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苏菲的世界(完整版) >

第32章

苏菲的世界(完整版)-第32章

小说: 苏菲的世界(完整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跟你赌十块钱,它会一直滚到茶几上,最后掉在地板上。”
  “我们试试看。”.艾伯特放掉弹珠。它果真像所说的那样滚到茶几上,然后啪一声掉在地板上,最后碰到了通往走廊的门槛。
  “真了不起呀!”苏菲说。
  “可不是嘛'这就是伽利略所做的实验。”
  “他真的有那么笨吗?”
  “别急,他是想透过各种感官来观察事物的原理。我们现在只不过刚开始而已。请你先告诉我弹珠为何会沿着斜面滚下去?”
  “因为它有重量。”
  “好,那么请你告诉我重量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太逊了。”
  “如果你不能回答,它就不算逊。到底弹珠为什么会滚落到地板上?”
  “因为重力的缘故。”
  “答对了,你也可以说是地心引力。重量与重力有关,而重力就是使得弹珠移动的那个力量。”
  此时艾伯特已经把弹珠从地板上捡起来了。他再度俯身站在那块斜面上方,手里仍拿着弹珠。
  “现在我要试着让弹珠滚过斜面。”他说。“你注意看它怎样移动。”
  他把腰弯得更低,瞄准目标,试着让弹珠滚过斜面。苏菲看到弹珠逐渐沿着坡面斜斜的滚了下来。
  “发生了什么事?”艾伯特问。
  “它斜斜地滚,因为板子有坡度。”
  “现在我要在弹珠上涂墨汁……然后我们就可以看看到底你所谓的‘斜斜地滚’是什么意思。”
  他找出一只墨水刷,把整个弹珠涂黑,然后再度使它滚动。这次苏菲很明显看到弹珠在斜面上滚动的路径,因为它滚过之处留下了一条黑线。
  “现在你可不可以描述一下弹珠移动的路线?”
  “是弧形的……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圆圈的一部分。”
  “一点也没错。”
  艾伯特抬头看着苏菲,眉毛抬得高高的。
  “不过那并不完全是圆形。这种图案叫做抛物线。”
  “哦?”
  “嗯。可是弹珠为什么会这样滚动呢?”
  苏菲用心地想了一下,然后说;“因为板于有坡度,所以弹珠被重力拉往地板的方向。”
  “对了!这岂不是太让人兴奋了吗?我随便拉了一个小女孩到我的阁楼来,做一个实验,她就可以领悟到伽利略所发现的原理!”
  他拍拍手。有一阵子,苏菲很担心他已经疯了。他继续说:“你刚才看到的是两种力量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伽利略发现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在炮弹等的物体上。炮弹被推入空中后在一段时间内会继续飞行,但迟早会被牵引到地面上,所以它会形成像弹珠滚过斜面一样的轨线,这是伽利略那个时代的新发现。亚理斯多德认为一个斜斜向空中抛出的抛射体会先呈微微的弧形,然后垂直地向地面降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不过没有人知道亚理斯多德的错误,除非用实验来证明。”
  “这个定律有什么重要性吗?”
  “当然!孩子,这件事意义非凡,而且肯定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一项科学发现。”
  “为什么呢?”
  牛顿“后来,在一六四二到一七二七年间,有一个名叫牛顿(IsaacNewton)的英国物理学家,他是将太阳系与星球轨道描述得最完整的一个科学家。他不但能说出各星球如何绕太阳运转,而且可以解释它们为何会如此运转。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参考了我们所称的‘伽利略动力学’。”
  “那些星球是不是就像滚过斜面的弹珠一样?”
  “是的,有点像。不过不要急,苏菲。”
  “急也没有用,是不是?”
  “克卜勒曾经指出,各星球之间一定有某种力量使它们相互吸引。举例来说,太阳一定有某种力量使得太阳系内的各星球都固定在轨道上绕着它运转,这也是为何那些星球在离太阳愈远的地方移动得愈慢的缘故。克卜勒并且相信潮汐的涨落一定是受到月亮引力的影响。”
  “的确是这样,不是吗?”
  “没错,是这样。不过伽利略反对这种说法。他嘲笑克卜勒,说他居然赞同‘月亮掌管海洋河流’的说法。这是因为伽利略不相信别重力能够在很远的距离外或各星球之间发挥作用。”
  “这回他可错了。”
  “嗯。在这一点上他是错了。这事说来也满奇怪的,因为伽利略一直专心研究地球引力与落体的原理。他甚至发现在引力增强时物体的移动会如何受到影响。”
  “你刚才不是已经开始谈到牛顿了吗?”
  “是的。然后牛顿出现了。他提出我们所谓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说宇宙间两个物体相互吸引的力量随物体的大小而递I增,并随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而递减。”
  “我懂了。例如,两只大象之间的引力要比两只老鼠之间的引;力要大。而同样一座动物园内的两只大象之间的引力,又比在印度的一只印度象与在非洲的一只非洲象两者之间的引力要大。”
  “没错,你的确懂了。现在我们要谈到最重要的一点。牛顿证明这种引力是存在于宇宙各处的。也就是说,它在宇宙每个地方都发生作用,包括太空中的各个星球之间。据说他是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悟出这个道理的。当时他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便问自己:月球是否同样也受到地球力量的牵引,才会恒久绕着地球旋转?”
  “聪明。不过也不算真的很聪明。”
  “为什么呢?”
  “这个嘛……如果月球是受到促使苹果落地的同样一种引力的影响,那么总有一天月球会撞到地球,而不会一直绕着地球转了。”
  “这个我们就要谈到牛顿的行星轨道定律了。在这个问题上,你只对了一半。月球为什么不会撞到地球呢?因为地球的重力的确以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月球。你想想看涨潮的情景,要将海平面提高一两公尺需要多大的力量呀尸“这个我不太懂。”
  “你还记得伽利略的斜面吗?当我让弹珠滚过斜面时会有什么现象?”
  “是不是同时有两种力量在影响月球?”
