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1-幸福投资333-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获很大。所以我认为人在不得意的时候最需要朋友,对得志的人只需要维持基本的问候,但是对于失意的朋友反而要给予更多的关心。
累积自己的实力也是建立人脉的管道
因为大学时代主修经济学,所以养成我凡事喜欢观察未来趋势的习惯,不管是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到以后的发展情况,自然对于人脉的布局经营也是如此。在我的想法里,5年甚至10年之后需要什么类型的人脉,现在就要开始布局。时间够久,与这群朋友的交情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为人脉定调的责任是操之在己。除了要清楚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之外,也要努力鞭策自己有所长进。否则自己要是「不才」,怎么能够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情谊呢?
打个比方说,这几年台湾打高尔夫球的风气日盛,年龄比例也逐年下降,似乎意味着更多年轻人深知商场经营人脉的重要。对于这样的“趋势”,我倒也不以为然。及早了解人脉的重要是一件好事,但是年轻人身段低,热心待人自然就能广结善缘,不一定要靠打高尔夫球。更要紧的是,人脉的基础还是必须回归到专业,累积自己的实力也是建立人脉的管道,否则“话不投机半句多”,一心想着要结识人脉,反而会弄巧成拙。
人脉的定义,可不是跟某某人吃过一顿饭或是交换过名片就表示跟对方很熟,而是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对方愿意伸手帮忙;当你需要被肯定时,对方愿意为你美言几句。
掌握未来竞争力预见全球产业的下一个10年
全球产业未来将是“上肥下瘦”,上游产业因为掌握经验和管理,仍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下游产业却因为市场价格的竞争,毛利一再被压缩,获利空间有限。为了降低成本,下游产业从各国出走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找工作往上游走稳定性高年终分红多
不久前IBM宣布裁员,因为过去IBM是生产打印机为主,现在变成ERP(企业资源规划)售后服务,所以需要懂得售后服务的人,生产部门的人力需求就相对减少。同样的道理,就像下游产业转变比较难一样,下游的技术人员不可能马上转变成业务服务的人才,于是只能面临被裁员的命运。
从前找工作,追求稳定专一,现在却要强调通才,而不是专才,而且还要灵活,最好是什么领域都要会一点点。等到产业有所改变时,才能够马上应变规划另一种生活。我常用这个例子吓人,如果在银行做10年,却只懂得存放款,当银行开始有ATM卡、有网络银行,恐怕就要被裁员了。但是如果除了存放款,还懂得股票、债券,万一失业时,换工作的机会绝对比只懂银行业务的人来得多一些。所以说,在职场规划时也要记得往上游走,这样工作的稳定性才会提高。
科技产业大致可分成三个工作领域,第一种是研发人才,包括各类型工程师,第二种属于行政人才,包括会计、人事,第三种是行销业务人才。如果是我,我会选择行销业务,它的好处在于,不管是上中下游产业都有发展空间,学的东西也比较广,做通才不要做专才,将来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机会比较大。
掌握未来竞争力未来的赢家在哪里?
未来的产业成功是基于消费和市场的。唯有真正接触市场和消费者,才能掌握需求,才能掌握成功的机会。
掌握消费者才是赢家
打开台湾电视,最受欢迎的call…in节目来宾,不一定是才高八斗的学者或是著作等身的专家,反而是许多过去跑线的记者。专业度和素养固然因人而异,但好处是他可以谈政治,也可以谈财经甚至社会新闻。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知道观众最想听什么,所以只要挑选观众想听的讲就好了。相反的,很多学问高深的教授为什么上节目都不好看?因为他们讲的内容人家听不懂,他不知道坐在电视机前面的人想听什么。
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接触目标市场,谁能够掌握客户,谁就是赢家。
谈未来趋势时,所有的东西都要反过来思考,接触目标市场,了解消费者要什么,然后衍生出来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认为“我就是最好的;消费者要懂得欣赏”。现代人的自我认知愈来愈强,加上地球村的无国界消费趋势。所有产品都是开放竞争,今天不用这家公司的,我可以改用其他家的;或是等到有人做出消费者要的、更便宜又更好的东西,消费者才愿意掏腰包花钱买。
异业结合的趋势
再举一个例子,前几年台北富邦银行买下台湾大哥大电信公司,让很多人跌破眼镜,大家会觉得“金融业为什么要去搞电信业”。事实上这个跨业的决策一点都不奇怪,反而是掌握了未来产业的主流商机,因为未来是谁掌握通路,谁就能够卖给消费者愈多的东西。
试问,全世界能够掌握通路的是哪两大产业?答案一是金融业,因为它有很多分行、消费金融、信用卡,所以可以掌握很多客户。另一个就是电信业,因为手机是直达消费者最快速的管道。不像以前手机的客户只能销售手机相关的电信业务,金融业只卖银行的业务,现在有很多所谓的“交叉行销”产生。比方说现代人太忙,所以会用手机存款、用手机缴信用卡的费用或是到银行缴手机账单,这些消费行为全部结合在一起。
