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武林宝典 >

第17章

武林宝典-第17章

小说: 武林宝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择这个“小众”题材。因为他给观众定下了一个底限,能符合条件的人有多少?这些人能不能坐下来看电视都是未知数。以剧中的人名为例,全部取自经典武侠作品:佟湘玉(金镶玉)、白展堂(白玉堂和展昭)、祝无双(陆无双)、郭芙蓉(郭芙)……想要理解这些名字的用意,必须看过《新龙门客栈》、《七侠五义》、《神雕侠侣》等等。但是宁财神没想到,他设置的门槛并没有使收视人群下降,反而引来同道中人的狂热喜爱。在他的笔下,大侠也要吃饭穿衣,他们从超能力的神坛走下,变成唠叨、抠门、可怜又可爱的平民小青年。
  尚敬执导过几部情景喜剧,以《炊事班的故事》影响最大,另一部宣传健康知识的《健康快车》也曾在央视播出。他的班底除了编剧,全部来自军旅,按道理选择题材是受限制最大的。尚敬曾在央视春节晚会当过十年的小品作者,对尺度的把握非常熟练。他坦承地说:军旅喜剧限制非常多,部队的炊事班绝不可能像电视剧中那么可爱,所有艺术都是高于生活的。相比之下,《武林外传》虽然同为“主旋律喜剧”,运气却比“炊事班”要好,它得已成为央视八套2006年的开年大戏。




用流行的瓶装主旋律的酒(2)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央视怎么会选择这么一部荒诞又恶搞、剑走偏锋的戏,尚敬透露的秘诀是,央视并不难上,只要摆好主旋律与后现代娱乐的关系。《武林外传》贴着鲜明的“寓教于乐”标签,尚敬总结说:“这叫后现代喜剧形态+传统教诲。主旋律并不拒绝多样化和流行文化,只是这种教诲是用有趣的形式而已。”郝亚宁也说:“《武林外传》的故事有诚实纳税、反暴力、反传销、提倡环保、尊重知识,央视在节日气氛下正适合播这样的戏,本来计划是先拍三十集在‘五一’播出,后来考虑到春节档更适合喜剧。”观众为什么没有对这种教诲产生反感呢?尚敬的法宝是把教训口吻改成善意玩笑。
  尚敬在春晚剧组呆的七年中,从1996年到2002年,主要给黄宏写本子,他写过《花盆儿》、《鞋钉》、《小站故事》等小品,也不止一次得过观众最喜爱作品一等奖。郝亚宁说:“尚导深知央视的尺度,性和政治绝对不能提,时弊是可以针砭的。”《武林外传》中有一集“鸡王争霸赛”就嘲讽了大赛黑幕。宁财神举例说,他曾经遇到个书商,经常对他炫耀:“咱上面有人。”他把这句词用在了剧本里,一个老太太被县衙抓起来,她和兵部尚书说:“我上面有人。”结果众捕头以为房顶有人,纷纷上房,压塌房梁,压死了老太太。宁财神认为这也是对体制的解构,只不过他讽刺的是那种狐假虎威的人,并不会有任何问题。
