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929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929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断,但是不能顽固不化。”

Number:3263

Title:治学三类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把治学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蚂蚁式的,专靠搜集别人成品,仅做一般搬运与储存,堆砌别人的心血,缺乏自己的主见;至于东拼西凑,草草成篇,署上自己大名,那更是卑劣之笔。第二类是蜘蛛式的,只讲求内在的独立思考,凭自己腹内有限之物而吐露,终有枯竭之日。第三类是蜜蜂式的,外求与思考相结合。它不断吸取群芳的精华,再经过辛勤的酿造而成,这是合理的治学方法。

Number:3264

Title:日本的鼓气学校

作者:戴汉武

出处《读者》:总第41期

Provenance:科学与人

Date:1984。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富士山下,有一所举世无双的学校,日本有人称它为“地狱”,也有人称之为“鼓气学校”、“干训班”或“经济斗士训练所”。学校的宗旨:把日本的企业领导者铸造成为最强大、最优秀的人材;校旗,一只象征力量的黑鹰;座右铭,一百升汗水与眼泪;学期,十三天;学费:二十万零四千日元(合人民币近二千元)。学生都是成年干部,他们自愿从公司或企业来,寻找办厂治业之道。

  学校的课程极为特别,学生每日数次走上大街高呼:“我是最优秀分子,我能胜!我能胜!我能胜!”

  到校之日,教练即大声宣布:“你们到这里来是为了今后的工作,你们需要用勤奋、汗水和眼泪来完成科目。你们的解决办法只有一条:合作,让地狱变成天堂!”

  教练一讲完,每个学生必须三言两语地在组内(每组十三人)自我介绍,实际也就是训练开始。

  “大声讲!快点讲!再大些!再快点!……”

  “迅速到院子里集合!”只听见一阵脚步声,拥挤声,诅咒声……

  “一、二、三、四、五、六,六秒,时间太长,重来!”

  练到第十五次,只要三秒了。

  “现在到训练厅去,四十秒钟时间!”

  “用电话报告,讲话时间两分钟,谈谈你刚才的经历。大声讲,与众不同地表达。记住,构思要巧妙,表达要清楚。”

  上课时,老师领读,学生高声重复:

  “我能干,我力大,我年轻。我能胜!我能胜!我能胜!……”

  学生们必须在两分钟内看完一篇六百字的文章,然后准确无误地复述。

  晚饭后,必须静坐二十分钟,紧接着四十分钟自由讨论。晚上,自我启迪。

  第四天是地狱日。

  同每天一样,早晨四点起床,五点到七点体育锻炼。随后早餐,洗漱,大扫除。十点测试《基本动作十律》,前三条戒律是:

  一、不拖拉,遵守上班时间,上班前五分钟就作好开始工作的准备。

  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竞技状态,不达到这种状态前,什么也别干。

  三、当你接到指令时,清楚地回答“是”,并立即着手准备任务。忠如猎犬,灵如狡狐,勇如猛狮。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学生能够通过每一条戒律。要想获得一张写有“好干部”这一评语的毕业证书比登蜀道还难。

  午餐后,分小组分散行军,四十公里路程,每个人肩上背着背包、美国军用水壶、手电筒和三个饭团。一点半钟集合,出发前每组发一张乱涂乱抹的孩子画式的线路图,每个学生领取三十日元(合人民币不足三角),以便紧急情况下打电话求援。教练大声吼道:

  “每个人都要回来,记住,如果哪一组有一个人在行军中丢了,全组测验不及格。团结是首要的,勇敢些!”

  无论白天黑夜,组内学生不许分离,必须忍耐、有雅量。最好的情况下,一般都能在第二天早上日出时归来。一位学生承认:

  “确实艰苦,但是同平日的工作比起来,还不能说是受难。”

  有一位学生是刚刚破产的企业老板,他曾有六十名工人,来这里的目的是寻求必要的毅力,锻炼新的勇气,以便东山再起。

  学校拒绝向学生们传授生意经或管理法,它的办校方针是让那些不想破产的企业领导重整雄风。但实际上,这所学校使用的方法是同日本的教育制度背道而驰的。在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们受到的教育是专心,不让自己的感情外露;而这里,一开始就强迫学生大声讲话,大声表达感情。此外,学生们还要接受紧张的体格训练,夏天让烈焰般的太阳暴烤,冬天则领受刺骨寒风的冷冻。但是,全体学生都一致表示:“我们从未象这样感到耳目一新。”

  当然,不少人也指责学校的训练方法摧残企业干部的神经。对此,学校创始人兼校长本桥年代先生反击道:“今天,对学生们来说,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别的东西,对那些行将破产的人来说,他们对各种情况了如指掌,但在生活中却缺乏足够的抵抗力和自信力。我们唯一想教会学生的是,让他们如何摆脱困境,把每个学生推到极限,然后战胜极限。虽然学校教给他们的东西很简单,然而,每个人都说他获得了内在力,因为他们进行了与众不同的刻苦训练。”

  当教师宣布学生成功地通过测验时,只见他们热泪纵横;当他们领取毕业证书时,则狂呼乱叫,其场景之惊人,世间少有。毕业后,每个人都必须到附近的富士宫市去,在大街上高呼:“我最强壮!最年轻!最优秀!”

