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475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475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妓女的社会其实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那种力量抗衡,那种权术手腕,完全一样。如果我想成为我自己,我就什么也得不到。作为一个聪明、自信的女人,我没有力量。作为一个老练的妓女,我是强有力的。我知道我在演戏。可是社会不是对多数女人说要投入角色吗?我干这一行只不过是把美国妇女的真正地位具体地表演出来罢了。

  ①据《圣经》路加福音第8章2节,抹大拉是地名,马利亚是个淫妇,后向耶稣悔罪得救。

 
Number:1701

Title:帅门家风

作者:郭殿成、孙茂庆

出处《读者》:总第86期

Provenance:大众日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最近,记者在刘伯承元帅家的电话间里见到一张纸色已经发黄的“告示”:

  儿女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供你爸爸办公的,你们私事绝对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

  妈妈

  这张“告示”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我们访问了刘帅夫人汪荣华和她的几位子女。帅门家风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与群众同甘苦

  进城初期,刘帅就对夫人汪荣华说,战争年代,我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现在解放了,我们的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还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要大体同群众的生活相当。

  五十年代,刘帅在家里穿的衣服,经常是袖口磨破,领口洗得发白,不肯做新的。他还亲自关照炊事员:“黄瓜、西红柿这类菜,初上市的时节不要买来吃。”

  在这位开国元勋的家里,夫人汪荣华布衣布鞋,穿着十分朴素。孩子们小时候,衣服也往往是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过给老三。孩子们读中小学时,家里基本上不给零用钱;上大学时,每月给两元。

  刘帅早在子女结婚之前就立下规矩:结了婚的子女一律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住。他为此多次向儿女们解释:我这里生活条件优裕,这是党和国家为照顾我而安排的。你们结了婚,再也不要住在这里。

  1970年以来,刘帅的6个子女先后结婚,他们都住在自己的工作单位,节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

  刘太行是刘帅的长子。他同工人的女儿肖玉兰结婚后,住在工作单位分配给他的一间9平方米的房子里,厨房、厕所公用。肖玉兰生了孩子,她的妈妈从湖南老家来照顾她。这时,领导上给他们调换了一个18平方米的套间,厨房、厕所依然公用。

  一天,汪荣华同志和康克清大姐一起来这里看望肖玉兰和孩子。太行在延安上幼儿园时,由康克清照管,太行是喊着“康妈妈”长大的。康大姐同太行情同母子。

  肖玉兰的妈妈是一位来自小城镇的退休工人。她对两位大姐来看望非常高兴,对两位大姐说:“您看这么挤,没地方坐,没地方站。”

  汪荣华拉着亲家的手说:“单论住房子,城里甚至不如乡下,现在群众还有三代人同住一间房子的哩!”

  康大姐也笑着对两位老姊妹说:“这比延安时候好多了。那时候我把太行从幼儿园领回来,还不是我和朱总睡床,他就睡在拼起来的椅子上。”

  肖玉兰在北京西郊的一所军队医院工作,每天上下班光乘公共汽车就得3个小时,丈夫又不能天天回来,生活上有困难,她要求搬到医院来住。她去找领导,一次、二次、三次、但是领导也有难处。

  肖玉兰见自己提出的要求不管用,想请婆婆出面。她试探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婆婆。汪荣华听了态度很坚决:“这种事我不能管!”

  肖玉兰只得再去找领导。医院领导体谅了她的困难,借给她一间15平方米的住房,安排她母亲住在集体宿舍里。这样,她一家人一住就是六七年,直到1984年才分到一套房子。

  当普通一兵

  刘帅要求自己家人当普通一兵。他言传身教,不让子女有优越感。

  1962年,他看到教育部的一个通报后写信给儿子太行说,这次教育部通报了一个高等学校的调查,“成绩优良者十人:8个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一个是右派之子;而干部子女则一个也没有可能这是不全面的调查,但要警觉的是,干部子女生活优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认为学习没有意思,自甘落后这必须大力教育扭转某些落后的干部子女的坏意识,才能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就在这封信中,刘帅问儿子:“谦虚谨慎习惯在修养否?”

  刘帅总是要求自己的子女要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但不一定要当官。他严肃地告诫子女们:“没有那个大德大才就不要去当那个官,即使当上了,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

  刘帅的一个女儿入党前,她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派人来家里征询刘帅的意见。刘帅非常认真地说:“如果你们要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我可以向你们介绍;你们问我她能否入党,这完全是党组织的事,我不能发表意见。”

  刘帅的二女儿刘弥群的丈夫是一位技术人员的儿子。他们结婚时,只在机关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事后,刘帅提出用一个星期天,全家欢聚,庆贺弥群夫妇新婚。不巧,弥群所在单位利用那个星期天组织义务劳动。弥群有些为难地把这事告诉了父亲。刘帅风趣说:“家规依从国法,个人服从组织嘛!”