  “一点没错。很久以前,当太阳系形成时,月球被一股很大的力量抛离地球。由于它在真空中移动,没有阻力,因此这股力量会永远不停地产生作用……”
  “但它同时也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被拉向地球,对吗?”
  “对。这两股力量都是持续不停的,而且同时发生作用,所以月球才会一直绕着地球旋转。”
  “它的原理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就是这么简单。而这种‘简单性’正是牛顿学说的重点。他说明少数几种自然法则可以适用于整个宇宙。在计算行星轨道时,他只应用了伽利略所提出的两个自然法则。一个是惯性定律。牛顿说明所谓惯性定律就是‘一个物体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使它改变状态,否则它会一直处在静止或呈直线进行的状态’。另外一项定律是伽利略利用斜面证明的定律,就是: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这个物体会循椭圆形的路径移动。”
  “而牛顿就以此来解释为何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
  “没错。由于受到两种强弱不同的力量的影响,所有的行星都在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旋转。其中一种是在太阳系形成时,他们呈直线进行的力量,另外一种则是他们受到太阳重力牵引的力量。”
  “聪明。”
  “很聪明。牛顿证明了若干关于物体移动的定律可以适用于宇宙每一个地方,他因此推翻了中世纪人们认为天上与人间分别适用两套不同法则的看法。这时候,以太阳为宇宙中心的世界观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证实以及完整的解释。”
  艾伯特站起身来,把斜面放回原来的抽屉里。然后他弯腰从地上捡起那颗弹珠,把它放在他和苏菲间的茶几上。
  苏菲心想,这一切居然都是科学家们从一小块斜面的木板和一个弹珠推论出来的,这是多么神奇呀!当她看着那颗仍然沾有墨水的绿色弹珠时,不禁想起地球来。她说:“于是当时的人们就不得不接受人类其实是生活在太空中某处一个偶然形成的星球上啰?”
  “是的。这个新的世界观在许多方面都对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个情况和后来达尔文证明人类是从禽兽进化而来时所造成的影响相当。这两个新发现都使人类失去他们在造物中的一部分特殊地位,于是也都遭遇到教会的强大阻力。”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这些新观念中,上帝被放在哪里呢?从前人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而上帝与各星球就在地球之上的想法倒是比较单纯些。”
  “但这还不是当时人面临的最大挑战。当牛顿证明宇宙各处适用同样的法则时,有人可能会认为他破坏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无所不能的形象,但是牛顿本人的信仰却从未动摇。他认为自然法则的存在正足以证明宇宙间确有一位伟大、万能的上帝。事实上,受到更大冲击的乃是人对自我的观念。”
  “怎么说呢?”
  “自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们就不得不逐渐接受他们所居住的地球乃是浩瀚银河中一个偶然形成的星球的说法。即使到现在,我看还是不见得大家都能够完全接受这种想法。不过,即使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有一些人认为,随着新世界观的产生,我们每一个人所处的地位也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
  “我还是不太明白。”
  “在此之前,世界的中心是地球。但天文学家却告诉人们,宇宙根本没有绝对的中心,因此,每一个人都是中心。”
  “喔,是这个意思!”.“文艺复兴运动造成了新的宗教情感(狂热)。随着哲学与科学逐渐脱离神学的范畴,基督徒变得更加虔诚。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人类对自己有了新的看法,使得宗教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个人与教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要。”
  “比如说在晚上自行祷告之类的吗?”
  宗教的改革“这也包括在内。在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会中,以拉丁文念的祈祷文和教会例行祷告一直是宗教仪式的骨干。只有教士和僧侣能看得懂圣经,因为当时的圣经都是拉丁文写的。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圣经被人从希伯来文与希腊文翻译成各国语言。这是导致所谓‘宗教革命’的主要因素。”
  “马丁路德……”
  “是的,马丁路德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他并不是当时唯一的宗教改革家。另有一些改革人士选择留在罗马天主教会中。其中之一是荷兰的伊拉斯莫斯(ErasmusofRotterdam)。”
  “马丁路德之所以和天主教会决裂是因为他不肯购买赎罪券,是吗?”
  “是的,但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并不需要教会或教士居中代祷才能获得上帝的赦免。同时,要取得上帝的赦免也不是靠购买教会所售的‘赎罪券’。从十六世纪中期起,天主教教会就禁止买这些所谓的‘赎罪券’。”
  “天主应该很乐于见到这个情况。”
  “总而言之,马丁路德摒斥了教会中许多从中世纪起就形成的宗教习惯与教条。他希望回到新约中所描述的早期基督教的面貌。
  他说:‘我们只信靠经文。’他希望以这个口号将基督教带回它的‘源头’,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希望回到艺术与文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