,原名叫阿里埃勒·沙因内曼。由于他特别热爱自己的家乡,便改姓沙龙。他从小就受到父母言行的熏陶,逐渐成为一个激进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决议后,犹太人积极为建国做准备,大批犹太青年应征入伍。沙龙决定弃农从军,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不久便出任犹太人地下武装组织“哈加纳”的教官。    
    在1948年5月爆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沙龙先后任排长、侦察连长和侦察队长。在一次战斗中,阿拉伯联军捕获了两名以色列士兵。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达扬极为恼怒,下令抓回几名阿拉伯联军士兵,以便交换以色列士兵。正当参谋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沙龙主动出击。他带上几名士兵,穿上阿拉伯长袍,化妆成阿拉伯人,驾着吉普车,冒着风险冲过停火线,智擒了几名阿拉伯士兵交给达扬。沙龙的才干深得达扬的赏识。达扬称赞沙龙是绝对一流的情报参谋,遂于1953年委任沙龙组建“101突击队”,专门对付阿拉伯人的报复行动。一天,巴勒斯坦人向居住在以色列和约    
    旦地区的犹太人扔手榴弹,炸死一名以色列妇女及两个孩子。沙龙率领“101突击队”进行报复,把约旦境内吉比亚村的一条街全部围困起来,将全部房屋统统炸毁,69名居民死于非命。联合国安理会谴责这一暴行,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本·古里安被迫道歉,但沙龙却逍遥法外,未受任何处分。    
    1956年,沙龙参加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战争,任伞兵旅长。    
    在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沙龙负责指挥一个师在西岸作战。在向有埃及重兵 驻扎的战略要地阿吉勒哈进攻时,他竟爬上装甲车车顶,把自己的指挥车用钢缆绑在坦克后面指挥冲锋。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沙龙的部队向埃及军队驻守的阵地连续发射了四万发炮弹,用强攻战术夺取了这一战略要地。时任以色列总参谋长的拉宾对沙龙的战功大加赞扬,遂任命他担任西奈半岛总指挥。    
    此后,沙龙重新回到以色列军总部,再次出任军训部长。1973年7月,他辞去军职,竞选议员,并参与组织利库德集团。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沙龙应召任装甲师师长。战争一开始,埃及军队在20分钟内攻破了以色列经营8年的“巴列夫防线”,以色列举国上下感到震惊。这时,沙龙接到的命令是组织反攻。在激烈的战斗中,沙龙的装甲指挥车被一颗炮弹击中炸翻,沙龙头部受伤,昏厥过去。沙龙指挥的部队以为他们的师长已经阵亡,上级指挥也下达了暂缓进攻的命令。被炮火震醒的沙龙听到这些消息后,猛然从沙地上爬起来,用无线电向他的上司发出吼声:“傻瓜们,快钻出地堡吧!看看我是如何组织进攻的!”他随即组织部队发动强攻,指挥他的部队继续挺进。他干脆摘掉头上的钢盔,命令部队“一路向前,杀到开罗去!”他的机械化部队迅速逼近开罗。在美国的紧急干预下,达扬向沙龙连下了三道手谕,才制止住沙龙的挺进。    
    1975年,沙龙任以色列总理安全事务顾问。1977— 1981年,他任贝京内阁农业部长,并兼任定居点委员会主席。    
    1981年8月,贝京第二次组阁,沙龙出任国防部长。贝京政府认为驻扎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是以色列的最大威胁,决意入侵黎巴嫩。该方案虽遭到以色列工党的反对,但贝京政府一意孤行。担任国防部长的沙龙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精心制定了名为“加利利和平计划”的作战计划,该计划的战略目标主要是摧毁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基地,消灭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有生力量,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当时驻扎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约有两万人,总部设在贝鲁特西区。为达到消灭巴解武装力量的目的,沙龙不顾国防部长的身份,带着保卫人员亲自潜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对贝鲁特的每条街道、每座重要建筑和巴解武装力量的部署情况进行了详细侦察。一位国防部长作为侦察员潜入敌国首都亲自刺探情报,这在现代作战史上恐怕是独此一例。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遭巴勒斯坦游击队员刺伤,出动空军对黎巴嫩南部狂轰滥炸,揭开了入侵黎巴嫩战争的序幕。6月5日,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进攻。以军在六天内深入黎巴嫩境内90公里,占领黎巴嫩1/4的土地,攻陷了巴解组织武装力量在黎巴嫩的14个营地,抓走6000多名巴解组织战士。从6月14日开始,沙龙出动更多的兵力和武器设备 ,包围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并命令端掉巴解组织的老窝,从肉体上消灭阿拉法 特,铲除隐患。阿拉法特顽强抵抗。在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下,沙龙被迫命令以色列军队撤 出贝鲁特西区。沙龙虽然把巴解组织赶出黎巴嫩,但他不得不承认,以色列为此付出了“可观的代价”    
    。在长达11周的鏖战中,以色列军也有不少伤亡,其中包括以色列国防军副总参谋长、以军入侵黎巴嫩部队总指挥库蒂尔·亚当少将在贝鲁特以南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员用手榴弹炸死。    
    在这场战争中,沙龙的最大损失是在政治方面。阿拉伯人骂他是“贝鲁特的屠夫”,国际社会对这一屠杀事件纷纷谴责,沙龙被迫辞去国防部长职务。    
    黎巴嫩战后,沙龙在以色列政坛上几经沉浮。1983年2月,他被任命为不管部长。1985年,他任商业和工业部长。1990—1992年,他出任沙米尔政府的住房部长。工党领袖拉宾执政时期,沙龙没有参政,赋闲在家。1996年利库德集团上台后,沙龙出任内塔尼亚胡内阁的基础设施部长, 1998年改任外交部长,主持以巴谈判。1999年,工党重新上台,利库德集团成为在野党,但沙龙却成为利库德集团领导人。    
    2001年2月6日,以色列举行21世纪的首次总理选举,这是以色列历史上第一次举行总理特别选举,角逐的双方是看守内阁总理巴拉克和反对党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    
    在竞选活动讲演时,沙龙一方面声称他希望实现和平,为实现和平需要协议与让步,甚至需要做出“痛苦让步”。另一方面,沙龙强调,确保以色列安全是第一位的事情。为此,他绝不会讨论巴勒斯坦难民回归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