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江山+番外 作者:蔷薇柠檬(创世vip2014-05-04正文完结)-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前收税,这点做法一点也不新鲜,但也不是人人都敢提的。因为大臣们都很看重自己的名声,不想在百姓中留下“施行苛政”的印象,所以往往不会公开提议加税或提前收税。私下里嘛……就难说了。
但诚王显然没有这方面的顾忌,他上位的支持者从来不会是底层百姓而是上层势力。而且他这么干了,可能还会给老皇帝一个“不想收买人心”的好印象——就算是亲儿子,老皇帝也不会愿意看到他们向百姓卖好啊。
并且,他这个建议可操作性强,见效快,大家肯定喜闻乐见啊。
另外那两点,也就是陪太子读书而已了。跟大户借粮?开玩笑,庆朝对私产的保护力度很强的,大户们的粮是那么好借的吗,说说而已罢了。至于军粮,兵部绝对不会同意的。要是用军粮赈了这边的灾却引起了边防兵变,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也不知道是诚王自己想出来的,还是背后有高人指点……”云若辰暗自想着,怪不得老爹一直被诚王压在头上,人家除了会用阴招害人,在大局上也不含糊啊。
但她细看靖王的表情,却像是很不赞同诚王的建议似的。
顾阁老过来,肯定是让靖王也上书写点建议,不说在老皇帝面前露露脸,总不能完全不参与吧?
那,自己这“单蠢”的父王会提出什么好意见呢?
就目前的牌面来看,诚王这一局似乎是赢定了啊,唉……云若辰有些无奈地想。
第六章:靖王的努力
那天用完午餐后,靖王就钻进了内书房。整整一天多他都没出来过,把府里的两名幕僚也叫去了,连饭都是让人送进去吃的。想来,是在酝酿怎么写赈灾的折子吧?
云若辰没想到靖王对朝政还挺上心,看来父王对王位也并非全无想法嘛。嗯嗯,有追求就好,不然就真的完全输在起跑线上了!
顾原大学士再次造访,这回云若辰刻意在前院“偶遇”了他一回。
看到这位老先生时,云若辰不禁暗暗点头,能做到阁老的人命格果然不凡。顾阁老天庭饱满、额头起角,眼大有神,是典型的高官厚禄福相。不过当她观察到顾阁老那浓密的一字眉时,下意识皱起了眉头。
长着一字眉的男子,性情多耿直,意志力强,但处事往往不够圆滑,易得罪旁人。云若辰先前向聂深打听过,顾阁老在朝中的人缘可不太好,虽说他贵为内阁大臣,在朝廷里却没什么党羽,属于有能力没势力的“孤臣”。
唉唉,自家老爹运气真的不太好,唯一可以依靠的重臣人缘和他一样差,这就是传说中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顾原对这位小郡主却没有什么感觉,只是照规矩行礼就随着通报的下人进了靖王的外书房。他可料不到,这位小郡主居然还尾随在他身后,跑到外书房外“偷听”他和王爷的谈话。
云若辰在山庄里原本就不受什么拘束,除了身边常年跟着个丫鬟银翘外,也没人会去管她的行动。这回她随便找了个借口把银翘支开,自个使了点遁法悄然来到外书房外的回廊。
精通术法的术士,对于阵法与遁法同样也能娴熟使用。虽然云若辰身上没有了半点元气,但要使用简单的遁法还是不成问题的。
她所使的是“木石潜踪”障眼法,尽管她一个大活人就站在回廊旁的树丛里,偶尔来往的下人们却完全不会察觉到她的存在。这对于术士来说,是最初级的功课罢了。
这时,她听见了顾原老先生那把沧桑的老声。这老人家身材不高,声音却很洪亮。
“王爷,您若再不上书,附和诚王爷的人就更多了!”
“唉……”靖王还是一贯的软和口吻:“顾师傅,孤能如何呢。王弟的做法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响应,只怕……”
“那些蠹虫!”
顾阁老声音铿锵有力,毫不留情地抨击道:“提前征税,苦的还是天下百姓,偏偏那么多人还拍手叫好,说要让百姓顾全大局……大局!所谓‘大局’,只是他们想要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而让百姓牺牲的粉饰之辞罢了!”
咦?
顾阁老是个老愤青啊……
云若辰听得苦笑不已,这位老先生也太……太真相了。完全不像个做官的人呢。这么大年纪了,还没被官场上的风风雨雨抹平棱角,也算很难得了。
“顾师傅这话是否太重了?”靖王似乎很习惯顾原的语气,他从十七岁起就跟着顾原读书,两人相交十三四年,彼此都很熟悉了。可惜的是,顾原这种烈火般的脾气完全没能影响到靖王。
“老臣说得是太轻了!”
顾原语不惊人死不休,滔滔不绝地说:“他们所上书提议的内容,说来说去就是一点,凑钱,买粮,能喂饱灾民几天算几天,实在喂不饱就任由灾民饿死算了。表面上说起来,好像是在尽力救灾,但这种救法治标不治本!”
“他们就老想着,每天给灾民两顿粥,就算是赈灾了。但很少有人想过,这样能维持到什么时候?当没有粮食给灾民赈灾时,灾民会不会变成流民,甚至流寇,围攻京城?即使没有演变成这般后果,大热天里灾民在京城附近成批饿死、病死,也会形成很可怕的瘟疫!”
“这……”
靖王苦笑几声,顾原好像是说累了,一时间屋里只传来喝茶翻书的声音。
片刻后,靖王才说:“顾师傅,孤这里有份折子,您替孤看看吧。”
唔,折子?云若辰顿时好奇起来,是老爹关在书房里琢磨出来的赈灾折子吗?她真想知道上头写了什么。
“好,王爷,写得好啊!”
