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给艺术两小时 >

第32章

给艺术两小时-第32章

小说: 给艺术两小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笑着慢慢隐退的平行四边形。
    宋朝蒋捷有阕《虞美人》词,下半阕是这样的:
        “而今听雨僧庐下,须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我的雕塑

    我一辈子想的就是搞雕塑。
    如果年轻时有机会进美术学院的话,报考志愿首先就要填“雕塑”两个字。
    我小时候有个难堪的名字,叫做“黄逃学”。逃学出名的原因虽并非全因为站
在那些作坊门口看师傅们雕菩萨,只是我对这些工作醉心的心领神会和信心百倍,
终生得益。
    我逐步牢靠地熟悉工作的程序和步骤。从大体到细部如何着手,及至做眼睛、
鼻子、嘴唇的诀窍也都一一掌握。有时找来一团黏土慢慢做将起来。泥土在手,十
分自由,稍不合意,捏扁重做,只是不明白,做了这些东西,下一步有什么用处?
大多都是丢了完事。长辈们见到孩子跟泥巴混在一起,不免总有些厌烦。
    在集美中学读书,看见吴廷标先生做的泥塑,很受到感染和鼓舞。许其骏先生
教劳作,我放手地做了一座女性中段,先生当面不说,倒是悄悄报告了任校董会秘
书长的叔叔,叫了我去:
    “你劳作做了什么雕塑?”
    “人体。”
    “你什么时间见过人体?”
    “嗯——画报上……”
    “胡说什么?以后老老实实做别的!”
    1943年在“新赣南”教育部剧教二队当见习队员,没事的时候也找些泥巴来做
人像。记得给同事殷振家大哥做了一个可以挂在墙上的高肉浮雕漫画像,又给画三
毛的张乐平老兄做了一个同样的漫画像,大家见了发笑,称赞我做得好,心中十分
高兴。
    张乐平老兄在家里跟雏音大嫂阔气,举起棍子装着要打下来,不想碰断身后墙
上我作品的鼻子,他十分后悔,我尝试修补,总因为湿泥巴粘不上干泥巴,永远修
补无望。当我们都成为老人的时候(他更老),在北京相见,总难免要提到那个历
史的遗憾,懊悔不止。
    剧教二队有位对艺术有修养的赵越先生,他认为我的雕塑比我的平面美术要有
前途,我听了十分惊喜震动,似乎说中我的心里。解放后在北京又见到他,“反右”
以后他被划为右派,就失去了聆听教诲的机会。不久得到他逝世的消息,自顾不暇
的际遇中,对他的逝世万分怅恫。
    1947年在上海,上海有两个左派的美术团体我都参加了。一个叫做中华全国木
刻协会,我是会员。木刻协会每年春秋两次展览;美术作家协会不定期举行展览。
记得我参加美术作家协会展览的是两件雕塑作品,一件漫画家张文元的漫画像,一
件木刻家章西囗的漫画像,很让人家看了发笑。张文元和章西囗都是大家熟悉的脸
孔。
    想想看,1947直到1991年,44年里,“文化大革命”我只雕刻了一个小小的、
用来压塑料“纪念章”的列宁黄杨木浮雕像。也只是好胜,因为家人一致认为我根
本做不出来。所以我十分满意而解气。
    这次在意大利翡冷翠,我对雕塑毕业的女儿和女婿说要做雕塑,他们建议我用
蜡来塑造时,我还不知道如何动手,且从未见过用蜡做出的坯子。
    动手之前,我把游伴好友姚育山轰到罗马、那波里、庞拜那一带去玩,要他起
码五天之后才准回来。他畅游五天之后回到住处,我完成了七件。接着做完最后的
一件。他恍然大悟地说:“原来雕塑这么容易!”
    把这八件送到圣石城的铸造工厂去时,女儿假说是她和她一起毕业的同学做的,
冀以能在工料上取点便宜,因为工厂老板跟她的教授是老朋友。
    不料这老板当着我的面把她训斥起来:
    “看!看!蜡模弄成这么厚,若是教授在这里,不训你才怪!你看!这个,简
直像个实心的,太不成话!哪里像受过训练的?”
    我是第一次在雕塑学习上受到训斥。说老实话,还没有任何人胆敢在艺术上如
此放肆地训斥我而令我如此心悦诚服。
    唉!一辈子最喜欢的艺术行当,要在这样的暮年才得偿所愿。
    弄这玩意真顺手,真痛快!雕塑艺术的确具有另一种神力,跟文学。绘画完全
不一样!



