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431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431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谌容

出处《读者》:总第89期

Provenance:人民日报

Date:1988。8。20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第一个人说:活得太累了。没完没了的解释,无休无止的小心,成年累月为别人活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同事、为人哥儿们、为人“喽喽”、为人“头头”。看别人的脸色,讨别人的喜欢,避别人的忌讳,给别人以好感。摇旗呐喊,插科打诨,不想笑要笑,哭不出来要哭……累了,太累了。

  第二个人说,活腻味了。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乐过了,苦过了。金银财宝,身外之物。功名利禄,过眼云烟。香酥鸡、肯德鸡、道口烧鸡,大同小异。长城饭店、昆仓饭店、建国饭店,千篇一律。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无非是球。人生不过如此,该收场了。游戏人生,我够了。你们爱玩儿玩去吧,别拉扯上我。

  第三个人说,怎么能这样对待生活!怎么能说活得太累,怎么能说活得太腻?在这大变革的年代,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人生在世,难道就为自己活着!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这容易吗?同志们,振兴中华,匹夫有责,开放改革,重担就落在你、我、他身上。我们应该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后代负责。否则就是犯罪。振作起来啊,前进!

  第四个人说,你有什么资格教训别人?你是活得有滋有味,轻松活泼。坐着公家的小车,住着公家的小楼,吃着公家的宴会,三天两头上电视,仨月俩月出趟国。你当然可以大谈社会责任感。可你自己呢?你有多少社会责任感?

  第五个人说:何必那么激动!你以为当官那么愉快?你以为当官的都活得挺舒坦?没有那事儿。官场不好混。左右逢源,上下照应,按下葫芦起来瓢,没金刚钻还真揽不了这瓷器活儿。别瞧着当官的就有气,别瞧着当官的号令就腻烦,人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就说社会责任感吧,他当官的不说谁说?

  第六个人说:算了,都别嚷嚷了。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跟人哪能都一样?不把社会责任感挂嘴上的,有的未必没有社会责任感,有的也确实没有社会责任感。把社会责任感挂嘴上的,有的确实有社会责任感,有的也未必有社会责任感。

  第七个人说:算了,算了,管它呢,反正都得活着。活着就得吃喝,吃喝就是消费,消费就刺激生产。更何况,吃了喝了还得拉、还得撒,拉了撒了就为社会增加了肥料。走,喝二两去。

  第八个人说:

 

Number:1552

Title:共鸣与抗争

作者:周国平

出处《读者》:总第89期

Provenance:书林

Date:1987。7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1

  在读一位大思想家的作品时,无论谴责还是辩护都是一种极狭隘的立场,与所读对象太不相称。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式的理解,其中既有共鸣,也有抗争。

  认真说来,一个人受另一个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学家)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的被唤醒。对心灵所发生的重大影响决不可能是一种灌输,而应是一种共鸣和抗争。无论一本著作多么伟大,如果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和抗争,它对于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

  前人的思想对于我不过是食物。让化学家们去精确地分析这些食物的化学成分吧,至于我,我只是凭着我的趣味去选择食物,品尝美味,吸收营养。我胃口很好,消化得很好,活得快乐而健康,这就够了,哪里有耐心去编制每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

  3

  在才智方面,我平生最佩服两种人:一是有非凡记忆力的人;一是有出色口才的人。也许这两种才能原是一种,能言善辩是以博闻强记为前提的。我自己在这两方面相当自卑,读过的书只留下模糊的印象,谈论起自己的见解来也就只好寥寥数语,无法旁征博引。

  不过,自卑之余,我有时又自己解嘲,健忘未必全无益处:可以不被读过的东西牵着鼻子走,易于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言语简洁,不夸夸其谈,因为实在谈不出更多的东西;对事物和书籍永远保持新鲜感,不管接触多少回,总象第一次见到一样。如果我真能过目不忘,恐怕脑中不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太阳下也不再有新鲜的事物了。

  近日读蒙田的随笔,没想到他也是记忆力差的人,并且也发现了记忆力差的这三种好处。

  4

  古来贤哲常论博学与智慧的不同。智慧是灵魂的事,博学是头脑的事,更糟的是舌头的事。西塞罗讽刺这些博学家说:“他们只学来和别人讨论,而不是和自己谈心。”蒙田讽刺在学校里只学得许多死知识的学生说:“他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却只带回一颗膨胀的;他并不把它充实,而只把它吹胀。”

  灵魂是种子,它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浇淋下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浸泡下发成一颗绿豆芽。

  5

  一个人是有可能被过多的文化伤害的。蒙田把这种情形称作“文殛”即被文字之斧劈伤。

  我的一位酷爱诗歌、熟记许多名篇的朋友感叹道:“有了歌德,有了波德莱尔,我们还写什么诗!”我与他争论:尽管有歌德,尽管有波德莱尔,却只有一个我,这个我是歌德和波德莱尔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还是要写!

