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千元自助游 >

第6章

千元自助游-第6章

小说: 千元自助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着“天下第一侗寨”,这是较有规模的古榕群景区。景区由章鲁、寨头、莫堂三个村组成,共800余户,3000多人,是1958年国家民委规定的我国南部侗族侗语标准的所在地。    
    进寨后来到都柳江沿岸,可看到一大群古榕树。这些榕树大概植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现有古榕38株,彼此之间根系相连,枝叶相接,像一个绿色华盖。据说以前有更多的榕树,解放后大多被砍伐了。现在所有的古榕都已经被保护起来。    
    在古榕群间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当地人叫花街。这条街大概0。5千米长,鹅卵石镶嵌成了十二生肖的图案。走到路的尽头还能看到一座雕塑,一男一女组成,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拍过一部电影叫《秦娘美》,据说是一个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而这里就是秦娘美的故乡。    
    作为侗族最集中的地区,最大特点是鼓楼众多。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车寨鼓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至今有120多年历史。近年新建的更是侗寨鼓楼之最。除了鼓楼外,在“三宝”侗寨见得较多的就是圣母祠,侗家人称为“萨玛祠”(萨玛是大祖母的意思),它是侗族人民祭祀女神“萨玛”的祠庙,几乎每个村寨都有,整个三宝侗乡共有9座。祠庙内都有用砖瓦盖成的小屋,屋中央用石头垒成石堆,中间插一把半开的纸伞,周围有12或14个小木桩或小石堆。纸伞和木桩上披挂剪纸。这些木桩、石堆表示“萨玛”之位。祠庙外都种植有一株常青树,象征圣母“健康长寿”。萨玛祠平时锁着,想看的话得找寨民开门,还要给2元。    
    古榕最密集的地段在车江荫塘寨到章鲁寨约1千米的河岸,共有54株。天造地设,组成了世界罕见的古榕群。建议你找一家小店买点甜米酒,味道不错,请周围的人喝点,他们也许会盛情邀请你到他们家去歇息或吃顿便饭。甜米酒不能喝太多,这东西后劲不小。    
    沿着河堤走可到车江河水泥桥。旁边有一棵榕树包着一块石碑。这里原是一个渡口,新中国成立前,村民为了记住捐资修渡口的人,在此立了块“公德碑”,立碑时旁边有一株榕树,结果岁月流逝,榕树慢慢将碑包入了自己的怀里。    
    都柳江从车江侗寨旁缓缓流过,江面宽阔,江水清澈,可以看到妇女们在江边洗菜、洗衣服、洗头,男人们挑着稻谷从木板桥上走过。而寨子的另一面就是公路,车流不息。    
    从榕江县城坐三轮车只要1元。另外,任何去从江方向的小巴都会经过此地,也只收1元。不过,要是坐单人三轮车要价5元,还价到3元。珠郎娘美塑像的旁边临江有几家民居都可以住宿。侗家木楼一层不住人,住在二楼,走廊上看出去就是清澈的江水和姿态婀娜的古榕,很舒服的,10~15元/床,房间不大,通常一个房间就一张床,所以这样的价格住单间很划算。    
    5元。司机一般在正门停车,可以不从正门进去,向前走10多米就有进寨的路,不用买门票。坐手划木船游江,2元/小时。    
    丰登寨、宰荡 这是两个小巧的侗寨,因为去宰荡必须经过丰登寨,所以在此一并介绍。    
    丰登寨离公路不远但隔着一道山口就很安静了;宰荡最出名的是侗族大歌。这两个寨子比较小,没有那种漂亮的鼓楼,但也有行使鼓楼功能的大房子,所以不要因为看不见鼓楼就以为是苗寨哦。    
    在车江侗寨公路边搭开往黎平、宰麻方向的班车或农工车到丰登坳下,车费3元。下车后步行10多分钟就到丰登寨了,从丰登寨沿一条相对宽些的土路步行约30分钟就是宰荡。    
     从宰荡可步行到增冲,不过得有向导,费用50元左右,得走上大半天。    
    


