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9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约在1790年前后,美国从非洲输入黑人充当奴隶。不少农场主为了能得到更好的劳动力,从奴隶中选择了一些身体强壮的黑人男女结为夫妻,生出健壮的下一代,为其效劳。这是今天美国黑人体力充沛和在体育上颇有成就的一大因素。
2。广大黑人生活贫困,故黑人小孩从小只能做一些蹦蹦跳跳,如在篮球场上玩玩篮球,用木棒打打棒球等花钱很少的活动,这是黑人在田径、篮球上表现突出的一个原因。
3。从生理上看,黑人能耐高温,肌体易于接受紫外线,心脏和血管功能高于其他人种。他们心肺工作量大,呼吸快,有助于体能发挥。
4。黑人全身关节松弛,在做激烈运动时,作用于同一关节的两种机能相反的肌肉协同肌和对抗肌的协同性能较好,可充分发挥出体能潜力。
5。黑人二脚趾最长,跟骨亦略长于其他人种,脚底厚实多肉,落地时,可使震荡减至最小程度,易于发挥最大的爆发力。另外,美国黑人因生活贫困较能吃苦,也是他们在体育上能取得成绩的原因。
Number:3355
Title:男性的内心世界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3期
Provenance:黄金时代
Date:1984。10
Nation:
Translator:金帆
男性怎样看待自己
以自己能作为男性生于这个世界而感到自豪,但同时又感到负有一种责任感。他们认为一个男性必须是强有力、自信、独立的,感情上要能自我控制,当受到伤害或感到痛苦时要能够自持,甚至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因为正是男性的这些特点而加强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他们珍视这种地位。但不少人同时又觉得要做到强有力、自信和富于进取是一种负担,感到作为一个进取者并不容易。正因如此,他们的内心常常处于一种既想有所作为,又担心能力不足的矛盾压抑之中。
男性怎样看待女性
一些正处于爱情阶段的被调查者写道:“我既恨她,又爱她。”他们对女方虽然是常常“深感失望、沮丧,甚至愤怒”,但同时珍惜这一关系,认为这种亲密的关系远远胜过一切友谊。总的来说,他们喜欢女人具有这样的品性:有传统的思想,如女人特有的热情、善良、和蔼、文雅、温柔,尤其是能体贴别人的性格。男性对女性抱怨最多的是:无条理,感情用事,卖弄风情,公主般高傲,歇斯底里,恶毒。一些人则是厌恶那些泼竦的男人婆和那些好斗、举止招摇的女人。大多数的男性抱怨妇女过于依赖,希望她们能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
男性怎样看待爱情和婚姻
大多数人认为爱与被爱是极为重要的,因而反对不严肃的性关系。也有的人认为爱情是一条锁链,它束缚了自己,常使自己感情脆弱,失去理智和力量。在对待婚姻问题上,无论男女老少或贫富,都一致认为这是人生的一条必由之路。他们都希望能结婚或保持他们的婚姻,甚至大多数离了婚的都希望能再结婚。大多数结了婚的男性都满意自己的夫妻生活,他们热爱的是婚姻给他们带来的那种家庭的温暖、安全、稳定和同舟共济的生活。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高于性关系,爱情包含着生活的更多方面,随着共同生活的趣味不断增长。
Number:3356
Title:难忘的两件事
作者:Ъ·П·契尔柯夫
出处《读者》:总第4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苏联
Translator:燕颖
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优点,才能成为我们所尊重的楷模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个人应主持正义、诚实、心地善良、勇敢、意志坚强,当然还应该谦虚。
谁也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吹牛家,也没有人愿意作一个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人。但是,夸夸其谈和骄傲自大的思想却在我们中间许多人身上潜藏着,而且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一下子流露出来。
我手头保存着几张照片。照片上,我的头发全无,是个秃子。每当我看到它们,心里总是涌腾起一股深深的惭愧之感。
事情是这样的:大约在卫国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描写俄国著名元帅苏沃洛夫的影片。苏沃洛夫性格急躁,极为好动。导演组全力以赴挑选具有类似性格特点的演员担任主角,仍是一筹莫展。
就在这时,一位熟人偶然同我谈道:“难道我国电影界中真的没有一位能演苏沃洛夫的演员吗?”我的脑子里豁然一亮:“为什么我不来演这一角色呢?眼下我没有拍摄任务……对,就这么办!我来演苏沃洛夫!”
在年龄方面,我不大适合演这个角色。不过可以经过化妆来弥补差距。而最主要的,是我的体态和长相与这位俄国元帅相去甚远:苏沃洛夫身体瘦小,面庞瘦削,脸部线条分明。可我正相反,体格粗壮,是个圆脸膛……然而话又说回来了,我是演员呐!斟酌再三,最后一鼓劲我向摄制组提出,由我来演苏沃洛夫吧。摄制组回答说,他们已找到合适的人选了,不过如果我执意要演的话,可以为我进行一次彩排。
我深信,这个角色一定将会由我来演。因为当时我在电影界中已算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演员了,而我的竞争对手呢,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再说,我的愿望,导演和制片人也都一定会尽量给予照顾的!
我到理发店剃光了头发。秃头更适宜粘假发化妆。
然而,苏沃洛夫我没有演成。另一位同志比我更合适:他的外形酷似角色,表演也比我强……
我痛责自己过分自信,骄傲自大。我懊悔自己不够谦虚。我对自己发誓:今后任何时候再也不作说大话、过分自信的人了。可是,剃光的头顶再长出头发来,那得需要好长一段时间呐!
