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738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738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察悟:读书须有选择,而且安能一口气读尽天下书!固然,此种读法不足为效,然而试问各位,你读过几公尺的书?有无此种鸿鹄之志?

4做个兴致勃勃的读书人。无有“读兴”,难以成读;漫不经心地浏览,兴趣索然地翻阅,都不算读书。这样的读者也不成其为读书人。兴致盎然地欣赏作家高超的技艺,品味作品优美的字句章法;因生花妙笔而喝采,因刻划的功力而感叹,因睿慧的思想而激奋这才叫读书!

没有这种“读兴”,要培养;有了这种“读兴”,要保持。歌德在自己的晚年,每年春天都把莫里哀的作品从头至尾诵读一遍,用以保持自己的“读兴”。

5应重读文学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华章,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赤金。它们的价值是世所公认的,是历代不贬的。其中绝妙之处难与君说,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靠读者诸位细细品来。一个人一生中要读二,三百本名著,才称其为“读书人”。至于有些书,可谓之“闲书”,茶余饭后找来一读,用以消遣解闷,亦无不可,然而读之不必用心。

6要精读,慢读。马马虎虎的快读并不难,细心地研读却不易。要养成精读、慢读的好习惯。文学作品与科学论著不同。科学家是用确切的概念明白地表述自己清晰的思想的;而文学家的写作,乃是赋予取自纷杂生活的并不定型的形象以某种固定性和准确性这样做他们才能用一定的语言塑造出它们来。这便是文学家苦苦求索和难言的苦衷之苦处所在。由此造成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多种扑朔迷离的变义和文学史上多桩难以了结的公案。如:几百年来文艺批评家、心理学家、导演和演员们对哈姆雷特这个典型形象评论纷纭,莫衷一是。对这些作家的这类作品不细细研读揣摩是断然没有发言权的。

固然,某些伟大人物读书的速度是很快的。这是因为:一,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才能;二,这是由于他们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便具备了快读的本领。如前面提到的歌德读莫里哀的作品,其读速每分钟达两千单词。但名人名家中慢读者也不乏其例,更有甚者,他们有时为了体会精品之精义,甚至逐字逐句地工笔“抄读”。

读书人,不要怕别人嘲笑你读得太慢吧。其实读书人读书向来是慢的:年幼者因缺乏经验读不快;年长者因反应迟钝读不快;年富力强者因研究的需要也读不快。读得精些,读得慢些,有的时候要停下来思考,有的地方要反复重读,这才是好的读书习惯。

7要作读书笔记。笔记可记得随便些,凡是你认为该记的都可记下。或抄录原文,或做些批注,或写下自己的随感。读书笔记是为自己而写,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当你闲来无事的时候,翻翻自己的笔记,顺着它的脉络,回忆一下读过的书,重温一下读时的感受,实在是一大乐事。有几点建议:一是每本笔记前要留两张空页,留待记完一本后作笔记目录、索引之用;二是笔记中要记上所读书籍的书名、作者和出版时间、地点;三是抄录的原文要准确,并注明是引文(以免与自己写下的文字混淆),还要标上所在页码,这样便于日后引用或查对。

Number:2608

Title:对青年的热望

作者:宋振庭

出处《读者》:总第29期

Provenance:中国青年

Date:1983。10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当代青年的形象

青年,是整个社会议论的中心话题之一。在我国如此,全世界也如此;一辈人如此,几辈人在一起谈话也如此。青年问题在社会学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

二次世界大战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摧毁性打击,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及其给人类带来的万恶后果,被各国人民所憎恨;与此同时,世界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兴起了社会解放、民族解放、人民民主的新浪潮。到四十年代末,新中国成立,朝气蓬勃。五十年代的青年处在一心向往社会主义、社会解放的革命高潮之中。五十年代的青年是正统的、虔诚的社会主义者,或社会主义的拥护者。他们有理想、守纪律,听党的话,严于律己。

从五十年代末,特别是到了六七十年代,历史发生了奇异性的变化。苏联出了斯大林问题,赫鲁晓夫上台更增加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出现坎坷和挫折是不足为奇的,可是国际资本主义抓住这个时机向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尽其仇恨和辱骂、丑化、攻击之能事;与此同时,苏联领导集团的霸权主义行为,更为这种攻击帮了大忙,一下子把整个世界带入迷惘的境界。中国本来被世界人民看作是自己的希望和前途所在,不幸的是我们继1958年失误之后,又发生了十年内乱的大失误。此时,正赶上战后国际资本主义的一次大的技术革新,以电子计算机、现代自动传导信息控制及核子能为标志的新的经济起飞发生了。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新的繁荣,新的福利主义。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时代的镜子。事实上,中年人、老年人这些社会的当家人办了事,办得好或不好,社会走正了或走偏了轨道,青年人最敏感,总是他们最先以最明朗的方式反映出来。

从六十年代末到今天的当代青年,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重新思考、重新选择、重新评价社会问题及人生道路的。在这种思考、摸索中,一些青年也确实产生了虚无主义、看透一切、怀疑一切的现象;也有一些青年饥不择食,吞进一些劣等的、甚至有毒的精神食品。于是就发生了人们所说的当代青年问题。但是,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这一切青年自己能负主要责任吗?

