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武林宝典 >

第22章

武林宝典-第22章

小说: 武林宝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财神和“70后”的杂烩世界(1)



  戴震东《新闻晨报》记者
  《武林外传》是一部充满“70后”标签的作品,只要你是这一代人,非常容易辨认这些东西,它们几乎都来自你成长中浸泡过的大众流行文化,一直从金庸、王朔、王小波、吴宗宪……到《六人行》。而它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武侠和“网络感”。前者意味着宁财神心里有一个侠义温情的世界,而身为中国第一波网民,网络释放了连他自己都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写作才华,并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他的话语方式和精神空间也部分“网络化”了,这也是很多“70后”的共同经历,尽管当时在网络上灌水的人,并非人人都变成了“宁财神”、“李寻欢”和“安妮宝贝”。
  同福客栈里的武侠白日梦
  “风吹过,卷起了漫天红叶。枫林里的秋色似乎比林外更浓了。剑气袭人,天地间充满了凄凉肃杀之意……”(选自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卡”!宁财神缓缓睁开眼睛,在脑海中喊了一声停,随即从躺椅上坐起,今天的白日梦只好做到这里了。宁财神从裤袋里摸出振动的手机。
  “喂,你好。”
  “喂,是陈万宁(宁财神真名)老师吗?我是……”
  最近这段时间,来自媒体的电话几乎对陈万宁的手机进行了不间断轰炸。谁让大家爱看《武林外传》呢?无论多忙,宁财神总是放下手头事,很客气地回答记者的所有提问,尽管有些答案犹如背书般脱口而出。在许多同行眼里,宁财神算是很成功了。但在他看来,成功还远着呢,至于《武林外传》火遍大江南北的原因,他说:“纯属偶然,运气使然。”早年他在接受某网站采访时谈起自己宏志,说成功的意思大概就是“能在某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和一位特别好看的姑娘畅谈人生和理想,她会不会说话没关系,听着我说就行,我能连着呲一下午不带重样的,咱们追求的就是这种腻咕劲儿。”
  不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人和宁财神有着相似的阅读经历,那时说到作家张嘴就是金庸、王朔、王小波,讲到大侠就是乔峰、郭靖。宁财神念小学的时候,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本武打书,几乎是每个小男孩上课时偷看的书。小财神也把这些书奉若至宝,反复诵读。直至今日,还时而翻看,会心一笑。
  谁是大英雄?乔峰、郭靖、杨过、令狐冲、韦小宝……喜欢金庸笔下哪个男主人公,多少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脾气。宁财神说,自己不愿意承受太重的东西,所以铁骨铮铮、千斤压肩的乔峰成不了他的偶像,而放荡不羁、任意自由的令狐冲更合他的胃口。谈起韦小宝,宁财神夸赞了金庸的前瞻性。“这是典型的八十年代,自己要的东西自己心里清楚得很。很适合这个社会,讲义气又会做人,出了事还能全身而退。”
  不过论交朋友,韦小宝和令狐冲就都免了,谁都不喜欢危急关头哪儿都找不着的哥们。“朋友还是郭靖好,只要他认你是哥们,何止是两肋插刀。”宁财神说,自己的朋友不多,但个个都对他很好,所以他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温暖,而他的剧本《都市男女》、《健康快车》、《武林外传》,在人际关系上也从来没有任何紧张。
  在宁财神的笔下,也有“铁哥们”这一类的人物,《武林外传》里的白展堂,为人仗义大气,做事得体,照顾周全,当然也有点臭美。说起白展堂的原型,不少人说是《七侠五义》里的白玉堂,可是有心的观众发现,白展堂身上还有不少楚留香的影子。某集交待老白往事,说他何以名震江湖:皇帝赏了某将军一枚玉杯,将军把杯子里三层外三层上了锁,但一个人影晃过,杯子就无影无踪了。熟悉古龙作品的观众一眼就看出,这分明是楚留香的故事。
  《武林外传》虽然写下了泱泱八十集,但宁财神的武侠瘾还没过过足。刚开拍的那阵子,宁财神一直在片场指指点点,给导演出谋划策,但时间一长也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客串了几个小角色,过把戏瘾就撤了。没人请他做导演,宁财神就在自己的梦里一展身手,他平日喜欢做白日梦,闲来两眼一闭,想像自己的武侠世界。在梦境里他不扮演任何儿女情长、忠肝义胆的大侠,就是要做一回导演。“这梦里有分镜头,凡是能用得上的特技全都上,风格要大写意的那种,很有魏晋风度的味道。”




宁财神和“70后”的杂烩世界(2)



