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5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许多人来说,另外一些事情也意味着对分离感的克服。例如谈论私人生活,谈论自己的希望和焦虑,表现自己孩子气的性格侧面,培养共同兴趣等等,都被看作是分离的克服。甚至表现自己的愤怒,自己的厌恶,表现自己缺乏自制力,也被当作亲近的途径。这一点也许能解释夫妻之间常常是不正常的吸引力。往往只有在床第之间,或在双方的厌恶和怒气发泄之后,夫妻双方才会显得亲密。这一类亲近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减弱。结果,为了寻找爱情,新的一见钟情的人又一次进入自己的生活,又一次成为自己的“亲人”,堕入情网的经验又一次发生,而且又是那么令人振奋,那么热烈。然而,这热情又一次逐渐冷却,又一次消失在新的憧憬中,这是对新的征服、新的爱情的憧憬,幻想着新的爱情一定不同于以往。由于情欲的欺骗性特征,这些幻想表现出极大的诱惑力。
性欲渴望着融为一体,而且它不仅仅是生理的欲望,也是对于痛苦紧张的缓和。性欲可以被爱情所激发,然而也可以被孤独的焦虑、征服或屈从的愿望、虚荣心、伤害甚至破坏的欲望所激发。性欲中容易掺入各种强烈的感情,它容易受到这些感情的刺激。这些强烈感情之一就是爱情。由于性欲多半伴随着对爱情的憧憬,因此人们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当他们彼此有着生理上的欲望时,他们就在相爱。性欲可以由于爱情而激发,在这种情况下,肉体欲求不会变得贪得无厌,不会掺入征服或被征服的欲望,相反始终伴随着柔情。如果生理的欲望不是产生于爱情的刺激,如果性爱不同时也是兄弟之爱,那就只能得到放荡的、短暂的官能的融合,而绝不会更多。在这种短暂的时刻,性的魅力制造出融合的假象,然而这种没有爱情的“融合”,只能让素不相识的人分离如初有时让他们自惭形秽,甚至使他们彼此憎恨。因为一旦幻觉消失,他们的陌生感甚至更为强烈。
性爱具有一种兄弟之爱和母爱所没有的排他性。正是这一排他性引起了进一步的讨论。通常,性爱的这一排他性被错误地解释为对占有对象的依恋。我们常常看到,互相“爱着”的人,对其他人却无爱可言。实际上,他们的爱是一种“双人利己主义”;双方彼此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把单一的个体扩张为二,试图以此解决分离的难题。他们经验了对孤独的克服,但这只是在两者之间进行的;由于与其他人分离,他们仍然彼此分离,彼此孤独,而结合的经验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性爱是排他的,但它存在于对所有人类的爱之中,存在于对所有生者的爱之中。性爱是排他的,只是因为我只能同一个人达到最全面、最强烈的融合。只有就渴望熔为一体的情欲而言,就对生活中有关方面的承诺而言,性爱才排斥他人而性爱具有的兄弟之爱的方面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自爱与自私
爱因对象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类型,对这一点人们不会提出异议。然则不少人却执有如此一种信念:爱他人是美德,爱自己却是罪孽。据说,爱自身者不可能爱他人,自爱与自私无别。
在我们着手从心理方面探讨自私与自爱之前,首先有必要强调:那种申言爱他人与爱自己乃是相互排斥的观点在逻辑上是荒谬的。如果说,邻居是人,所以我爱他是道德的,那末我爱自己同样也是道德的,因为我也是人。没有任何关于人的概念把自我排斥在人之外。任何敢于采取这种做法的理论必然包含着自相矛盾。《圣经》的“爱邻若爱己”这句名言里已经蕴含了对个人自身的独特性、完整性的尊重。你决不能把尊重自己、理解自己与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分割开来。对自我的爱与对他人的爱不可分割地紧密相联。
如果自爱与爱他人原则上不可分割,那末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自私?自私公开排斥对他人之真诚的关切,自私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他替自我攫取一切,给予令他痛苦,而褫夺使他快乐。他对外在世界所持的唯一立场是:我能从中获取什么;他对他人的需要漠然置之,对他人的尊严、完善无所顾忌。他心目中仅有他自己。他评判每一个人和每一事物的唯一标准是看其是否于己有利,他根本无力于爱。难道这一切还不足以证明:我们必须在关切他人与关切自身之间作出抉择?倘若自私与自爱本是一回事,则答案只能如此。但这种假设本身就属于一种谬误,它招致了无数关于这个问题的错误结论。自私与自爱非为一体,它们处于根本的对立之中。自私者不是过分自爱,而是爱得太少;其实,他简直是痛恨自己。缺乏对自身的喜爱、关切,这不过是他的生产性匮乏的一种表现,他由此而沮丧不堪,堕入空虚茫然之中,痛苦不可避免地接踵而来。于是,他迫不及待地竭力从生活中攫取他自己已率先断送了的充实。表面上,他似乎在拼命替自己操劳,其实他只不过在徒劳无功地试图挽回在关切自我方面已铸成的败局。弗洛伊德认为,自私者自我依恋,他把给予他人的爱收了回来并将其全部倾注到自己的人格中。其实不然。自私者的确不能施爱他人,但他也无力于挚爱自身。
