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笑星的爱 >

第6章

笑星的爱-第6章

小说: 笑星的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较满意为止。    
    回来后,他把一路的收获,送到老师面前,听他的意见。马季通篇看过之后,非常高兴,对他说:“行!你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老师给他的评语,使他心里很不平静,他想:“我写的那一行行字里,都充满了老师的劳动和汗水。”为教他往前走,老师真正做到了呕心沥血。


友情第23节 马季(6)

    我和赵炎是马季老师徒弟中的老大、老二。我们当时大概谁也没想到,这一张照片会成为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那时我和赵炎都不到三十岁。    
    他经常熬夜搞创作,这也是从他老师那儿学来的。记得他刚来团不久,每次外出,早晨吃饭的时候,总看见他的老师。他以为他在睡懒觉,可是值班的人说:“他刚睡。”呵!他整整写了一宿。    
    以后,他也练着夜里写。夜里一个人写,他正感到寂寞的时候,听隔壁老师的屋里有人说话,他悄悄地趴窗户一看,原来老师屋里就老师一个人,他见老师正面对着镜子,嘟嘟嚷嚷。一会儿眉飞色舞地叙说,一会“扑哧”一声乐了,然后抄起笔来,奋笔疾书……不了解内情的,冷不丁看到,一定会认为他是神经不正常。为了不惊动他,他回屋,学着老师的样子,在神经不正常的老师隔壁,又出了个神经不正常的徒弟。    
    第二天两个人一见面,马季问他:“昨夜我以为谁说话呢,一看是你,对着窗户龇牙咧嘴,神经病似的!”    
    他听了忍不住想笑,心里说:“患神经病的何止我一个,我是跟你学的。”    
    相声演员们凑在一起,聊聊天,是最开心不过的。每逢这个时候,马季总愿意把他写的东西拿出来念念,然后跟大家说:“来,给我点火花!”他说的火花,就是要大家帮助他启发启发灵感。于是,大伙便七言八语,各抒已见。无论大家怎么争论,他从不插言,也不知哪句话被他逮着了,经过一夜劳动,第二天他又把改稿念给大家听。    
    这一招,他也学来了。他逢人便讲相声,一开始只讲想法,聊着聊着,聊出了结构,慢慢又凑出了笑料。他一边说,一边看大家的反应,把大家最感兴趣的部分记住,然后闭门发挥。记得他的老师常说:“要让大家笑,咱们得哭!”是呀!写到卡住的时候,说什么也憋不出来,真有哭的念头。    
    他想起在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灵感——这是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在他的印象中,他的老师是最好动的,手中的笔总在动,脑袋里的思维也总在动。他想:“如果他在写相声方面要干出一番成绩来,就必须像他的老师那样,不停的运动,就像他在1990年6月10在苏州的谢师会上所说的:    
    “做为马季的弟子,我心情是颇不寻常的。饮水思源,尊师重道,有了马季老师的言传身教,各位弟子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就拿我来说,今天成为全国的知名演员,更多是马季老师的指点与栽培。在我们弟子的身上,有马季老师的影子。我们都以作为马季老师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并希望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继续得到老师的指点。我们应该像马季老师那样辛勤、刻苦,热情奉献,每个人都做出贡献。


友情第24节 李文华(1)

        
    二十八年前,中央广播说唱团著名相声演员郝爱民、李文华到北大荒——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慰问演出。当时姜昆刚刚从连队调到团部宣传股搞创作。他听说这个消息之后,感到是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于是他“窜弄”了几个伙伴儿,到领导那儿请命,万没想到领导一个“奔儿”没打,很痛快地答应了。    
    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冒着零下三十九度的严寒,登上火车,直奔兵团驻地。在兵团俱乐部,他见到了在广播里久闻其声,而在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面的郝爱民、李文华。    
    要说这二位名家的长相,实在不敢恭维。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别看人家二位模样欠火,节目演得可火,在只有一千五百个座席,而实际挤了近两千多人的兵团俱乐部里,简直让他们二位给搅合开锅了。你看他们两个人,妙语连珠,诙谐幽默,一举手,一投足,把观众乐得前仰后合。他当时惊呆了:就是你一句,我一句,竟会有那么大的撼动力?尤其那位捧哏的李文华,不用说话,往那儿一站就挂像,简直就是个幽默的化身。当时,在那种冷峻的政治气氛中,能让一直板板着面孔的人们开怀畅笑,实在是件难能可贵的事。    
    晚上,在返回驻地的小火车站里,伙伴们都围在炉子旁取暖,他裹着大衣,偎在墙角。他不冷吗?冷。不过,他心里那团火在燃烧,使他忘记了体外的寒冷。他的眼前还活跃着郝爱民、李文华的形象,他的耳畔还回响着他们那诙谐幽默、令人捧腹的连珠妙语。    
    相声,多有魅力呀!它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写相声,说相声,让人们笑,让人们尽情地笑,开怀地笑。”他的相声演员的梦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编织的。    
    1975年,文化部给全国务省发了通知,准备节目,迎接全国曲艺调演。他写出了相声《如此照相》。这个段子一炮打响,成了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也就是通过这个段子,他和他向往已久的李文华老师,接上了那根合作的热线。    
    人都说“现眼”是找的,露脸是挤的。按说,当时他正同赵炎合作,可由于工作需要,赵炎为马季老师捧哏去了。他正愁于找不到合适的搭挡的时候,发现李文华老师也是孤雁一只,于是找到了李文华……    
    两次合作,他觉着和李文华搭伴很舒服,很合适。这一老一少,从此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两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创作演出了《霸王别姬》、《我与乘客》、《战士的歌》、《棒打与溺爱》、《北海游》,还排练了传统节目《打灯谜》。    
    1980年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评选,他和李文华演出的《如此照相》得了一等奖,《诗歌与爱情》、《霸王别姬》得了二等奖,共得了三个奖。他没太高兴,更多的是愁于下一步怎么迈。李文华的那句话,等于在他背上猛击一掌:“不能退,得向前。”还是兵团那句老话,压力变动力。


