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清代宫廷政变纪要 >

第12章

清代宫廷政变纪要-第12章

小说: 清代宫廷政变纪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待诏东方生,执戟前诙谐。    
    薰垆拂黼帐,白露零苍苔。吾王慎玉体,对酒毋伤怀。    
    清凉山即山西五台山。双成指董双成,传说为西王母侍女,和另一首“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皆隐喻“董”字。全诗先从五台山说起,而以金莲花叶,同根映发引起董妃,下面渲染董鄂之受厚宠。携手太息,乐极生哀,暗示董妃已预感寿命不长,日后何人能追陪左右,只望将来能共处一地。孝献端敬皇后(董鄂妃)神位。“披香淖博士”云云披香为宫殿名。以药石消冰,古为方士之术,称淖水,淖溺。,似是写方士窃听而惊异,“待诏东方生”亦指方士或弄臣,可能隐喻僧人,陈垣文中记僧溪等曾作诙谐语。吴诗所写都是半虚半实。“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写董妃的密语,微似《长恨歌》中“夜半无人私语时”。董妃卒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年二十二。次年正月,世祖亦逝世,陈维崧《读史杂感》故有“玉柙珠襦(贵族的殓服)连岁事,茂陵应长并头花”语。梅村则是逆写,“千秋终寂寞,此日谁追陪”者,实是说,董妃逝世四月后,又追陪世祖于地下了。    
    董妃之死,确给世祖以极大的打击,最终虽未示寂于清凉山,但一度确有出家的念头,并且连头也剃了,后经孝庄和汤若望的劝阻才始中止。最后死于痘症(天花),遗诏中胪列自己许多罪状,其中一条,就是对董妃“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诸事踰滥不经”。这未必为世祖本人意愿,而为孝庄及四辅臣所指使。世祖之废第一后,孝庄是不赞成的,因而董鄂之受殊宠,也必为孝庄所嫉忌。爱情上的纠结,又加强了他的宗教感情,吴诗即以两者为针线。    
    顺治御制董鄂妃行状及哀册之一。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五,记李天馥《古宫词》“日高睡足犹慵起,薄命曾嫌富贵家”,以为“明言董鄂先入庄(亲王)邸。”钱仲联《清诗纪事》云:“毛奇龄《长生殿序》称应庄亲王世子之请,作《长生殿》院本。盖正以杨妃先为寿王妃暗示董鄂先入庄邸,然则汤若望所云满籍军人者,或当为庄亲王矣。”按,庄亲王名博果铎,为世祖侄辈,生于顺治七年(一六五〇)。顺治十三年册立董妃时,他才七岁,所以从年龄上看就不确,或因博穆博果尔与博果铎名字易混之故,但也见得后来学者对董鄂入宫的途径,怀疑者很多。


