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办法总比问题多 >

第9章

办法总比问题多-第9章

小说: 办法总比问题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就算是有“缘”,彼此能够一拍即合,要保持长期的相互信任、相互关照的关系也不容易,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感情投资”。    
     在商场上,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彼此都晓得商人多诈多奸,人与人交往不能不防,所以很容易互相起疑心。结果“缘”就会由合作转为对立,人情变成了敌意。情场上,最爱的人常常会变成最恨的人,这在商场上也屡见不鲜。相互最仇视的对手,往往原先是最亲密的伙伴。反目成仇的原因,恐怕谁也说不清,留下的都是互相指责和怨恨。    
     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往往是因为忽略了“感情投资”。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一旦关系好了,就不再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它了,往往会忽略双方关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该通报的信息不通报,该解释的情况不解释,总认为“反正我们关系好,解释不解释无所谓”,结果日积月累,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    
     而更不好的是人们关系亲密之后,总是对另一方要求越来越高,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但是稍有不周或照顾不到,就有怨言。由此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损害双方的关系。    
     可见“感情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也不可似有似无,从生意场到日常交往,都应该处处留心,善待每一个关系伙伴,从小处细处着眼,事事落在实处。


问题对应2:借助外力法第9节 求同学善用激将法

     激将法也是一种说服人的技巧。使用激将法往往能够使被说服者感情冲动,从而去做一件他在平常情况下———比如请求他或同他商量———可能不会去做的事;激将法还可以激起对手的愤怒、羞耻感、自尊感、嫉妒感或羡慕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激动之中的对象是想不到怎样上了激将者的当的。    
     唐天祐年间(公元904~907年),叛臣朱全忠用计诱骗五路兵马反驻守太原的唐晋王李克。叛军中的一员猛将高思继异常勇猛,且善用飞刀,百步取人,后来被晋王李克的十三太保李存孝生擒。本意留他在帐前听用,可高思继却执意要回山东老家过“苦身三顷地,付手一张犁”的田园生活,改恶从善。后来李存孝被奸臣康立君、李存倍所害,朱全忠闻李存孝已死,又发兵来犯,帐前王彦章不仅勇猛盖世,且智谋过人。晋王将士皆哑然相对,无人请战,晋王见状,痛哭一场。还是长子李嗣源说道:“昔日降将高思继闲居山东郓州,何不请他迎敌?”晋王闻言大喜,遂命李嗣源前往山东求将。    
     李嗣源来到山东农村,直奔高家庄寻高思继。提起前事,高思继说道:“自勇南公李存孝饶了我性命,回到老家,‘若身一顷地’与世无争,今已数年,早把兵家征战之事置之身外。今日相见,别谈这些。”李嗣源见高思继已无相从出山之意,心想,自古道:文官言之,武将激之。对高将军好言相求,难以收效,必须巧用激将之法,激其就范。于是,他编出一通谎言,说道:“天下王位,各镇诸侯,皆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称羡不已。我与王彦章交战被他赶下阵来,我对王彦章说:‘今来赶我,不足为奇,你如是好汉,且暂时停战,我知道山东浑铁枪白马高思继,盖世英杰,有万夫莫当之勇。待我请来,与你对敌。’王彦章见我阵营前夸耀将军,愤然大叫:‘就此停战,待你去请他来,不来便罢,若到我宝鸡山来,看我不把他剁成肉酱!’”高思继经此一说,不禁被激得心头火起,口中生烟,大叫家丁:“快备白龙马来,待我去生擒此贼!”遂披挂上马,辞家出山,往宝鸡山飞驰而去。    
     高思继和李嗣源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到唐营,不但唐晋王喜出望外,三军将士亦是异常振奋。第二天,王彦章又来挑战,唐晋王引高思继出马迎战,高思继与王彦章厮杀起来,连斗300回合,难分胜负,直战到天黑,双方见天色已晚,才鸣金收军。这次战了平手,但却是唐营军民出师以来的第一次,军威大振,信心大增,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来日再战。    
     高思继本来已经看破红尘,决心弃武从耕,安度田园生活。李家虽对他有再生之恩,但正面动员他出山,重返军旅时,他却以“与世无争”相拒。然而,当李嗣源借用谎言激他时,他却毅然披挂上马,重返战场,一斗就是300回合。可见,激将法的确是游说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学之间,血气方刚,好感情用事,如果求同学办事时,摸透其心理,不妨采用一下激将法,也许他会动用其所有关系,尽力帮你把事办好,以显示其威力。