  春晚的审查环节当然要比一般的情景喜剧严。尚敬表示,很难用语言形容。创作者和表演者在历次审查中会处于紧张状态,一紧张就变形了,当然不可乐;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就会加上紧箍咒,很多题材不敢触及。正因为有了这种把握,制片方自己也毙掉了《武林外传》中的一些内容,像关于灵魂附体内容,已经拍完一集,还是拿掉了。
  尚敬也认可写小品的精短喜剧训练让他受益非浅,在《武林外传》中就有模拟传统相声的部分,大多数演员操着一口自己的家乡话,也是相声、小品中常用的“倒口”手段。
  社会的进步、艺术的悲哀
  现在的观众已经很难被晚会相声和小品逗乐。宁财神非常崇拜赵本山,他说:“无论赵本山这几年的小品怎么重复,没有创新,至少他能让我结结实实地笑出来。”但是只有这一个人,春晚的其他语言类节目根本无法让他发笑。和宁财神一样的年轻人并不少,他们越来越难逗乐,尚敬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艺术的悲哀”。他的解释是:媒体有一定的审查尺度,这使得节目都是过滤过的,喜剧力量散发不出来。姜昆为什么在八十年代极火呢?文革时期人们思想是禁锢的,文革后有一定的解放,姜昆他们的相声中的调侃让禁锢已久的观众异常新鲜。
  现在的老百姓在底下看到的东西远比电视上可乐,例如短信、网络笑话,语言的魅力在民间智慧下被发挥到极致,这也使得喜剧创作者开始转向新的思考。以情景喜剧为例,王朔时代完全依靠语言取胜,目前则有人提出“情节喜剧”,即在情节推动中设置笑料。宁财神举了一个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美国喜剧为例:“《六人行》强在科学管理,它的台词单段扒出来并不好笑,它的笑点在停顿、表情和承接上。他们一周拍一集,之前有试拍,编剧要给演员示范,让他们充分领会什么时候该有怎样的表情,完全以潜台词逗乐观众。”《武林外传》有过这样的尝试,演员中没有大腕,不存在档期问题,导演会让演员演上十几遍,直到找到感觉为止。过去的室内喜剧,人物关系在几十集中是不能前进的,英达就举过《编辑部的故事》为例,从头到尾,李冬宝和戈玲都没有确定关系。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编剧通常有很多人,缺乏统筹,感情戏会使下一个编剧无法接手。
  《武林外传》的一百六十小集全部由宁财神完成,他得以让人物谈恋爱并有进展。“每集之间有连续,不像过去的系列剧没法讲命运。连续剧用三十集完成一个起承转合,情景喜剧必须一集内完成,难度很大,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四集讲一个故事了,还可以像说书一样留下‘扣’,这个扣让第一次观剧的人也能明白。”
  尚敬有些无奈地说:“喜剧应该是个少爷,穿得漂漂亮亮的,人见人爱,可他现在是乞丐,到处找人要播出时段。不夸张地说,它已经从辉煌走向没落了。”除了《我爱我家》和《东北一家人》,很少有喜剧在黄金时段播出,《武林外传》这次在央视黄金段播出,也让投资的郝亚宁觉得扬眉吐气,“要不是节日,也不会播。”节日的收视当然比平时会更好。




