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求医不如求己 >

第1章

求医不如求己-第1章

小说: 求医不如求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作品:求医不如求己 作者:中里巴人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用手指和语言拯救了无数陷入苦海中人的书。
  这是一本被广大老百姓强烈建议加入国家中小学课本或中老年保健操大纲的书。
  对待自己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疾病就是孩子的恶作剧,是孩子野性的一种宣泄,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完全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但我们总是敌视和恐惧这种能量,不惜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清除它。其实,一切治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患者的自愈潜能。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就百药齐全,都在经络穴位中翘首待选,只看医者和本人会不会用它了。
  作者简介:
  中里巴人,真名郑幅中,家学渊源甚深,其父是八卦掌第四代传人。自幼,中里巴人即师承父亲的道家导引养生之功,更从祖父的亲书秘笈中汲取中医之精髓,尽得医道同源之意趣。新世纪来临之际,中里巴人蒙87岁的太极名家李宝良先生厚爱,被收为关门弟子,老师将其终身所悟大法倾囊相授。
  中里巴人是《人体使用手册》作者吴清忠先生的中医启蒙老师,两人相聚之时常常共诵心经,品茗论赋,其超然物外之闲逸,堪效古人。

  正文

  代 序: 我与《人体使用手册》作者吴清忠先生的不解之缘

  曾昭逸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初,下医治病重”,这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医者三境界。类似的话还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不过此为另一范畴,姑且不论。在此之外,从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医者的新三重境界。

  “上医治未病”,作为最高境界,作者自是认同的,并提出“养生胜于治病”。作者说,许多人关注疾病,而不关注健康,于芸芸众生着忙于名利之今时,也是振聋发聩,发前人所未发。书中许多实用招数,比如“金鸡独立”、“推腹法”等即为日常养生之道,防病于未发之时,让人受益匪浅。

  “求医不如求己”,此为第二重境界,本书名即明示了这一点。医者自古有限,且多为病后急就章,费时费力,成本高昂,且很多时候还很难以治愈。因此,作者主张将身体和疾病的管理权交给常人自己,并告诉他们如何去管理,这对提升民众健康和福祉是颇有成效的。其理论前提正如作者所说“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就百药齐全”、“穴位就是你随身的药囊”。每个人只要改变原有的挂念,再懂些简易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轻装上阵,不再为身体烦忧。

  至于第三重境界就是以有效方式,广播福音,教导大众如何去做。自古“医不扣门,道不相传”,又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中里巴人将多年修为传播给大众,其勇气和胆识自是普通医者所不如的。但是,光有这种济世之心肠还很不够,关键还要懂得如何去有效传达给大众,也就是说,还要有科普大师的功力。专家话常人不易懂,大众话又有失科学严谨且多是一知半解,这几乎是所有行业的通病。在医学和养生普及方面,早的有洪昭光的《健康快车》,近者有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二者皆以深入浅出、切实可行之道而畅行天下。而身为中医世家且深得中医之精髓的中里巴人,正是吴清忠钦佩的“第一医家”,通过此书和和讯网人气十足的“中里巴人的博客”,同样做到了将繁复、不易说清的中医养生之道以切实、简易可行的方式告诉给大众,这是功德无量的。

  此外,作者还极力反对一度盛行的“取消中医”,认为中西医可以结合,标本兼治,根本用不着互斥排外。以其医学功底和诸多成功医例,作者是有足够发言权的,倒是那些不识国粹、一味强调所谓的“科学至上”者让人可悲可叹。

  此书和《人体使用手册》同出一源,追溯到头都是中里巴人对中医的理解和实践,因此两书可配合阅读。《手册》侧重理念和医道,而本书则具备更多简便易学、不费成本的实用技巧,尽管两者的书名互换一下可能更为贴切。

  台湾吴清忠所著《人体使用手册》以其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和雅俗共赏的写作手法在华人读者中享有盛誉,40万册的发行量创造了大众健康类图书的发行记录。在人们开始广泛关注中国传统医学的时候,吴清忠的中医启蒙老师中里巴人也推出了自己的养生疗疾宝典《求医不如求己》,出版社表示,此书堪称“改变中国人健康生态的第一方案”。

  中里巴人本名郑幅中,父亲是八卦掌第四代传人。中里巴人自幼师承父亲的道家导引养生之功,还从祖父的亲书秘笈中汲取中医精髓,悟得医道同源的意趣。吴清忠和中里巴人交往十余年,他说:“在中国,中里巴人是我最钦佩的第一医家,是我的中医启蒙老师。”中里巴人则谦称:“老吴在年龄上比我大将近20岁。其实老吴就是这样的人,老顽童,就像金庸笔下的周伯通,从来没有名份尊卑的概念。”

  中里巴人和吴忠清在上海相识,常常在一起品茶闻香、谈医论道,甚至一起打坐诵经,十分投缘。谈到吴忠清,中里巴人评价说:“老吴极为聪明,有过目不忘之能。记得我曾与他谈论中医的五运六气之法,结果,不到一个时辰他已熟记于心了。老吴当时就已对中医养生有着很独特的见解,并由此涉猎了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许多领域。”