问题对应2:借助外力法第10节 多个老乡多条路

    中国的老乡,都是非常注重感情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泪”“汪汪”直流,深刻道出了彼此内心的感受,似乎相互之间已不止是同住一个地方那么简单,而且与别人相比,有一种亲情混杂在情感之中。同吃过一个地方的饭,同住过一个地方的房,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很特别,它促使着老乡关系的稳定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有这样的一个传统,就是同姓或联姻的家庭同住在一处,比如什么林家村、李家村,说的就是同一村中大家既是邻居,又是亲戚,对外则又都是老乡,彼此血缘承自一脉,大家都是一家人。    
    随着历史的发展,交通开始便利起来,人类的不断迁移也促使了交通工具的进步。因此,人们越来越不安分于传统的封建大家庭中,他们需要与不同姓或不同乡的人进行交流,迫切想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就连儒家的传统也提倡读书人多出外走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这样,人不断地出去,就在异乡停留下来,定居繁衍,时间久了,同在异乡的人便根据地域自然形成一种关系,那就是老乡关系。但这种关系,深挖起来,其中还有一层也许近、也许远的血缘关系。    
    既然是有血缘关系的老乡,就更是一家人了,不但亲上加亲,而且都认同一个祖宗,有事求你帮忙自然是分内事儿。因此,在处理老乡关系上,不要只限于地域上的相同或相近,更要懂得在这一层基础上深挖一层,说不定找到了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这不就更有利于搞好关系吗?    
    宋某是清朝末期安徽省金寨人,参加科举屡试未中,最后总算得了一个秀才头衔,在偏僻的小山沟里当一个私塾先生,教村里几个儿童以换取日常之粮食与衣物。    
    宋某虽说不能金榜题名,但博学广大,对自己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千方百计地教学生些“格物致知”之学,虽说山村偏僻,但在那时,西方的知识也有所传来,宋某异常欣赏,遂经常教这些知识给学生。    
    有一次,为了给学生建一间动植物标本保存室,他想方设法地去筹钱,村里借了去邻村,邻村借了就到乡里……最后,在实无出路的情况下,他到了城里,希望找几个老乡想想办法。    
    当听说有一个老乡现已有万贯家财之时,他欣喜若狂,满怀希望地前去借钱,不料这位老乡吝啬异常,一个子儿也不给就把宋某给赶了出来。    
    宋某原乃清高之人,现遇到这种屈辱,叫他如何咽得下。不过,冷静之后,宋某想到这个老乡对村里特别是儿童教育还非常有用,跟他关系搞好了,以后的教育经费就好办了。于是,他想出了一计去见这位老乡。     
    那时不比现在,亲属辈分之间乱了套,也对此不大在意了。那时的亲属辈分非常严格。爷是爷叔是叔,就是你比一个人大了十几岁甚至更大,但人家辈分比你高,你就得叫人家爷。    
    宋某找来族谱,经过认真查找,他发现自己比这位老乡高了一辈,这位老乡应叫宋某为“叔”,尽管宋某只有31岁,而那位老乡的年龄却有58岁了。    
    最后,在族谱的面前,这位老乡再也不敢如此嚣张了,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他只有遵循几千年来的礼节,而宋某这时说什么话都响多了,最后轻松地借到了所需的经费。    
    宋某在这里可以说是出奇制胜,耍了一个花招,钻了一空子,但根本来说,就是他与这位老乡续上了血缘关系,在此压迫下,那位老乡的吝啬之心也不得不低头了,或许,渐入老态的他也想以后叶落归根吧!    
    所以,在与老乡相处时,并不是所有的老乡都那么好说话,总有一些是非常难相处的,这跟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也许放在地域的观念上,他并不看重,或者是因为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不同,只懂索取,而不知付出,这样的老乡就很难相处了。    
    但这时不妨来点“旁门左道”,不要钻牛角尖,要想方设法找出与他在血缘上相连的地方,当然,这里的想方设法不是要你去骗,而是要你去找,努力地去找。七大姑、八大姨,或者他的爷爷的堂弟的妻子是你外公的妹妹,要不然有可能你的姑妈的表哥的侄子的女儿是他的妻子……这样一找起来,就有可能找出一点端倪。毕竟,既为老乡,同住一个范围之内,彼此血缘相近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这样看来,无论近亲、远亲,只要是“亲”,就可在老乡关系上再加一层基础,底子再牢靠些,以后的关系就有可能发展得更快、更好些。任何人面对“亲”人,无论是近、是远,在接待的态度上,总会与别人有些不同,也不论这不同点有多大,这就可能与之搞好关系。    
    在这里要说明的就是,去找与老乡之血缘关系,是希望彼此在关系上有一层另外的保护膜,但这层保护膜千万不能是自己做了一层贴上去的,那样的关系是持续不了多久的,一旦膜破了、裂了,于己于他人都不是一件好事。    
    综上所述,运用这种方法与技巧要有一个前提:老乡之间需有真正的血缘关系。当然,运用在于自己,如果真的没有血缘关系,也毋须强求,否则,结果可能更糟。    
    


问题对应2:借助外力法第11节 搞好网络关系

    要找一份好工作,建立网络关系乃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包括把你本人的志愿透露给亲戚、朋友知道,跟以往的同事、上司、老师及其他公司的人员等保持良好关系。    
    当有人向你求助的时候,千万不要左推右搪,尽己所能帮助对方。由于人类社会主要建立在“馈赠关系”之上,有来才有往。你帮助别人,他欠你一个人情,日后你求他,他才会反过来帮助你。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对所有人都不应采取“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态度,平日注意与人保持联络———哪怕是一个电话也好———让别人知道,他们在你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到有事才找人,未免显得太过功利主义,徒然惹人反感。但如果你失业,不要立刻打电话给与你有关系的人士,请他们介绍工作给你,因为短时间内未必有职位空缺,这会使别人很难做。    
    你可以婉转地向素来跟你有联系的人提及你目前的状况,询问一下他们找工作的意见,或者问他们是否愿意为你充当介绍人。    
    你这样做,无形中已告诉了他们你目前随时可以应聘,但同时,却没有向别人施加太大压力。    
    除了跟别人进行直接接触外,你还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方法,让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