金融和电信都是服务业,富邦的角色就像是一家百货公司,它希望给客户所有的服务,避免客户流失跑掉。为了掌握客户,提供最完整的规划,富邦金控买下了台湾大哥大,以便把两边的客户整合。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掌握客户、掌握消费者、掌握市场。为什么要掌握市场?如果我的客户比别人多,我就可以利用客户做一些消费行为的研究,了解市场的动向、客户的喜好,作为下一个新业务发展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客户经济”,就是为了追寻客户,为了随时随地都能服务客户而采取的经营策略。
掌握未来竞争力迎接后消费电子时代——亚洲市场的卡位战
一旦日本开始愿意把信息家电的关键技术释出给手工很巧的中国人,就会形成日本精密技术,结合中国人的低成本生产能力,创造出“轻薄短小好携带”的后消费型电子时代的热潮。
掌握未来竞争力寻找向上提升的力量
在台湾,很多人都觉得我讲话的速度很快,但是到了大陆,我才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机关枪式的快嘴”虽然讲话的速度快不一定代表思虑快、头脑反应好,但是某种程度来说,却足以反映人的活力和冲劲。现在大陆的年轻人就像是台湾十多年以前的年轻人一样,力争上游,求知若渴,拼命程度就像老虎族群。比较我在两地演讲的反应为例,每次Q&A时间,台湾年轻人几乎没有什么提问,但是在大陆演讲,100个人当中就有50个人举手发问,仿佛要把我的脑汁全部榨干才罢休。
可怕又骄傲的对手
另一方面大陆地广人多,头脑好的资优生也很多,跳级念完大学拿到硕士、博士的人比比皆是。对许多人来说,要脱离生活的困苦,拼命念书是最简单方法,念书求功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我有位来自安徽的朋友就是一个例子,不管是念书还是工作,都是大家眼中的拼命三郎,瘦得不成人样。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他说在安徽老家,如果不靠念书出人头地,就得留在老家饿肚子做苦工,说什么也要拼着命出来闯一番,因为不想一辈子种田。还有一回我去北京微软学院碰到几个年轻人,开口聊起学历,20岁不到的年轻人懊恼自己头脑不如人,18岁才拿到博士,旁边的一位平淡地说:“我16岁拿到!”最后一位,说出他14岁就拿到时,简直是让24岁才大学毕业的我觉得头皮发麻,难怪中国大陆会被其他国家视为可怕的对手!
过去在美国霸权的阴影下,让台湾人产生“己不如人”的压抑,缺乏民族的自信心,这种感觉我在留美念书时尤其深刻。但是对于中国大陆的年轻人而言,他们看待美国的眼光却充满自信。记得2002年我去拜访亚洲开发银行,地点是在马尼拉当地的一栋三层楼老式建筑,因为该建筑是由与会的各国政府捐钱盖的,所以座位的安排也有玄机。像是捐钱最多的国家,座落在三楼,其次才是二楼,依此类推。当时我们和大陆代表从三楼走到二楼找美国代表时,大陆代表嘴里居然还发着牢骚:“今天要不是你们来的话,我可是从来不下二楼的呢!”言下之意,他还不屑和美国代表打交道呢!只见这位平时英文流利的大陆代表进入美国代表的办公室,劈头就开始讲起中文,让一旁的我看得内心百感交集,当然啦!心头也暗爽,觉得有种中国人出人头地的风光。
人才储备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2004年我因公到中国大陆出差,一口气造访3所大学:清华、交大、东南大学。
来到清华校园,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比北大还雄伟,虽然楼房都是现代大楼,但是校门非常古朴。创校差不多100多年的清华大学是因庚子赔款(1900年)而建立的学校,进去会感觉到有种“北京首府”的霸气,所以学生给人的感觉也比较傲气。
相反,东南大学有点像以前传统台湾看到的那种老校园,因为它的前身是南京工学院,环境非常单纯,学术气息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比较适合做软件及射频。
像是台湾在产业发展方面有一个基础非常弱的领域叫射频,就是RF,手机后面有一个基频、一个射频,台湾很会做基频,可是射频做的就相对弱了些,但是大陆已经可以自己做射频,人才全部都在东南大学。我在东南大学的校园认识一个女研究生才23岁,是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的博士,已经把CDMA2000的Basestation整个研发出来,但是言谈间仍然保有学生气息。
后来我到上海又看到交大学生也是一样很努力,感觉他们比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多几分生意人的样子。举例来说,我们此行主要是要看DTV,于是交大准备了一部校车带着我们在上海市区“兜风逛大街”,因为车上摆着两台电视,分别是欧洲规格的DTV和交大自己研发出来的DTV。目的是要证明车子一直在移动,但是交大研发的DTV品质不会被影响,反而是欧洲规格会产生一些跳动。
整个过程,负责讲解上海交大DTV发展过程的是一个研究所一年级的学生。老实说,见到如此年轻的学生在台湾龙头IT产业DTV部门的负责人眼前侃侃而谈,骄傲地分析大陆DTV发展的规格比欧洲好时,我感觉到一种极大的震撼。我看到在那张纯真的脸庞上,充满对未来的热情。
刻苦耐劳的日本新世代
不只是中国大陆的年轻人让我感触良多,这几年我到日本旅行或是出公差,也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形。就是当台湾现在的年轻人还在流行哈日风,走一趟台北市西门町随处可见新奇造型打扮的少男少女,让我回想起多年前到日本东京的新宿、涩谷时的情景。但是反观日本现在的年轻人,也就是年纪约20、30岁的年轻人,经历过不景气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