  和吴清忠一样,中里巴人最初也是在网上通过博客阐述自己的中医养生理念、解答网友关于疾病治疗的问题。正如他的书名所说,他主张“求医不如求己”,他认为:“对待自己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疾病就是孩子的恶作剧,是孩子野性的一种宣泄,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完全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但我们总是敌视和恐惧这种能量,不惜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清除它。其实,一切治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患者的自愈潜能。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就百药齐全,都在经络穴位中翘首待选,只看医者和本人会不会用它了。”

  《求医不如求己》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国医健康绝学”系列图书中的第一部,该书策划人马松说:“中医作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国人了解甚少,这非常遗憾。出版这一系列图书是为了让人们对中医这个宝藏多一些了解,并且把这些简易实用的养生疗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中医打造健康。”

  本报记者 陈团结 摄 本报讯(记者 狄蕊红)昨日下午,来自我省各地的1200余位读者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上了一节特殊的健康养生课,《求医不如求己》的作者中里巴人先生现场演示“金鸡独立”、“推腹法”、“关节写字法”等常用中医养生功法,将本报“连载精选健康月专家讲堂”活动推向高潮。

  会前半小时 图书抢购一空

  本报3月7日开始连载中里巴人先生的著作《求医不如求己》后,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每天都有近百位读者致电本报,希望作者中里巴人能面授中医养生功法,本报多方联系后,中里巴人先生答应在西安举行图书出版后的全国首场报告会。

  据中里巴人先生介绍,自己并未从医,只是对中医的养生法有些研究,因为周围经常有朋友找他用中医养生法解除一些症状的困扰,久而久之自己就总结了一套养生功法,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小方法写在以“中里巴人”为网名的博客上后,也得到无数网友的支持,网上的“粉丝”中,就有该书出版社的编辑,建议将它们集结成册,传递给更多的人。

  因为书中介绍的中医养生功法简单易行且功效显著、立竿见影,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近日紧急到货后,黄马夹96128配送热线一天就配送《求医不如求己》近800本。就在昨日的健康报告会前半小时,读者一进会场便直奔“华商书迷俱乐部”,500本健康养生图书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年轻人也有养生烦恼

  “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冲浪运动员,手里揣着一根绳子,有意将身体倾斜,闭上眼,想象自己在惊涛骇浪中起伏跌宕的感觉。”在健康报告会中,中里巴人先生在讲台上亲身示范中医养生功法中的“金鸡独立法”,让很多从字面无法理解该功法要领的读者亲眼看到“金鸡独立法”的妙趣横生。

  到场听报告会的读者,不光有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还有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记者了解到,年轻人的养生烦恼多是失眠、多梦等症,“推腹法”是中里巴人重点推荐的又一养生功法,“胃不和则寝不安”,但很多人推腹时不得要领,手法不正确,中里巴人让现场的千余读者抬起手放在腹前,从剑凸下到肚脐上,从中央到两旁,将推腹法仔细地练习了一遍。

  手持经络图 边听边实践

  很多读者都是带着笔、纸、录音笔来听报告会的,将中里巴人讲的内容记录下来,还有一些读者称要将笔记带给亲友分享。

  有两位结伴而来的读者特地买了一张人体经络图带到会场,虽然灯光并不明亮,但他们仍不时翻看,只要中里巴人提到的经络和穴位,他们都仔细标记好。在每讲到一处重点穴位的作用和按摩手法时,一些听众就先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这些穴位,并按照中里巴人所言的手法按摩。

  因为读者不断递上纸条请中里巴人先生解答疑难,原本在下午5:00结束的报告会不得不延长了40分钟,但是很多读者还意犹未尽,建议中里巴人再做一场健康报告会,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将中医养生的博大精深传播给大家。(华商报)

  第一章   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疾病的发生就好像被人触动了某个开关,运行了某段程序;而疾病的愈合好转则像身体内运行的另一套自救的程序。疾病的发生与痊愈,就在于这个程序能否正常启动,像电源开关一样简单,因此古人形象地称之为“病机”。

  1。   如果疾病是鱼,那么身体应该如何养它。

  2。  千万别让亚健康得逞

  3。 人体有不可思议的自愈能力

  4。  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5。  任何医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患者天然的自愈潜能。

  6。  要相信医生,更要相信自己

  7。  疾病是我们一生中必须要过的桥

  8。  中医西医应该是战友,而不是夫妻

  9。  要学会理解自己身体的不适

  10。 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保证

  一种疾病对应着一种思想,如果说一种水可以养一种鱼,那么思想就是水,而那疾病就是鱼。如果鱼死了,通常是水的问题,证明这种鱼不适合在这种水里生长。也就是说这种环境不适合这种疾病的生存。所以改变环境就等于消除了疾病,而且是从根本上消灭了疾病。

  所干的事和心中所想应该是相一致的,这样心力协调,才能得心应手。如果心中是要隐藏的而行动是要彰显的,心中是要抒发的而行动是要压抑的,这样力量还没作用在外面,里面已经内耗掉一大半了,是绝对不会有好的结果的。所以身心的协调才是治病之本。

  一种疾病就是一种思想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