用流行的瓶装主旋律的酒(3)



  喜剧电视剧落到如此田地,宁财神认为是“牌子做砸了”,这个产业投入少、产出多,有的剧组一天拍三集,两万元一集,他甚至略带偏激地说:“有的情景喜剧刨去机器、灯光的钱,一天花八百块就搞定。”曾经有一个720剧场,所谓720,就是一年放七百二十集情景喜剧,这个前提是每天拍两集,节假日还不能休息,这样的成本决定了质量。郝亚宁认为相声的遭遇就是情景喜剧的缩影。尚敬说:“情景喜剧如果制作成本比连续剧高是一种失败,电视剧浪费在转场和打光上。”现在的情景喜剧为了省租棚的钱,演员实行上班制,每天下午一点进棚,六点拍完回家,拍摄前只是对一遍台词,宁财神认为上班制严重影响了演员之间的沟通,把演戏变成一种任务。郝亚宁在平谷县买了两个山头,建了两个一千六百平方米的摄影棚,《武林外传》的演员在里面光是排练就花了七个月。演员吃住都在一起。郊区没有娱乐活动,演员除了磨戏没有任何消遣。宁财神庆幸,正是这种封闭式管理才使得大家把飙戏当娱乐。
  喜剧衰败的另一个原因是轻视观众的智商,观众其实很聪明,如果创作者做出俯视他们的姿态,他们可以看出来。宁财神回忆起他和几个编剧搞群体创作时,都觉得只要自己写得没有别人差就足矣,现在是一个人担了所有的赞誉和骂名,不得不和自己较劲。
  尚敬把文革后的喜剧创作高峰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佩斯的小品和电影,第二阶段是《编辑部的故事》,初现室内剧雏形;第三阶段是《我爱我家》;然后是赵本山;他把自己的《炊事班的故事》和《武林外传》划为第四阶段。他分析说:“这些年的喜剧手段是多了一些,但搞笑标准是一样的。今后的电视剧生产是在走向批量化、室内化。”有些经过检验的手段一直保留了下来,比如《我爱我家》里的主要人物不超过六个,直到现在还延用。宁财神至今写剧本时,每集中出现的人物四至八个,他说,少了冷清,多了会把观众晃晕,分不清谁是谁。
  还有方言的使用,宁财神坚定地认为:普通话只是工具,它不具人文色彩。“你不觉得暴力型的普通话没有韵味吗?”他反问。正因如此,北方方言在喜剧中一统天下,尤其是东北话。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北方方言过不了长江,而在广州红得一塌糊涂的《外来媳妇本地郎》根本跨不过珠江。“像上海人喜欢严顺开、老娘舅,地方方言剧永远是当地收视最高。”宁财神用陕西话写的《西安虎家》在陕西收视极高,其他省份的人却没听说过这部剧。在《武林外传》里,大多数演员用自己的“母语”,老板娘佟湘玉一口陕西话,白展堂是东北腔,方言难懂的演员如郭芙蓉(她是福建人),就说闽南普通话。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在美国室内喜剧中,方言是较少使用的工具,除非是少数民族,如墨西哥、意大利或是比较土的阿拉巴马口音,才会被作为笑点。
  尚敬把自己的作品归为大众通俗喜剧,他并不认同喜剧要深刻、幽默、有哲理,能把观众逗笑就是他的目的,“笑过之后神清气爽,忘记烦恼那就更好了。”




《武林外传》的包装术(1)



  李胜利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潘娜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八十集章回体古装喜剧《武林外传》在央视八套低调登场,但却出人意料地掀起了一阵收视热潮。这样一个低成本运作、没有华丽明星阵容,也未经过多少宣传炒作的电视剧,何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收视成绩呢?
  窃以为,瞄准年轻观众,摸准社会脉搏,新瓶装上旧酒,增加审美反差,应是《武林外传》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所在。
  所谓“新瓶”,是指《武林外传》披上了新包装。从表面上看,诸如“武侠剧”、“情景喜剧”、“先锋性”或“后现代主义”这些包装都是“旧瓶”性质的,但就其实质而言,这些包装并不尽完全适用于《武林外传》这部作品。
  《武林外传》的第一个包装名称是“武侠剧”,但是仅从剧名中“外传”两个字我们就能理解到“武侠剧”这个旧瓶名称不尽适合。事实上,与其说《武林外传》是重构武侠,不如说是解构武侠。《武林外传》的导演也坦承《武林外传》是“笑看武侠”,其中没有武功盖世的英雄侠客,只有几个做着大侠梦的普通人。剧集伊始,郭芙蓉“替天行道”的英雄行为不仅给别人惹了一堆麻烦,自己也因此沦落为同福客栈的小杂役。“武侠剧”的包装对《武林外传》而言,徒具其形而并无其实,不过是作品借武侠片较好的市场名声以吸引观众并增强反作用力的一个策略而已。这是一种在旧瓶基础上开发出的新瓶。
  《武林外传》的第二个包装是“情景喜剧”。事实上,这个名称对《武林外传》而言,同样是不尽适宜:最明显的表现是剧中没有罐装笑声,而罐装笑声是情景喜剧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情景喜剧作为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电视剧类型业已发展了几十年后,想把没有罐装笑声的喜剧也称为情景喜剧,虽然未尝不可,但多少有点矫情。事实上,就如“武侠片”的幌子一样,“情景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