  宁财神的写意更为传统,不是《东邪西毒》式的,“很多年之后,我有一个绰号叫做西毒……”,那是更像徐克、程小东的风格。他喜欢看电影,当年在大学里谈恋爱,由于手头不宽裕,他靠贩盗版CD、卡带和牛仔裤赚钱,得以常常在电影院里出双入对。当时很多文艺气质的青年都吵着嚷着看嚼不烂的艺术片,但学财经专业的宁财神没这嗜好,他说自己只看大片,越大越好。而当年则是徐克、程小东的铁杆粉丝,现在还老拿《黄飞鸿》系列的碟片出来观摩。最近李连杰的新片《霍元甲》受到媒体批评,宁财神就挺身而出在自己的博客上为其辩解,也看出他对功夫片的一番痴情。
  对如今电视机里打打杀杀的武侠片,宁财神有很大意见。《武林外传》的导演尚敬说,《武林外传》就是一部“反武侠”电视剧。宁财神反对“暴力武侠”,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大侠都没有手刃他人的权力,电视剧不该弘扬这个。于是他就站出来,揪一揪武侠剧的小辫子。在《武林外传》里,郭芙蓉的“排山倒海”常常失灵,因为解决问题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宽容的关系。
  网络和搞笑
  “宁财神/住在北京的上海人/大学专业国际金融/曾做过数年期货/数次破产后无以为生/只能重操旧业/开始平面设计的生涯(因自幼学画)/从设计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唯有逐渐增厚的作品集能聊以自慰/最希望在2000年大展中有自己的作品”。
  这是在网络上能找着的有关宁财神最早的自我介绍资料了,相传取自当年他的个人主页,差不多该是2000年前后。虽然主页如今是无从稽考,但内容经查应是属实。2000这一年,宁财神渐渐从他赖以成名的网络上退去,开始了他的编剧生涯。
  1991年,宁财神以少年大学生的身份考进了上海某高校,毕业后他跟随朋友来到北京,干着与自己专业相干的工作,期货交易。金融工作的风险很高,宁财神在北京的事业一直起起伏伏,他的业余爱好和其他年轻人没什么区别,听歌,看碟。那时候,流行歌曲他喜欢张学友,电影自然最迷周星驰。
  电视连续剧,流行歌曲、电影——“70后”是在香港流行文化中长大的一代,直到现在说起《射雕英雄传》、周润发、张国荣……还是眉飞色舞。宁财神也不例外,“我受香港通俗文化影响比较大,音乐和电影都偏好那里的。”《武林外传》的某集把第五代导演狠狠地调侃了一把,“他们的电影挺好,就是我不喜欢。”
  别看现在是红编剧,小学时,宁财神的作文一直都没及格过,他也一直不觉得自己有文字方面的天赋。在1997年之前,他没有用文字来表达感情的习惯。1996年,宁财神的公司破产,他独自一人在北京经历了一段凄风惨雨的日子,据说当时他还爱着一个最后离他而去的女孩子。或许是不愿再提这段日子,采访时,宁财神中止了一会儿。
  宁财神接受某网站采访时说,“她从家搬走那天,我几乎快把电脑砸了,后来一算钱觉得不合适,就光摔了个鼠标。所以想在这儿假迷三道劝那帮在网上没日没夜瞎泡的哥们儿:网恋忒危险。”
  1997年,宁财神第一次听说Internet网,如今的娃娃十多岁就已能击键如飞地与人在网上交流了,而那时二十三岁的宁财神才是中国第一批接触网络的网民。自从走进四通(新浪网前身)聊天室后,宁财神的网瘾便一发不可收拾,每月上网的开支都超过千元。当时宁财神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又无钱送人家礼物,只得写点酸文章讨巧。“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儿的目的,是为了那些个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
  谁想宁财神一写写出名来,丰厚的稿费逐渐让他脱离窘境,几年后,国内的许多网站都收录了宁财神的文集。爱情故事、笑话段子、鬼故事是当时网络文学也是宁财神的主要写作文体,网民们把他的文风往王朔身上靠,宁财神承认,他骨子里是学王朔的,但形式还是自己的。
  2000年夏天,在天涯论坛的杂谈版块里,你还能见到宁财神的段子和回帖。此时,他已是著名文学网站“榕树下”的编辑,并作为可与蔡智恒匹敌的大陆网络写手参加了电视台的脱口秀节目。在这年的七月后,宁财神忽然从网上消失了。当网友在天涯上到处找他“拍板砖”时,宁财神正和两个网络写手俞白眉、Mikko猫在北京某地写起了情景喜剧《网虫日记》的剧本。《网虫日记》是英达工作室投拍的情景喜剧,擅于用京片子搞笑的英达并没意识到,他雇来的这批网络写手,将把新鲜自由的、非口语化的网络语言带进主流媒体,甚至在多年以后夺走他的观众。




宁财神和“70后”的杂烩世界(3)



  “我们研究周星驰、金凯瑞的喜剧,这些东西在以前的喜剧里是没有的,搞笑电影对我们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周星驰的人物风格直接影响此剧,颠覆正面人物,对谁都不留一点温情,荒诞、黑色的东西特别多。”当时媒体问到该剧的风格时,这三个生于七十年代的编剧给出了这句宣言式的答案。而就在短短五年之后,由一群70后带来的《武林外传》,凭借无厘头搞笑,海量网络语汇以及反武侠主题的美妙融合,成功地实践了他们的“宣言”。
  宁财神说“70后”
  王小波说:“但求有趣。”许多七十年代后出生的人,把这句话当作生活格言,无论如何要活得快乐。《武林外传》就是一部“有趣”得让人前俯后仰的电视剧,大家看得很高兴,没有负担。不用像看历史正剧那样陷入深思,也不必像看警匪题材那样紧张过度。但《武林外传》每个晚上带给我们的只有这些吗?
  “我觉得是它很诚实地记录了现代人的生活,找到自己或者别人的影子,是否好玩我觉得是次要。看这个片子年轻人会有亲切感,我考虑的是七十年代后出生的人,我只是很努力地把七十年代后关注、感兴趣的想法等等写进去。”
  宁财神把“70后”比作最后的一批理想主义者,而且他们身上还有着深深的英雄主义情结。“他们常常做一些让别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事,比如有些人喜欢摄影,他们会放下工作,离开城市,去很远的地方,一呆就是很多年。七十年代的人有这种为理想不惜代价的冲劲。他们的血液里总有一种东西在召唤着。”当一个以恶搞见长的编剧说出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时,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藏在“同福客栈”笑声背后的东西,用宁财神的话来说,那就是人性本善,温情,爱。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