第三部分西南地区…黔东南(5)

             
    榕江—增冲—从江    
    榕江到增冲鼓楼的交通很不方便,最好能争取上午赶到增冲下午早些回来,不然就可能没有去从江的车了,晚上赶往从江县城住宿。    
    预算:住宿30元+餐饮20元+交通40元+导游费100元=190元    
    增冲鼓楼 增冲鼓楼位于榕江县东北面,寨子三周围山环水绕,鼓楼居于其中,寨上数十栋飞檐翘角的古老印子屋衬托着鼓楼如碧波中一桅独起,进寨时一眼即能看到。增冲鼓楼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杉木结构,楼内有楼梯曲折而上直到置放楼鼓的一层,楼梯为花格栏杆。鼓楼的最低层有大门,正中设一火坑,火坑四周嵌有条石,地面全用青石板嵌砌。看该鼓楼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结构,因为整个鼓楼用石鼓作柱基,不用一钉一铆,而且年头够久。四壁挂有各个时期书写的对联和诗歌。1988年,增冲鼓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之外,以增冲鼓楼为代表,“九洞”地区鼓楼、花桥多数都有近百年或百年以上历史。如信地鼓楼、往洞花桥、培盈鼓楼、朝利鼓楼、贡寨主楼等,被列为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鼓楼、花桥共16座,其中,国家级1座,省级1座,县级14座。    
     要看民族表演必须事前跟他们联系,否则到了当地只能扑个空,除非你赶巧遇到大的节日。导游及陪同费是100元/天,从江县旅游局 0855…6412190    
    从榕江坐去往停洞方向的农用车。以前有过到增冲的班车,后来因为客源少而停开。也可坐开往停洞方向的班车,在停洞找增冲本地人家的农用车搭载,但概率不大,最好在赶集日,那时候机会要大很多。赶集日在农历的逢一或逢六,有的地方也按农历的马日和猪日,不能确定,最好从榕江出发之前就向当地旅游部门打听清楚。如果你找不着车就只能步行了,从停洞到增冲大概30千米村级公路。榕江到停洞长途车车费大概8元,从江到停洞10元,有时候价格由司机控制,不会多要,但能少给,记得讲价。在从江包吉普车去约200元往返,只能租吉普车,路况不好,别的车去不了。    
     增冲鼓楼周边应该算是鼓楼群,相隔最远的有十多千米山路,最近的3~4千米,具体线路必须向当地老百姓询问。如果要将该地区所有的鼓楼一一看完,估计最少需要一个星期,可以找一户农家住下,价格自己商量,花不了多少钱。    
         