 


 


                              黄永玉谈凤凰

                               赵晨  辑录

                                  之一

    从12岁出来,在外头生活了将近45年,才觉得我们那个县城实在是太小了。不
过,在天涯海角,我都为它骄傲,它就应该是那么小,那么精致而严密,那么结实。
它也实在是太美了,以致以后的几十年我到哪里也觉得还是我自己的故乡好;原来,
有时候,还以为可能是自己的偏见。最近两次听到新西兰的老人艾黎说:“中国有
两个最美的小城,第一是湖南凤凰,第二是福建的长汀……”它是以一个在中国生
活了将近60年的老朋友说这番话的,我真是感激而高兴。
    我那个城,在湘西靠贵州省的山洼里。城一半在起伏的小山坡上,有一些峡谷,
一些古老的森林和草地,用一道精致的石头城墙上上下下地绣起一个圈来圈住。圈
外头仍然那么好看,有一座大桥,桥上层叠着24间住家的房子,晴天里晾着红红绿
绿的衣服,桥中间是一条有瓦顶棚的小街,卖着奇奇怪怪的东西。桥下游的河流拐
了一个弯,有学问的设计师在拐弯的地方使尽了本事,盖了一座万寿宫,宫外左侧
还点缀一座小白塔。于是,成天就能在桥上欣赏好看的倒影。
    城里城外都是密密的、暗蓝色的参天大树,街上红石板青石板铺的路,路底下
有下水道,蔷薇、木香、狗脚梅、橘柚,诸多花果树木往往从家家户户的白墙里探
出枝条来。关起门,下雨的时候,能听到穿生牛皮钉鞋的过路人丁丁丁地从门口走
过。还能听到庙中建筑四角的“铁马”风铃丁丁当当的声音,下雪的时候,尤其动
人,因为经常一落即有二:尺来厚。
    最近我在家乡听到一个苗族老人这么说,打从县城对面的“累烧坡”半山下来,
就能听到城里“哄哄哄”的市声,闻到油炸粑粑的香味道。实际上那距离还在六七
里之遥。
    城里多清泉,泉水从岩石缝里渗透出来,古老的祖先就着石壁挖了一眼一眼壁
炉似的竖穹,人们用新竹子做成的长勺从里头将水舀起来。年代久远,泉水四周长
满了羊齿植物,映得周围一片绿,想起宋人赞美柳永的话:“有井水处必有柳词”,
我想,好诗好词总是应该在这种地方长出来才好。

                        (摘自《太阳下的风景》)

                                  之二

    凤凰县是一座山城,城墙沿山蜿蜒而成,上上下下绣成一个个不大的花边。现
在的人口也不过才17000人,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居民想必就更少了。
    北门城外有一条清水河,河底满是卵石和房子般大小的石块。行家们在那儿钓
鱼,孩子在那儿洗澡(我们把游泳都叫做洗澡,大小苍蝇和蚊子一律部叫蚊子)。
    河上游,绕几道弯就是苍翠之极的峡谷,两边的竹林和古树盖满了山岩,太阳
要在一定时候才照得到某块地方。黄鹏和画眉在里头唱歌,高高的岩石上懒洋洋躺
着等太阳的豹子。
    大清早,太阳隔着浓雾照得满河通亮,北门河岸尽是洗衣的女人,用“芒槌”
在使劲地捶着衣裳,大着嗓门说话。有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就在河边打了起来,滚在
水里搏斗!……可恨的是,交战双方的年轻丈夫居然搭着肩膀坐在城垛子上观战,
褒贬着战况的得失。
    河下游有一组密集的景色。
    一座挂满了高高低低房子的三拱桥。桥上依然一条街肆,卖粉面糕点,针线,
中药材,年节用的纸钱神供,绣货,衣着,皮货,皮鞋,过路伙食,丹膏丸散,老
鼠、跳蚤药……
    