  在生活上,刘帅对子女们更是严格要求。一次他去南京,儿子阿蒙同行。在招待所就餐时,刘帅坚持让阿蒙到普通住所人员那儿去吃,并对接待人员说:“这样对他本人有好处。”

  刘帅的长孙降生时,他已双目失明、年满八旬。当时他正住院治病,听到喜讯非常高兴,给孙子取了名字,并催着老伴去把名字告诉儿媳妇。家里人每次把孙子抱到刘帅面前,他都慈爱地抚摸孩子。但就是全家的这样一个宝贝,刘帅一家也严格要求,使他和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孩子在妈妈医院的幼儿园里长大,在一所普通小学上学,随后又考进西郊一所普通中学,口袋里揣着月票,脖子上挂着钥匙。

  自强不息建功立业

  刘帅要求子女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真才实学。他告诫子女:我这里没有什么私人财产好继承,你们也不能靠着爸爸这块牌子生活。你们要自强自立。

  刘帅双目失明后,一次扶着三儿子太迟的肩膀在院子里散步。他走得很快,边走边对太迟说:“这叫什么?这叫自强不息。你们年轻人更要自强不息。”

  刘帅的六个儿女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他们都大学毕业,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四化建设做贡献。女儿解先、雁翎是医生。二子阿蒙在军事机关当参谋。他参与了《刘伯承传记》的编写工作,并同他人一起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刘伯承青年时代》。太迟在军事机关做技术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30多岁了,朴实得象个农村小伙子,同记者谈话时拘谨得不断掏出手帕擦汗。

  刘弥群是空军司令部的一名技术干部。同她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说她能吃苦,工作泼辣。1978年,领导上把改进某种型号的导弹的任务交给她。她废寝忘食地钻研,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几年里,她几十次外出学习,十几次去西北某地实验,终于获得成功。她多次立功受奖,荣获“三八红旗手”称号,去年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为了更好地做好技术工作,她正在一所大学进修英语。记者来到她家访问时,她正听着课堂录音做作业。泡茶时,她在屋子里找了半天才凑起三个大小不一的茶杯。记者看到,在她这间既接待客人又是吃饭地方的卧室里,除了学习用的录音机和一台小电视,就没有什么“现代化”的东西了,只是床头、桌边堆着一堆堆书籍和各种文献。

  刘太行是“哈军工”早期毕业生。他朴实、憨厚,待人亲切,在家里他也是弟弟妹妹的榜样。他原是空军一个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师,1984年到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学习。在学习结束重新分配工作时,他向领导表示:我爱我的本行,我爱我的事业。于是,他又回到研究所。他现任副所长,正为本所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奔忙。

  刘帅夫妇爱子深切,教子有方,令人敬佩。最近,69岁的汪荣华被评为北京市1986年度的“好家长”。

 

Number:1702

Title:电学天才斯泰因梅茨

作者:费罗依德·米勒

出处《读者》:总第6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刘兴国

  眼前的这位“小老头”身高还不足5英尺,简直是个侏儒。他驼着背,头显得特别大。重感冒使他的脸微微有点肿胀。此刻他正站在申请移民到美国去的人们的行列里。

  一位美国官员照例问了他几个问题,“小老头”的回答使他皱起了眉头。官员转身走到上司面前,指了指“小老头”作了报告:“不会英语,没有存款,也没有工作,本人还有病。”

  上司点了一下头说:“不准迁入!”

  官员指了指旁边的一个门,朝“小老头”挥了挥手。门上豁然地写着三个大字:“稽留处”。“小老头”知道自己即将被遣送回国了。

  就在这时,他忽然听见船上有人喊他:“卡尔!卡尔!你到哪儿去呀?”他抬起了头。叫他的原来是一位老朋友。这个人很有钱,英语也说得极漂亮。几分钟以后,他的这位老友终于说通了美国官员,允许“小老头”定居美国了。“小老头”名叫卡尔·奥格斯特·鲁道夫·斯泰因梅茨。这是1889年6月的事。

  初露头角

  在美国,斯泰因梅茨以电器工程师的身份到处寻求工作。可是,没有人愿意雇用他。他看起来实在太虚弱了。

  现在他只剩下最后一线希望了。他的一位朋友回国时曾给他留下了一封信,让他去找一位名叫鲁道夫·依克梅尔的工厂主。他找到了这家工厂。真是幸运,依克梅尔给了他工作。

  依克梅尔的工厂生产大型电动机,但生产出的各种电动机都有过热的毛病。依克梅尔虽然也知道毛病来自磁力对电机的铁芯的影响,可是却不知道如何清除它。

  斯泰因梅茨很乐意解决这个问题。他与爱迪生不同。他并不设计制造模型。他的全部工具只是铅笔和纸,再加上他的智慧。他交叉着双腿,整天坐在靠背椅上。一小时,两小时……不停地翻阅着所有的电磁资料,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数据。

  两年以后,他终于研究出了依克梅尔所需要的全部数据。1892年元月,在一次电器工程师会议上,他宣读了这些成果的部分材料。他那尖细的嗓音,结结巴巴的英语,人们似乎都没有注意到。大家都被他报告的内容深深地激动了。

  忠实与善良

  其实,斯泰因梅茨当时仅27岁,他不但以电学天才出了名,而且还以火一般的热忱和不寻常的性格为人们所称道。

  严冬的一天,工厂里的一位工程师到斯泰因梅茨的小实验室来请教一个问题。适逢这位科学家正在工作。尽管他身穿大衣,头戴皮帽,脚上穿着长统靴,但两手还是冻得发青。工程师十分惊奇地问道:“斯泰因梅茨先生,您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