  一位学生说:“我们受到了另外一种性格的锻炼:在工人们面前,我再也不会感到恐惧,在上级面前,再也不会感到胆怯。”

  其实,这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校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的产物,无非是对破产前后的企业领导加强心理训练,让他们经过十三天地狱般的生活,重新朝气勃勃,从自身寻找强大的动力,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求一条生存之路。

  现在,已有不少外国人来此受训或对此表示极大的兴趣。

Number:3265

Title:美国的泄气中心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1期

Provenance:羊城晚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近几年,美国出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行业“泄气中心”。它是专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各种难以忍受的压力,想发泄而又不能直截了当地发泄的人设立的。

  到泄气中心来的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临时来客,只要“泄气室”有空闲,就可以立刻受到接待。这类来客,多半是受了老板、妻子和情人或是顾客的气,当时只能忍气吞声,而事后又按捺不住,一想起来就要发作的人。泄气中心的职员就把他们带进一间适当的房间,关上门任其发泄。他们往往暴跳如雷,把室内的摆设打得稀烂,直至感到闷气泄尽,得到满足为止。

  另一种是预约的来客,往往要求泄气中心为他们事先准备好特定的“敌人”模型。他们同“敌人”狭路相逢后,可以破口大骂,尽情侮辱,甚至可“打”、可“杀”。达到目的后即可离去。

  在来客中还有一种既不想打人、骂人,也不想毁坏东西的人。他们只想在一个安静的场所,找一个能耐心地听他们诉说怨气的人。这时,泄气中心的职员即扮演这样的角色。他们往往对来客所倾诉的问题“深感兴趣”,或是“深表同情”,让来客“畅所欲言”,怨气全消为止。

  泄气中心的收费颇高,但许多来客毫不在乎。因为,如不这样,他们有可能会因忍耐不住而付出更高的代价,如失掉原来的职业,家庭破裂,朋友绝交,吃官司,甚至自杀。

Number:3266

Title:大仲马和小仲马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泉鹿

  一

  小仲马讲,有一天(这是在1860年)他去父亲那里,父亲正在写作。

  “近况如何?”

  “累得要命。”

  “那就休息一下好了。”

  “不行。”

  “为什么?”

  大仲马拉开桌子的抽屉,指着两个路易对儿子说:

  “我来巴黎时身边有五十三个法朗,现在手头却只剩下四十个法朗了。在我没有挣回那十三个法朗之前,我必须写作!”

  二

  有一次,在部长的招待会上,人们请大仲马朗读他写的一个剧本。仲马断然拒绝,但人们非要他朗读不可,于是仲马回答说:

  “好吧!剧本我可以读,但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这个剧本不能是我写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剧本受到欢迎,那我将作为一个朗读者而感到满意,而如果它不受人欢迎,那我将作为一个作家而心满意足!”

  三

  有位爱缠人的家伙想知道小仲马最近在做什么。

  小仲马答道:“难道你没有看见?我在蓄络腮胡子!”

  四

  有一道貌岸然的妇女对小仲马说:

  “我想,您一定为有这么一个放荡不羁的父亲而痛苦不堪!”

  “不,公爵夫人,”小仲马答道。“假如这不能成为我的榜样,那哪怕是成为原谅我的理由也好!”

  五

  大仲马最厌恶吝啬。他本人慷慨无比。有一天,从旅馆出来,大仲马看见一个百万富翁正给存衣处的管衣人一个50生丁的硬币。作家涨红了脸,递给管衣人一张一百法郎的纸钞。

  “对不起,先生,我想您弄错了!”仆人将钱又递了回来。

  “不,我的朋友,不,”大仲马说道,“是这位先生弄错了。”

  他指了指那个百万富翁。

  六

  小仲马对友人们说:

  “激励我们去干一番伟大事业的女人,又是多么经常地来妨碍我们去完成它们啊!”

  七

  有一天,大仲马遇见维克多·雨果。雨果当时怒气冲天,将手中的杂志揉成一团。

  “您相信吗,我的朋友,这个撰稿人,这个下流坯子,这个耍笔杆的家伙居然说历史剧是维尼发明的!”

  “白痴!”大仲马同意雨果的话。“要知道,全世界都知道,这是我发明的!”

  八

  一个艺术家为一位漂亮异常、但却十分消瘦的妇人画了一张肖像画。妇人脚下躺着一条狗。

  “您知道这是谁吗?”一个与仲马相识的妇女问他。

  “这个?!”仲马反问道。“这是一条守着一堆骨头的狗。”

Number:3267

Title:向自己挑战的人

作者:弗吉尼亚·莫尔

出处《读者》:总第41期

Provenance:南风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周健

  值得记住的是这位探险家的名言:“凡是我能够做的,我都想尝试。”

  远在44年之前,约翰·戈达德就把他这一辈子想干的大事列了一个表。那时他15岁,是洛杉矶郊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把那张表题名为《一生的志愿》。

  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埃佛勒斯峰(即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驼鸟和野马;探访马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