友情第25节 李文华(2)

        
    一九八二年,大陆的相声曲艺第一次到香港演出,轰动了这个蕞尔小岛,也轰动了华人世界。因为中国封闭的太久了,中国的相声演员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马季、郝爱民和我在香港的九龙塘住所,留下了一张纪念,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让我站在了中间,也许是我年岁小不懂礼儿,争的?不可能呀……    
    十几年来,姜昆、李文华在政治上互相帮助,在艺术上互相促进,在曲艺园地里果实累累。报刊上称姜昆是后起之秀,内行们叫他们“一老一小新一对”。观众们比喻他们俩演出的风格像“一位慈祥的老妈妈带着一个淘气的孩子”。而姜昆本人对李文华又是怎么评价的呢?不妨我把姜昆在北京工人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我的战友和老师——李文华》介绍给广大读者:    
    李文华,是我的战友,也是我的老师。    
    文华老师出身贫寒,十几岁学徒,一个人养活二老,生活非常艰辛。解放后,文华老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工人时,他是劳动模范,曾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进入专业演出团体以后,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一直在他的身上保持着。他衣着朴素,从不讲吃讲穿;他待人热情,从不分生熟远近。不论走到哪儿,他见人总带着工人师傅那种习惯称呼;“张师傅您来啦!”“李师傅,您喝茶!”“回见,李师傅!”团里面的同志都讲:文华老师这脾气太难找了,大和气。    
    李老师的相声表演,亲切、自然,脸上总是挂着像老妈妈一样慈祥的微笑。文华同志为什么会给观众留下这样的印象呢?我以为,是他把自己性格的特点和捧哏的角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他的艺术特点和他的谦虚的品质、待人的诚恳、性格的朴实、为人的憨厚是分不开的。    
    但这并不是说,文华同志就是凭着本色演相声的。他自己说过:“我自幼失学,认不了多少字,如果现在不抓紧钻,非被时代淘汰了不可。”肯学、肯钻是李文华老师的又一个特点。    
    我们一起到下面深入生活的日子,经常是在与工人、农民、战士一起“海聊”当中度过的。可是,我们并不白聊,每天晚上回来,李老师都要拿出笔,记上几句。他在注意人们想什么、对什么样的话最感兴趣、愿意听什么。人们常说:“文华的蔫包袱真足。”所谓“蔫”,无非是一句既平常又让人觉得有滋有味的话,须知这样的话必须是从群众中来的呀。比如《诗歌与爱情》中的“敢情宋朝那时候就有两地生活的”,“你说人爱得多瓷实呀”,这两句话为什么赢得观众的笑声?因为那是实实在在的群众语言,人们能不欢迎吗?     
    文华捧哏,稳、准、严。    
    这里,我还要讲文华其人。内行人经常讲:“三分逗,七分捧,捧不能夺逗的戏。”为什么有些演员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个特点呢?有技巧上的原因,也有对捧逗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不大得当的地方。这里我想起文华对我讲的一次段话。那我们两个人一起聊天儿,谈到合作,李老师说:“我在舞台上的时间也不多了,在我的晚年把你带出来,一直带到我不能干了,我就满足了。说是我带你,其实你也带我呀。光我一个人,我也新不了呀。有小青年儿在边儿上,把我显新了。”话出自肺腑,感动得我掉下泪来。有这样的思想指导,能有“夺戏”的问题出现吗?    
    文华老师讲,郭启儒先生曾对他说过:“咱们捧的得站个合适的位置,既不碍事,又缺不了。”文华把这艺术上的忠告,融进了捧逗角色关系之中。为什么文华在“捧活儿”当中捧得那么稳、那么准、那么严,既不夺戏,包袱翻得又响?讲了以上这些原因,大概可以“昭然若揭”了。    
    写了以上这些,书一直未归正。因为我想谈的是文华其人,这对掌握他捧的特点会有帮助,而这些,又是我比较急于想告诉读者的,所以匆匆写了这么多。关于纯技巧之谈,我就不多讲了。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人民创作和演出更好的作品,永远步着时代的节拍开启美好的未来。


友情第26节 李文华(3)

        
    姜昆——李文华,像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像良师益友,携手共进。他们亲密合作,仅仅五六年的时间,就创作演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给广大观众带来了健康愉快的笑,带来了高尚文明的艺术享受。    
    可是,自1984年以来,却很少见到这一对老搭档登台演出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李文华同志患了喉疾。1984年6月,他同姜昆赴香港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的热烈欢迎,每次演出回到幕后,他们都三番两次地被观众排山倒海的掌声唤出来。他们不仅不断地加演相声小段,还经常增加演出场次。李文华原本是带病赴港的,演出一段之后,嗓子发炎更厉害了。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