神经质的“无私”属于神经病变症状,与它有关的心理分析临床经验证明,上述关于自私的本质的理论确有根据。我们可在许多人身上观察到此种症状,但通常直接折磨病人的并非是它本身,而是与它相关的其他一些症状,如压抑、疲乏、工作无能,无力于与人建立友爱关系等等。所以,他们完全意识不到无私本是一种“病症”,反而经常将其视为弃恶从善的性格表征,并以它而自鸣得意。“无私”者为自己一无所求,“仅为他人而生”,他把自己贬低成草芥微末且为此自豪。但使他困惑不解的是,他之无私并不能给予他幸福,他与周围的人依然格格不入。经过分析可以看到,他的无私与其他病症毫无区别,且事实上往往是最致命的;他已被褫夺了爱的能力,或者说,已经丧失了享受任何欢乐的能力。对人生的仇恨,宰割了他的整个身心,隐匿在无私外表下的乃是一种微妙叵测但颇具统摄力的自我中心倾向。我们必须把这种无私也归结到他的众多病症之中,否则就无法矫正其病根生产性匮乏,正是它酿成了他的无私以及其他病状。仅在这以后,才谈得上如何治疗此类患者。
唯有埃卡哈特的下列一段话能最完美地总结上述关于自爱的思想:“自爱者爱人若爱己,假若对人的爱逊于对己的爱,则其自爱必属虚妄,若你之爱遍施予包括你自身在内的一切人,你必会把所有的人当作一个人来看,他就是上帝与人。故此,能自爱且施爱于每一人者方可谓人格伟大,德行昭彰”。
Number:1952
Title:鲁迅谈中国人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啊!造物主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根毫毛。
──《呐喊·头发的故事》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那时候,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
──《热风·随感录三十九》
谁说中国人不善于改变呢?每一新的事物进来,起初虽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会改变。不过并非将自己变得合于新事物,乃是将新事物变得合于自己而已。
──《华盖集·补白》
我独不了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智识高超而眼光远大的先生们开导我们:生下来的倘不是圣贤、豪杰、天才,就不要生;写出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或者,至少能给我(!)有更多的好处;就万万不要动!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我也曾有如现在的青年一样,向已死和未死的导师问过应走的路。他们都说:不可向东,或西,或南,或北。但不说应该向东,或西,或南,或北。我终于发现了他们心底的蕴蓄了:不过是一个“不走”而已。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是。大抵!
──《华盖集续编·小杂感》
Number:1953
Title:我就是我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人人都有权这样想:“世界是为我而创造的”。
──犹太法典
为你自己而感激上苍。不错,为你自己,怀感谢之心。
记着,你值得和应该感谢,你是人。
──威廉·萨洛扬
与别人和睦共处,却跟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的最大障碍。
──巴尔扎克
假如我是我,是因为我生来如此,那么我是我,你是你。
可是,假如因为你而我是我,因为我而你是你,那么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
──孟德尔
你不同意,别人无法令你感到自卑。
──罗斯福夫人
你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最大的赞美。还有谁可以说得更有力?
──莎士比亚
Number:1954
Title:母亲的天职
作者:摩路瓦
出处《读者》:总第67期
Provenance:读者文摘
Date:
Nation:法国
Translator:
去年6月,麦群女士荣获香港崇德会颁发的“1985年崇德成就奖”这项荣誉是颁发给那些以坚强意志和无限耐性帮助残疾子女成材的母亲的。她何以会得此奖?请听她的自述
母亲抚养儿女,为什么竟然会得奖?天下的母亲难道不都一样吗?在我看来,出嫁、做活、生儿育女,全都不过是女人的天职而已。
均祥是在1958年出生的,出生时体重2。7公斤,看来健康正常。我不禁松了一口气。那时我的丈夫在洋人家里做西厨,我也在那里帮佣。我们有个11岁的儿子。本来另外还有一儿一女,但他们都年纪很小就病逝了。3年前,我生了个女儿叫均连。她10个月时患了脑膜炎,脑部组织受损,变成迟钝。这不是命运跟我们开玩笑吗?我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没害过人,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有这样的报应?
我们不能把均连带到身边在雇主家住,只好花钱托一个远亲照料她。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