  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

  我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

  6

  有的人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人却只是对别人的感受发生同感罢了。两者都是真情实感,然而是两码事。

  7

  人们厌倦了大而无当的体系,言之无物的长文。

  新鲜的感受有活泼的生命,硬要把它钉在体系的框架上,只成了死去的标本。深刻的哲理有含蓄之美,硬要把它溶解和稀释在长篇大论中,只剩下了一杯白开水。

  哲学家在大海边漫步、沉思,把珠贝拾回家里珍藏起来,却把灰色的海滩留给读者。

  我听见大海在呼喊:还我珠贝!

  8

  当黑格尔称现代为“散文味的时代”时,他是把“散文”当作贬义词的。但是,这未必公正。散文的心境是一种孤寂、宁静、闲适的心境,有足够的光阴去回忆和遐想。好的散文总是散发出懒洋洋的气息。在我看来,独自躺在冬日向阳的山坡上,或与好友炉边夜话,都是最适宜于散文诞生的情境。现代人却活得过于匆忙了,甚至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现代人只是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所以,现代缺乏好的散文,尤其是好的哲理散文。

  从诗到散文再到论文是进化,但谁知道是否同时也是一种退化呢?

 

Number:1553

Title:中国与外国

作者:刘田刚

出处《读者》:总第89期

Provenance:新文化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初到西方,见到新鲜事,总不免要和自己的祖国比一比。平常司空见惯的事,一经比较,常常催人深思,有些又令人忍俊不禁。现在随手拈来,供诸君品鉴。这里的“外国人”,当然不是指所有外国人,这里的“中国人”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中国人。

  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自己在干什么;外国人不管周围人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中国人的喜事是领导表扬、当官晋升;外国人的喜事是出名、发财。

  中国人把钱看作是“糖炒栗子”(烫手)和“臭豆腐”(吃着香,闻着臭);外国人把钱当作尺子,用来量人的才能。

  中国人讲主义,外国人讲实利;外国人好财,中国人喜功。

  中国人的钱花在“折腾”中;外国人的钱花在竞选中。

  中国人一辈子节衣缩食,也不见攒下几个钱;外国人一辈子浪费,却老有东西给他浪费。

  中国人在街上争吵;外国人在国会争吵。

  中国人进商店象小媳妇;外国人进商店象大爷。

  中国人爱夸祖宗;外国人爱夸自己。

  中国人教育孩子要知足;外国人教育孩子要不满足。

  中国人崇尚“人才学”,人才千呼万唤难出来;外国人法律尽是限制人的,人才奇才怪才同样有。

  中国政府爱人民,外国政府怕人民。中国的书报影剧都是教育人民的;外国的书报影剧多是教训政府的。

  在中国,人民是靠政府养活的(“国家拿出钱来给我们长工资”);在外国,政府是靠人民养活的,每笔钱都要向纳税人报帐。

  中国的报上成就多;外国的报上灾难多。

  中国人八小时内民主多,谈天说地发牢骚;外国人8小时内专制多,见了老板就像耗子见了猫。

  ……

  诸如此类,相信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最后,又想到一句:认识中国要到外国;认识外国要到中国。是不是有一定道理?

 

Number:1554

Title:给我一点水

作者:张晓风

出处《读者》:总第89期

Provenance:台港文学选刊

Date:1987。2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假如,你在乡下,在湖泊分布的高地上,不管你随兴走哪条路,十次有九次,你会沿路走下溪谷,走到溪流停贮的潭畔,这件事真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只要那个地区有水,你就是找个沉浸梦境而精神最恍惚的人,叫他站着,开步走,他也会把你一路带到水边,一点也错不了。……玄思冥想一向和水结了不解缘,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上面那段话是麦尔维说的,时间算是百把年前了。

  那个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还知道什么叫做“干净的水”。水仍然可以很无愧地作为凡人的梦境。

  如果,让我有幸碰上好心的神仙,如果神仙容我许一个愿,我大约会悲感交集,失声叫道:“不,什么都不要给我,我什么都不缺,我只求你把我失去的还给我。哦,不,我失去的太多,我不敢求,我只求你还给我一片干净的水,给我鲜澄的湖,给我透明的溪涧,给我清澈的灌溉渠,给我浩淼无尘的汪洋!”

  水,永远是第一张诗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不学诗,无以言;不观水,无以诗。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洲啊!

  沙漠中的旅人需要一皮囊水润喉,我需要的更多,我需要一片水,可以为镜鉴来摄我之容,可以为渊薮来酝酿诗篇,可以为歌行来传之子孙,而且像黄河,像洙泗,让我祈求无依的心有所归宿,有所臣服。

  那样的水在哪里呢?

 

Number:1555

Title:梅花,一个古老的故事

作者:刘斯奋

出处《读者》:总第89期

Provenance:羊州晚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在幽深的山谷里,有一株被人遗忘的梅树。

  这株山南常见的红梅,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被猝然爆发的山洪冲到谷底来的。同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