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6030-西方死亡哲学 :生命之旅丛书 >

第13章

6030-西方死亡哲学 :生命之旅丛书-第13章

小说: 6030-西方死亡哲学 :生命之旅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是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4—前547年)。他出身名门望族,曾到埃及、巴比伦等地学习东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西方史书上称他为希腊“七贤”之一,是希腊第一个天文学家、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    
    泰勒斯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我们根据古代文献资料,知道他的哲学的基本命题是“水是万物的始基”。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从水而来,是水的变形,万物又都复归于水。泰勒斯还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磁石也是有灵魂的。值得注意的是,他这里所说的神灵和灵魂并不是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而是万物自身所具有的一种活动原则或生命原则。    
    米利都学派的第二个代表人物是泰勒斯的学生和朋友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约公元前610—前546年)。相传他对天文学和地理学很感兴趣,曾写过一部《论自然》的著作,被认为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用文字记下自己思想的人。    
    阿那克西曼德和泰勒斯一样,也认为世界万物是从物质的始基中产生出来的。不过,在他看来,这种始基不是水,而是一种不固定的本身没有特定性质的混沌未分的物质,他称之为“阿派朗”,意即“无限者”、“无规定者”。这种“无限者”本身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万物从它产生,消灭时又复归于它。    
    阿那克西曼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万物的生灭变化都受必然性支配、都具有一定规律的哲学家。他把这种必然性和规律称为“命运”,说:“万物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又消灭而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在时间的秩序中不公正,所以受到惩罚,并且彼此互相补足。”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此外,在他那里还有生物进化观念的萌芽。    
    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个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约公元前585—前525年)。他对天文学和气象颇有研究。他同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一样,在物质的东西中寻找世界万物统一性的基础,明确提出气是万物的始基,认为万物都由气产生,消灭时又都复归于气。    
    阿那克西米尼并没有否认神和灵魂的存在,但他明确指出神和灵魂也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由气产生且具有“气的性质”。这显然是一种“物活论”形式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诚然,我们没有任何根据说在米利都学派哲学家这里已经有了死亡哲学,因为在我们所知的全部有关历史文献中,他们甚至连人的死亡也没有提到。但是我们却有充分的根据说,米利都学派的出现对人的死亡的最终发现、对西方死亡哲学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历史意义。    
    米利都学派出现的伟大历史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哲学派别,就在于它最早提出了“始基”这个哲学概念,提出了“万物皆一”这个伟大洞见。由于这些概念和洞见,人类对死亡的思考才有可能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才有可能成为死亡哲学。    
    米利都学派的另一个重大功绩,在于它破除了传统的神创始万物的原始宗教观念,试图用自然界本身、用自然界自身中的某种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说明它们的产生和变化。它标志着古代神话宇宙观向自然宇宙观的过渡,宣告了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思想(“自然哲学”)的诞生,为彻底清算以“非自然的原因”和“超自然的原因”解说人的死亡的原始死亡观提供了思想武器。    
    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个重大功绩,在于它鲜明地提出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样一个原则,把神灵或灵魂看做物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这就粉碎了原始死亡观所宣扬的灵魂超然于肉体、灵魂不死、死亡的可逆转性等一套虚幻观念,为死亡终极性观念的问世作了铺垫。    
    米利都学派的第四个重大功绩,在于它素朴地提出了万物皆流转死灭的辩证原则。特别是阿那克西曼德,还明确提出了万物生灭变化都受必然性即“命运”支配的观点,这就为人们破除原始死亡观、树立死亡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观念提供了精神武器。    
    米利都学派的出现是西方死亡思想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它宣告了以神话宇宙观为基础的原始死亡观的终结,标志着人对自己死亡的最终发现,揭橥了死亡哲学的即将问世。一旦有了哲学,人类也就敲响了死亡哲学的大门。    
    “跳出童年时代吧,朋友,觉醒呵!”(卢梭语)现在,西方人在度过漫长的野蛮时代之后,终于觉醒了,他就要借助哲学这根拐杖跳出自己的“童年时代”,开始对自己的死亡作哲学思考了!