第四部分董鄂妃入宫疑案 

    前面说过,清世祖以六龄童而登帝位,原是宫廷政变的产物,多尔衮死后,他才亲政,年仅十四岁。当时郑亲王济尔哈朗还拥有辅政之名,世祖鉴于多尔衮的擅权,便摆脱济尔哈朗的干预,《汤若望与顺治帝》油画像。谕令内三院:“以后一应章奏,悉进朕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清世祖实录》)。说明他不想再做影子皇帝,也反映他少年时的性格。据僧人木陈忞《北游集》所载:“上龙性难驯,不时鞭扑左右。”当时在北京的耶稣会教士汤若望也说:“他心内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们底固执心肠,坚决施行,如果没有一位警告的人乘时刚强地加以谏止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来,竟致使他的举动如同一位发疯发狂的人一般。”杨丙辰译魏特《汤若望传》。这种性格,和他当年在关外的父亲正有一脉相通处。    
    但他只活到二十四岁,政治上虽有所建树,毕竟成就不大,后人对他的生平,却颇有戏剧性的传说,最显著的为厚宠董鄂妃和出家五台山。    
    世祖虽只享年二十四岁,却有十四个有名位的妃嫔,而按入葬清东陵等陵墓的后妃计算,则为三十余人。第一个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即他生母孝庄太后的侄女,与世祖为表兄妹,后来却被废黜,理由是这件亲事原是多尔衮所定,但这只是藉口,因为立皇后时多尔衮已死,实际主持的是孝庄太后。孝庄把她侄女选进宫内为皇后,不但可藉此加强满蒙联姻的政治上作用(她们都是蒙古人),对孝庄本人也可在后宫中多一重耳目,但世祖却不顾大臣的劝阻毅然废黜。次年,又立了一个十四岁的博尔济吉特氏,即废后的侄女,孝庄的侄孙女,对世祖则为姑父。不料后来又要将她废黜,理由是孝庄患病时,第二后对孝庄的礼节很疏忽,可是反对将第二后废黜的恰恰是孝庄,所以后来第二后对孝庄极为感恩孝顺,不过世祖自此即与第二后疏远。单从这两件事情看,世祖长大后,母子之间的感情是并不融洽的。    
    世祖为什么要废黜第二后?实是想把皇贵妃董鄂氏取而代之。董鄂氏的来历如何,《清史稿》这样记载着:“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下略)    
    董鄂妃生前所居之承乾宫。    
    栋鄂即董鄂,明代称东古,原为部族名。董鄂氏为满洲世俗,三代武职。后世以秦淮名妓,冒襄(辟疆)爱妾董小宛相附会据孟森《董小宛考》,冒辟疆是先眷爱陈圆圆而后娶董小宛的。,经孟森考辨后,史学界已无人相信,故不必赘述。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董鄂氏是否以闺女入宫,却又是一个疑案。    
    《汤若望传》中有这样一段传奇性记载: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打了一个极其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六六〇年产生一子应为一六五七年,即顺治十四年。一六六〇年为董鄂氏逝世年份,或因此误混。,是皇帝要规定他为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应为三个月)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亦甍逝。    
    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是中国史籍笔记中所未曾记载的,汤若望很受世祖的尊重,还对世祖说过“淫乐是危险最大”的话,所以这段史料当可信从。再就军人之申斥夫人,世祖闻知后又打军人耳掴的情节看,似两人已在通情,而非世祖之单恋。    
    这位夫人之为董鄂氏,应当没有疑问了,那末,她原来还是有夫之妇,但她的丈夫又是谁呢?    
    我们试从《世祖实录》中有关记载作一推测:    
    顺治十三年六月,奉皇太后谕:举行册立嫔妃典礼。得旨:先册立东西二宫。    
    同月,皇太后谕:孔有德女(四贞,育养宫中,年尚幼小)宜立为东宫皇妃。    
    七月,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死,礼部择吉于八月十九日册妃。上以襄亲王逝世,不忍举行,命八月以后择吉。    
    八月二十二日,立董鄂氏为贤妃。同日遣官祭襄亲王。    
    九月二十八日,拟立董鄂氏为皇贵妃。先于二十五日遣官祭襄亲王。    
    十二月,正式册立董鄂氏为皇贵妃皇太后与太后、皇太子与太子皆无别,皇贵妃与贵妃则是两种名分,皇贵妃次于皇后而高于贵妃。,颁诏大赦。    
    博穆博果尔为世祖第十一弟,死时年十六。清初皇族常领兵出征,西洋人就称为“满籍军人”,所以,陈垣、商鸿逵推测董鄂氏的本夫当为襄亲王。“择吉”所以推后,绝非因襄亲王之死而“不忍举行”。依《清史稿》的“年十八,入侍”观之,她的年龄还长于襄亲王二岁。商氏说:综观官书所记宫闱情状看,太后并不喜悦董鄂氏,第二后孝惠皇后更因董鄂氏得宠而“不当上旨”。董鄂氏可能是入宫后指配别一皇子,即入宫后又出宫而后入宫侍世祖。这和杨贵妃之受宠于玄宗有些类似。所以,董妃的儿子皇四子如不夭折,那末,圣祖顺治第四子《荣亲王圹志盖》拓片。(皇三子,佟佳氏所生)未必能继位,宫闱间可能又有纠纷。    
    《天童寺志》载世祖赐木陈忞御书唐诗一幅,后志庚子(顺治十七年)冬日书,诗云: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此为岑参春梦诗。陈垣《汤若望与木陈忞》云:“唐诗多矣,何独书此以赐僧人,盖是时董妃已卒,多情天子,念念不忘美人枕上,不觉送于老和尚发之。”说得颇有风趣。    
    世祖对董鄂氏所以如此深情,或许因为得之不由正途,也即“来处不易”,玄宗之特宠杨贵妃也是一例,都由手段上的不正常而酿成特殊深厚的恋情。《长恨歌》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好像杨玉环原是待字深闺的少女而入选,这究是诗人为尊者讳的忠厚之笔,还是故弄狡狯?董鄂之入宫,就官文书看,也是以闺女而迳入后官。要之,孝庄、顺治母子的情欲生活,都留下一重疑案。    
    


第四部分智擒权臣快乐皇帝的烦恼 上

    清世祖是患天花而死的,继承其位的是他的第三个儿子玄烨,即圣祖。说来凑巧,圣祖嗣位的原因,却又与天花有关。    
    天花古称痘疮,古传的免疫法,是用天花病人的脓液或癑疮痂制成的粉末吹进幼儿的鼻孔,使他们发烧,然后出现轻微的水痘,作为免疫的方法。    
    福佑寺。玄烨在此遭到天花的侵袭,并侥幸活下来。但这种方法,并不是很有保证中国在十六世纪时,已采用人痘接种法!也是世界上最先使用人工免疫法的先例,曾传至欧亚各国。但最有效的免疫法,则始于一七九六年(清嘉庆元年)英国医学家琴纳的使用牛痘苗。。圣祖幼年时亦经过接种,还被隔离在一座寺庙中,所以他在儿时即和父母分离,结果脸上还是留下麻点,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即孝庄后)认为圣祖已出过天花,就不致像他父亲那样再得这种可怕的病症,因而让他嗣位。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他在《鞑靼旅行记》(见《清代西人闻见录》)中,记他曾见到过圣祖,“脸上有点痘痕”,也可为证。    
    自然,圣祖的嗣位,并不完全由于这原因,他祖母的爱护圣祖,确是超过其他孙子,所以圣祖对这位祖母,也是始终感恩,特别孝顺,在文词中屡屡称颂。孝庄一生,早年辅佐丈夫皇太极扬威于关外,中年扶保儿子福临定鼎于北京,晚年护导孙子玄烨践位于动荡之间,不但在有清一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女能人,在历代的后妃中,其才能手腕,也是屈指可数的。    
    圣祖即位时,年仅八岁。清朝制度,母后不得参预朝政,因此而有四大臣的辅政,也是世祖临终时指定的。这四大臣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都是满人,也是当年反对多尔衮的健将,故为世祖所信任。    
    开始时,四大臣尚和衷相处,到了后来,矛盾逐渐增加。这也是不难想见的,因为四大臣的权位既仅次于皇帝,皇帝又是个幼主,四大臣的旗籍不同,这也意味着派系不同,而人的权欲是无穷的,所以不可能不发生裂痕。    
    鳌拜是镶黄旗人,他在四人中名次最后,而权欲最强,平日居功自傲,骄横专擅,密结党羽,擅杀廷臣。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