不多时,屋里竟传来顾原的高声称赞。
哎?这下倒是大出云若辰的意料。她还以为她的单蠢王爷老爹笨笨的,写不出什么像样的建议。居然还能被顾阁老大加称赞。以那老头的性子,应该不会故意奉承别人才是吧?
但在顾原赞好后,两人说话的声音就越来越低,时而间杂着靖王的叹气声。云若辰判断,靖王的建议或许很合顾原的胃口,但要在朝廷上通过难度一定很大吧?
当天稍晚的时候,云若辰寻了个空隙偷偷进入外书房,想找找靖王写的那份折子。
外书房的文书打理得很整齐,云若辰没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看的东西。
当她匆匆将折子浏览一遍后,对靖王倒是改观了不少。
靖王的折子里提出的首要建议,是“疏散”。
他认为不能任由灾民聚集在京城外,这样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疫病传染,还不利于及时的救急。所以靖王建议,应该让京城下属的三十一州县行动起来,把原本聚集在京城的灾民分散下去,每个州县分摊一部分,这样救灾压力就没那么大了。
这建议让云若辰耳目一新,顿时感觉到老爹的智商和眼界不像自己原先想象的那么差。看来靖王懦弱归懦弱,脑子未必不好使,只是不像诚王那样心机重而已。
可她随后也想到要实施这建议的难度和工作量有多大!
怪不得别人都不提这种建议了,这可是要劳动全京城下属几千名官员的大工程啊!
而且朝廷之所以要把灾民拢在一起,也是怕他们分散开来后形成流民,到时候当山贼的、当响马的、当水盗的怕是要层出不穷了。更重要的是,离开了土地的流民,他们不再交税,不受官府约束,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朝廷不能忍受的。
但靖王在随后就补充道,可按照灾民的籍贯、宗族分成数百伍甲,将所有灾民登记在册才疏散下去,层层官员交接清楚,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灾民队伍的完整,从而避免造成流民祸患。
再然后,秋收的日子就快到了,到时可以组织这些灾民在下面州县打短工帮忙收割,用他们的劳动力来抵赈灾粮,一举两得。
唔,自家老爹还挺聪明呢,她是真的低估他了!
云若辰是学历史出身的,加之从小跟着师父在各地游历见晓世情,对于分析这些情况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在她看来,靖王的建议比诚王所提出的做法更务实,更详细,格局也更高。
然而真正要实施下去又谈何容易呢。
靖王空有一个亲王的名头,在朝中的话语权却几近于无。这么“大手笔”的一个方案扔出去,她可以保证,百官马上会炸锅的。
谁不想走捷径啊,谁想做苦工啊?眼下的朝堂上,有识之士估计也有,但据云若辰猜测,好逸恶劳只想升官发财的肯定更多吧。
一边是轻松简单的“提前收税”,一边是劳累繁杂的“疏散灾民”,她不用亲眼看都能想到他们会选择哪一边。
顾原和靖王也不可能没想到这些后果吧。但云若辰根据二人的性格和行事风格来推算,顾原那位老愤青肯定很乐意把这个有利于百姓的方案呈上去,而靖王总不能和诚王说辞一致,那不成了他拾诚王的牙慧跟在诚王屁股后头走吗?他会做出这个方案来,本意就是想引起老皇帝的注意吧?即使无法实行也好……只要引起争议,老皇帝总会知道他这个儿子也不是没在为朝政出力的。
“好吧,既然如此,就让我来助您一臂之力吧,父王。”
将折子放回原处后,云若辰离开外书房时,嘴边一直挂着丝淡淡的浅笑。
就在靖王将赈灾折子呈上内阁的第二天,叶慎言被叫到了云若辰面前。
“慎言,替我办件事。”
云若辰笑吟吟地看着叶慎言,不知怎的,她的笑容却让叶慎言心里发虚。
这位漂亮的小郡主为什么笑得这么……狡猾呢?
第七章:半夜出动
就像云若辰预料的那样,靖王的折子呈递内阁后,首先在几位阁老间爆发出了一场争论。
靖王的老师顾原大学士并非内阁首辅,连次辅都不是,只在内阁中排名第三。他虽然一力推荐靖王的方案,但其他几位注重“传统”、“稳定”——说白了就是怕惹事怕麻烦的阁老都不同意。
内阁目前有五位大学士,这就是庆朝最核心的五位重臣。五位阁老与六部尚书、侍郎以及地方上的几位总督,构成了庆朝统治阶级金字塔的顶端。
当然,凌驾于这些大佬们之上的,便是那位将帝王心术玩到了极致的、已经在龙椅上坐了三十多年的老皇帝元启。
光看他给自己起的这年号就够狂妄的……元启,除了开国太祖一般人都不敢用这种年号啊,人家就这么用了,还一用三十五年不带换的。
关于靖王的上书,内阁争论不下,到了朝堂上,群臣也是议论纷纷。
靖王的最初目的算是达到了,这么多年来,他还是头一回这么受关注。虽然他那方案一面倒的被批评“不适用”,但有争议总比被人遗忘好啊。
靖王殿下很激动,顾原的心态可没他那么好。顾阁老是真心想推行这个方案赈灾的,但他独力难支,仅有的一些同伴在朝中地位也不高,打嘴仗完全帮不上忙。
由于靖王身份特殊,大臣们只能“恭请圣裁”,让元启帝来评断。但元启帝却保持沉默,既不说支持诚王的建议,也不表态同意靖王的方案。
元启帝笃信道教,号称“无为而治”,一般都只在内廷办公,轻易不上朝。其实谁都知道,这位老皇帝是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到修道长生上去了。
但真正的奇门术士,很少有肯为皇家卖力的。聚集到元启帝周围的那些方士,只是道门里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