    桥左河边一排吊脚楼延伸到红岩的地方就开始拐弯了,以下的楼房大多夹着盛
开的桃杏花和桔柚果木。桥右近处一座小山名叫“诸葛亮”,其实是诸葛武侯寺,
山上多高树,适于乘凉和远眺。端午节划龙船的时候光看这山上坐满了密密麻麻的
苗族阿雅就不算自来凤凰一趟了。
    岸边有打铁铺。一般说,铁匠的脾气都不太好,眼睛鼓鼓的,而且瘦,但是力
气大。他不像屠夫,屠夫们会蹲在案桌里头用火锅子炖好吃的东西,喝大碗的包谷
烧酒,粗着嗓门放肆地讲下流话。铁匠不同,他们深沉,说一句话有两斤的分量。
徒弟努力用心思领会师傅的意思,长大也好像师傅那样工作。他们倾前倒后地拉风
箱:从炉膛夹出红通通的原料来敲打。徒弟抡重锤,师傅拿小锤,看起来不公道,
实际上小锤是根音乐指挥的指挥棒。三两个人按照一声号令敲打起来,四射的钢花,
威严到家。事情完了,利用余火,架上饭菜锅,糊里糊涂吃一顿饭完事。铁匠家请
客是没有什么好吃的,连他们家的饭菜都很“严肃”。
    但是岸边的铁匠打铁能弄出很好的声音。打个比方,你用一个大碗盛大半碗水,
你轻轻敲着碗边再让它荡漾起来,那种声音放大一万倍,就是大桥边铁匠打铁的声
音。说的是荡漾与回声。三面是山一面是桥,底下是水!一个岩石造成的大碗盛满
的水……
    这里把山鹰叫做岩鹰。大桥边的岩鹰很多,老是在空中盘旋,然后一下子窜起
来把水里的鸡肠鸭肚叼在爪中。它们嘤嘤地叫着,十分之自在。
    正对着大桥的地方叫万寿宫,有精致的楼间和十余棵古柏,门口石板砌的平台
可看到大桥及左右的正面风光。柏树长得森穆可敬,一种什么白鹤和灰鹤经常在上
头做窝。宫右边的民房群设计得很花心思,一扇扇糊着白纸的窗子很叫人动心。万
寿宫过去租给人做道场,几天几夜锣鼓喧天。晚上放荷花灯,眼看着几百盏发着温
暖粉红光点的荷花,伴着萧笛细打漂到远远的下游去……
    再下去是“蛮寨”,许多桃李花和梨花树木,清明节上那儿挂坟,坐在嫩草坡
上吃“社饭”。
    城里头全是青石红石铺成的街道,石板下有水渠以消化积水。下雨的时候,半
夜三更能听到墙外穿钉鞋路过的行人,庙宇檐角铁马风铃的声音。
    凤凰山上有庙,庙里有和尚道士和尼姑。孩子们不太喜欢尼姑,剃光了头的面
孔,缺乏营养,表情呆滞,看了令人失望。女人天生应该可爱,和颜悦色,会唱山
歌,会骂人。她们不可能会。她们只会念经,而且难听。孩子们只佩服她们一样,
住在山上的大庙里居然不怕鬼,甚至相信她们真的有点什么法术。
    和尚就不同,可爱得多。首先是跟他们开玩笑不生气,穿着也很有点意思,尤
其是腿上那一副绑腿很像是真的快客装扮。他们时常提了根禅杖,捏了个钵子到处
化缘,精神得很。
    道士们比较孤僻,有副自高自大脱离群众的神气。孩子们进道观去看点什么马
上就给轰出来。但是孩子们好奇,总有办法趴在墙头看他们过日子,原来他们跟同
伴在一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