    从江—岜沙—从江—小黄    
    早上去岜沙,最好中午前回到从江,然后再去小黄。晚上只能住小黄的农家了。    
    预算:住宿30元+餐饮20元+交通70元=120元    
    岜沙 岜沙村离从江县城仅7。5千米,纯苗族,20世纪70年代初从(江)榕(江)公路修通时就从这儿穿寨而过,但多年过去,世居于此的苗民仍然保持原始古老的生活。    
    岜沙最有特色的是男子留发髻和古代部落武士形象:岜沙男子剃光头,只有头顶处留头发,而且都挽着一个模式的发髻,同时随身必佩火枪、腰刀,身着自织自染自制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青布裤,裤管很大,看上去让人想起远古时代的武士。    
    岜沙寨依山逐层修建,置身寨中往往辨不清方向。房屋建筑古老淳朴,老人小孩友好而好奇地打量外人,感觉亲切。岜沙人主食糯米,每当秋收的时候家家户户从田里把禾摘下来扎成把,不挑回家,而是挑到寨边的高大木架上(当地人称之为禾晾),一把一把挂上去,待到禾把晾干后才收进木架边的禾仓。那几天的时候寨边金灿灿的一片,与浓绿的山林、青瓦木房一起很是养眼。    
    岜沙人自然崇拜观念浓厚,崇拜古树、太阳。假如人畜不安、生活不顺或天灾人祸都要到寨头大树下烧香祈祷。把树木当神祭拜,保护树木因此也成为习俗。村规民约中有“不准车辆进入岜沙买柴,只准村民挑柴到县城卖”的条款,因而岜沙四周树木保护良好。1977年,岜沙人砍倒村头一株直径1。2米的古香樟运到北京用于建造毛主席纪念堂,并于树址建造了一座八角亭以志纪念。    
    到岜沙的时候如果看到寨门前横拦一根野藤,藤上挂着草标,这标志着寨门未开,外人不可擅入。当节日或有贵客来的时候,一名穿戴整齐,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身着苗族服饰、佩戴银头饰的岜沙姑娘在寨内持牛角酒恭候贵客。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炮响起,一阵火枪对天鸣放,宾客鱼贯进入,饮些许牛角酒以示吉祥。然后在姑娘们的带领下走上芦笙堂的林中小路。芦笙堂在岜沙东南的森林里,大概100平方米左右的空地。行进途中,岜沙男女要面向太阳,缓缓后退行进。据岜沙老人说,岜沙人要进芦笙堂必须首先面向东方祭拜太阳,然后在此地表演苗族歌舞。    
    


第三部分西南地区…黔东南(6)

    平时没有这种表演,但可以与从江旅游局或到寨子找人联系一场,费用是400元,很有看头,人多了分摊也不贵。农闲的时候几乎全寨的人都来凑热闹,什么样的家藏宝贝都拿出来,那时候当然也可以尽情地照相。此地没有饭馆和旅社,但游览此地有个半天就足够了,用不着吃住。岜沙的梯田、妇女晾晒青布很是入镜,可以多来两张。    
    因为榕江到从江的车现在都走新路,不经过岜沙了,只能在从江过了桥,搭小面的,3元车费。可步行,约1。5~2小时左右。    
     平时要给当地人照相特别是老人最好跟他们商量一下。当地人对某些旅游者的宝利来快照印象深刻,以为所有的旅行者都有这样的机器,当问起的时候最好解释清楚。    
     岜沙在当地读音为biasa,而不是basha。    
    歌乡小黄 小黄距离县城20多千米,是小黄、高黄、新黔三个行政村的统称,共662户,3000多人。小黄四周青山环抱,一条小溪从寨中缓缓流过,吊脚木楼依山傍水。    
    小黄是侗族地区远近闻名的“侗歌窝”。小黄侗歌在侗语中被称为“嘎小黄”,意思是“小黄的歌”,足见其自成体系,魅力独特。当地人又一句口头语“饭养身,歌养心”。侗家人的历史、祖辈的艰辛均靠歌传给下一代。侗歌形式多样,生活、恋爱、劳作等均有歌,而侗族大歌则是所有形式中最高的一种。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的合唱曲目,在小黄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拉起队伍唱大歌,歌队也不用指定谁唱高音谁唱低音,但演唱时他们都可以配合得天衣无缝。全村居然有歌队26支。小黄侗歌曾到过法国表演。    
    小黄侗歌平常的时候只有独唱、对唱,几个人的合唱可以听到,真正的侗族大歌只有在节日的时候能听到。最隆重的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赛歌会,届时三个行政村都要举办赛歌会,所有的歌队都出来亮相赛歌,比军队里的拉歌要热闹多了。其次就是春节初三以后,三个村的男女歌队之间互相邀请吃相思、对大歌,那时候年轻人居多,形式更活泼些。    
    小黄只有一条村级公路相通,没有班车。可在高增坐二轮摩托车去,要价30元,可讲价,但路极差,做好灰头土脸的准备。    
     如果来得不巧也可以与从江旅游局联系大歌表演,费用也是400元/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