我一直忘不了这次不光彩的失败。在以后几年时间里,它使我比以前虚心谨慎了些。但十分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次教训所带来的痛苦渐渐被我谈忘了。骄傲自负这个魔鬼又重新占据了我的头脑。于是又发生了一件事。那是在国外,在巴黎。
苏联之友协会为欢迎来法国的苏联电影界人士举办了一次晚会。会上为巴黎市民放映了苏联著名影片《宝石花》。大厅内座无虚席,观众反映热烈,不断鼓掌向我们这些出席晚会的苏联电影工作者致意。放映结束,人们纷纷涌到我们面前,将我们团团围住。巴黎市民很熟悉我国的电影,认得许多影片的主人公。他们也还认出,马克辛一位年轻的彼得堡布尔什维克,就是由我扮演的。
热烈的握手,友好的拍肩致意,然而这不过只是个序幕。接着便是请我们签名题字。当时,我随身连一张照片或名片也都没有了,只好把名签到随便到手的东西上,有节目单、入场券,还有记事本等等。手中的钢笔用完了墨水,立刻有人递过来铅笔。我不断地签名,手发酸了,麻木了,铅笔折断了好几次,但周围仍是一批又一批请求签名的人。他们喊着说着:“马克辛,马克辛,请给签个名!……”
第二天一觉醒来,我心里仍荡漾着幸福快慰之感。早晨,我和一位同事出去散步。我们沿着巴黎街道走着,我还完全沉浸在对昨天晚会的美好回忆里。正在这时,突然听到有人清晰响亮地喊了一声:“马克辛!”
怎么回事?是谁在喊我?大概,是我自己的错觉吧。不,不是错觉。有人又一次拉长声音喊道:“马克辛!”
刹时,我觉得全身一热,心里涌起一阵飘飘然的感觉。是啊,这是荣誉呵!在远离祖国的异地,在巴黎,竟有人在大街上认出了我,对我表示欢迎……。我偷眼瞅了一下我的同事:他照旧走着,一副漠然平淡的样子,仿佛根本没有听到什么。“瞧!就连这样一位挺不错的人,有时也会产生妒忌心!”我想。但我并不责怪他,有什么办法呢?
那位站在街对面的法国人,还在冲我这儿挥动帽子喊着:“马克辛!马克辛!”
于是我微笑着,亲切地点了下头,抬腿穿越街道向那位巴黎人走了过去。我的那位同事被冷在原地,惶惑不知所以然。我边走边摘下手套。准备与这位新相识的崇拜者握手。我离他只有五、六米远的距离了,突然,一辆小汽车从后面悄声地开了过来,把我和那位法国人隔开。车门打开,那位法国人戴好帽子,一头钻进了汽车。
我望着远去的小汽车,茫然地站在原地,嘴里机械地念着写在车后部的几个字:Taxi(出租汽车)……
“Taxi,塔克辛,出租汽车……”我重复着这几个字,恍然大悟:那位法国人一直在招呼出租汽车,可我自负而又可笑地以为,从昨天的晚会起,全巴黎想着的没有别的,而只有我一个人……出租汽车,嗨!我感到羞臊难当。
这一令我倍感羞辱的镜头只有两个目击者:我的那位装做什么也没看到的同事,和我自己。想到此,热血便阵阵涌上我的脸颊……
Number:3357
Title:谁人决定生死
作者:周时
出处《读者》:总第4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台湾一位因为车祸受伤而变成“植物人”的王晓民,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之下,熬过了十九个年头。在这十九年中,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堆积而成的是更深的绝望,原本小康的王家,更因此濒于经济危机,王晓民的父母不眠不休地照顾爱女,长久下来,两个人的身子都被拖垮了。王母眼看自己快要支持不住,终于提出让王晓民“安乐死”的要求。
台湾的法律界、医学界均不赞成“安乐死”。美国法律也视“安乐死”为谋杀。不过在另一些国家,如瑞士、联邦德国,并不将“安乐死”视为谋杀罪,刑罚也较轻。1902年,挪威制定了一条法律,规定“安乐死”属于特别犯罪,罚与不罚任由法官裁断。南美洲的乌拉圭,对“安乐死”的看法则是全世界最开通的,1933年,该国修订的刑法中,特别减免“安乐死”的刑责,成为世界上唯一赞成“安乐死”的国家。
死亡的定义
由于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何时才算真正死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死亡”在今日已不能仅以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论定,因为心、肺的运动完全能依赖机器而维持下去。美国律师公会有鉴于此,特别为死亡下了一个新的法律定义,声明“在法律的观点上,凡是人体经过了医学上通常而例行的治疗,而仍无法改变脑部功能完全中止的情况,即可视为死亡。”
据美国1975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有41%的美国公民认为:“一个人有权利结束他人的生命,如果对方是处于无望改善极大痛楚之中。”有51%表示反对,另有8%不发表意见。
这项民意调查乃是基于少女卡莲昆兰事件所引发的。昆兰在1975年4月14日,服下大量针静剂和酒的混合液之后,被化学作用损伤了脑部,一直昏迷不醒,医生叛定她毫无复原的希望,仅能借助于机器,勉强维持生命。她的养父母不忍见她如此痛苦的活着,要求让她平静而安详的死去,孰料却遭到主治医生的强烈反对,昆兰的父母于是上诉新泽西州法院,请法院代为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