《西方死亡哲学》 第二部分对死亡本性的哲学思考

    2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对死亡本性的哲学思考    
    米利都学派之后,人们开始了对死亡的哲学思考,西方死亡认识史上出现了一个空前的大飞跃:死亡哲学诞生了!它的最初形态便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死亡哲学。    
    古希腊罗马时代是欧洲社会的奴隶制时代,作为这一时代产物的古希腊罗马死亡哲学,其发展一方面同这个时代奴隶制社会的历史演进保持着大致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又同这一时代哲学的发展保持着大致的同步性,因而也可以粗略地划分早期古希腊、古典时期和希腊化与古罗马时期这样三个历史阶段。这些历史阶段的死亡哲学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它们都围绕着死亡哲学的基本问题,即肉灵(即身心)关系或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集中探讨死亡本性问题,诸如什么是死亡?死亡有终极性吗?死亡同人生有何关系?死亡真的像常人所想的那样可怕吗?等等。诚然,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由于其哲学立场、哲学视界和哲学趣向的差异,对上述诸问题做出了迥然不同、甚至正相反对的回答,他们中有些乍一看甚至似乎是在为原始死亡观辩护,但是,他们却都以其对死亡的艰苦深入的哲学思考,丰富了西方死亡哲学的内容,推动了西方死亡哲学的发展,同样是西方死亡哲学史上的伟大英雄。    
    赫拉克利特和毕达哥拉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死亡进行哲学思考的哲学家。他们分别从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和唯心主义的宗教哲学这两个很不相同的角度对死亡本性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讨,尽管他们的死亡哲学思想还很零碎,尚不具系统,但他们作为西方死亡哲学始祖的历史地位是光辉的,是无可取代的。比他们稍后的苏格拉底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审视死亡,更给死亡哲学增添了世俗的内容,对后世的死亡哲学产生了更加巨大的影响。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对死亡本性的哲学思考(他们分别着重地探讨了人的死亡同自然、宗教和道德或善恶的关系)是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的基本内容依照通常的说法,所谓早期古希腊,是指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奴隶制形成时期,故许多哲学史著作都把苏格拉底归入古典时期的哲学家。我们在这里把他列入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多半是出于下面这样一种考虑:苏格拉底是标志早期古希腊死亡哲学向古典时期的希腊死亡哲学过渡的一个典型人物。这可以看做是一种逻辑上的“方便智”。。    
    赫拉克利特:“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智慧就在于听自然的话”    
    前面说过,米利都学派的一个重大功绩就在于它破除了传统的神创造万物的宗教观念,试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生灭变化,标志着古代神话宇宙观向自然宇宙观的过渡,宣告了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思想的诞生。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公元前530—前470年)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也在物质的某种具体形态中去寻找世界万物的“始基”。但他认为万物的始基既不是水,也不是气,而是具有更生动的形象和更变动不居的性质的“火”,从而把“变化”观念提升到了一个更为突出的地位。不仅如此,他还第一个用这种与自然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人的死亡的事实和死亡现象,提出了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关于人的死亡的哲学学说。    
    赫拉克利特坚决地摒弃了那种用“非自然的原因”或“超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人的死亡的原始死亡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从人的本身出发来解释人的死亡。在他看来,哲学无非是追求和热爱智慧,而“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9。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唯物主义立场,他提出了死亡并不神秘和玄乎的观点,断言“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0。    
    赫拉克利特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用“自然的眼光”看待死亡的哲学家。    
    “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    
    赫拉克利特的“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这个哲学命题首先意味着,人的死亡和自然万物死灭变化一样,是一种自然的合乎规律的现象,是人所固有的自然属性。    
    世界万物流转变化的观点是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在保留下来的赫拉克利特的格言式的著作残篇中有一条这样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列宁十分称赞他的这段话,说:“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95赫拉克利特还把万物比喻为像一条河一样地流着,说“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并且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断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7,因为“踏进同一条河的人,不断遇到新的水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3。总之,在赫拉克利特眼里,“变化”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的绝对的性质:万物皆变,如果有一个东西不变的话,它就是“变化”本身。诚然,赫拉克利特身上保留有原始社会“循环时间”概念的陈迹,但他无疑也是新的时间观念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还继承和发展了阿那克西曼德关于万物生灭变化是“命运规定了”的思想,提出了“必然性”和“逻各斯”范畴。断言“命运就是必然性”,万物都是根据“必然性”、根据“逻各斯”产生和消灭的。    
    赫拉克利特用上述观点来看待人的死亡,把人的死亡看做人本身固有的一种本质属性、“必然性”和“逻各斯”,指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