依我看,当代青年有前几代青年比不上的许多特点。他们思想比较解放,框框少。他们渴于求知,渴于探索。当然这里边就有吃毒菌的危险,但是由于经过了自己头脑去选择和比较,走完思考的历程,不是坏事是好事。我们时代的思想家、探索家、革新家是会从他们中产生的。他们的技术装备、满足知识胃口的条件(包括引进而接触到的外国的好的东西)远比前几代人要好得多,因此成长快,成熟早,在这一点上也是一代胜过一代。

当然,当代青年也有其自身的缺点。他们缺乏政治和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有些青年人在思考、选择中,甚至和不必怀疑的真理去较量。比如,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他们也要怀疑一番。也有少数青年轻浮好动,随风飘荡,甚至不知落到什么污秽的港湾里去了。所以,对青年要很好地教育和引导。

对青年问题要正确对待

党和国家、老一辈的革命家对我国青年一直是寄予极大的厚望的。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今后几代青年是什么样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对当代青年的厚望,并不是一个纯理想和纯愿望的问题,而是一个从当代青年的现实出发,从中找出如何加以引导扶植的路子问题。事实上,象早一些的张志新、新近的张海迪,在这两人的身上,已经可以看出当代青年的整个队伍的身影。青年问题和其他问题不同的一点是青年的可塑性,教育者可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巨大的社会教育和实践,把青年培育成四化的栋梁之材。这里面重要的问题是看我们认识不认识、理解不理解当代青年,对他们的整个估量是不是正确。

应该承认,在青年问题上有两种偏颇现象,这应当引起人们、特别是领导和教育工作者注意。

一种偏颇是摇头、叹气,对青年持悲观看法。这些同志,这些青年的父兄师长,从十年动乱的消极后果出发,看到了青年中确实存在的消极现象和一些前所未见的新问题,应该说,他们并非无缘无故地着急和焦虑。但是,着急和焦虑并不一定要悲观。只要深入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第一,当代青年并非铁板一块、都是一个模子制成的,青年中间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是,先进和后进,英雄人物和犯罪分子都是同时并存的,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一个方面就断定其时代和队伍的全体。第二,五十年代的青年很好,这是事实,我们要发扬那个时代的好传统;但是,经历了十年动乱的青年即使有动乱留下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有失之东隅、得之桑榆的一些收获,虽然这些收获说来痛苦得很,花的代价太大,但毕竟是新收获。比如说张志新一类的青年是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物,我心悦诚服地承认,我是远不如这些青年的,在探索真理勇气上,我比这些青年差好多。再比如说有些青年,在别人武斗、打派仗时,埋头苦干一种事业,至今已成令人瞩目的人才。所以不能说现在青年“一切不如过去了”。过去有过去的好,今天有今天的好,明天还有明天的好。第三,一时之间的社会风气、社会思潮,自有产生它的社会根源、社会条件,比如实行经济上开放、搞活政策后,一些人失足落水、走向反面,或者本来就是反面的,这一回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不只是青年中有,壮年、老年中也有,党员干部中不也是有一些人很不象样子吗?所以发生一些问题,不能只是责怪“小青年”。持悲观情绪的同志的最大错处,就在于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朱伯儒、李燕杰同志就不悲观,他们深入到青年中扶正祛邪,乐观地工作,越做越有信心。

另一种偏颇是对青年问题的严重性估量不足,看得太简单,说严重些是掉以轻心,任其自流,不管不问,或者是不敢管,不敢问,怕麻烦,只是讨好他们,迎合他们,不认真地进行规劝和引导。

还有一些人利用青年轻信、好奇的心理,以售其奸,以有害的思潮影响青年,把“一切向钱看”“人格商品化”的腐朽东西兜售给青年,对这类二道贩子、奸商要警惕,要打击,当然这种人已不属于认识上的偏颇了。

我的交心话

人贵知己,知己必须交心。终日相聚,客客气气,但从不交心,并不算认识,更谈不上是知心朋友和同志。同志的“志”字底下有一个“心”字,人和人的距离是以心的距离来计算的。

我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单写一段交心的话,并没有什么私话,也没有什么秘诀;只是我已经六十多岁了,一生的痛苦、蹉跎太多,我总觉得形之于文,也说不尽我心中的衷曲。比如,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过许多亏,这些亏教训过我。老了的时候,如有可能,就告诉后来者,向他们说一句:“小心上当!”当然,这只是愚者千虑之一得。

为了把话说得简捷了当,我把这些交心的话用短语形式写一写,说得不谦虚一点,也算自我杜撰之格言吧:

一、自己看,自己想。书上的话,先生的话,要看、要听,但可悲的是自己无主见,不加分析判断,不管正确与否放开脑子叫人家来跑马。

二、敢爱敢憎,爱憎分明,愈分明愈好。不要做模棱两可的人,虽然这种人活着更保险一些,还可能飞黄腾达、万事亨通。但这是中了西方人的滑头哲学、实用主义和中国人中庸之道的毒。宁死不当这种人。这种人好象优点很多,可是只有一条缺点就够了这种人对社会没有好处。

三、兴趣要广,精力要专。对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应该有兴趣,有可能就学一点。学多少,算多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