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3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瘢谡馇耙惶欤芸搜芬芽荚诎闹薜难不匮莩觥>」芨鞲龉业谋ㄖ接貌煌挠镅在故妥呕妫掌旧碓缫殉接镅缘念堪恚拭鞯叵允玖烁杳远愿栊堑慕醭兆淼南舶�
偶像现象已有很长的历史。但以往的偶像基本上都局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浮士德》、《约翰·克利斯朵夫》、《牛虻》、《简·爱》,而且崇拜者也只是极少数人。一些专家指出:追星现象的出现是与明星制度建立、传播媒介发展相关连的。著名影城好莱坞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明星制的地方,制片人运用电视、报刊、广播、电影等手段使演员发紫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追星者心目中的偶像比起小说人物大不相同,前者具有鲜明的客观色彩和具体形象;不像后者是需要崇拜者加以主观再造的抽象人物。
追星者对偶像的崇拜决不是一般程度的偏爱。他们关心偶像的一切,甚至有共命运的感觉。从东京、洛杉矶到凡是有明星起居出没的地方,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追星者风尘仆仆汇聚一起,相机是希望能同明星拍照;签名册、相片、杂志是等待明星签名;鲜花是准备奉献的;双唇是企求亲吻的。为了能够与明星见上一面,追星者会不顾严寒酷暑,等上几小时、十几小时。当明星一旦出现,他们就会叫出对方的小名或昵称:“费翔,你家的猫又病了吗?”
“迈克,你现在的脸好白呵!”追星者对明星的细枝末节都了如指掌。
在各种追星者中,球迷是最狂热的。世界上许多球星的球衣差不多都被他们撕碎过,作为纪念品。歌迷的疯狂也令人喟叹。1980年5月10日下午,日本著名的歌星和影星山口百惠告别艺坛。那天的告别演唱会上,全场泣声如潮,排山倒海,歌迷们凄厉的叫声撼人心魄,希望百惠能够改变初衷。当百惠忧伤欲绝,终于别去后,许多歌迷都黯然神伤,觉得世界骤然灰暗。而山口百惠告别后的八年来,歌迷一直在跟踪她,关注她,期待她复出。
“世界已经走到尽头”
正是因为当今的明星是活生生的形象,所以许多明星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成为追星者最关心的话题,并进而加以模仿。著名的女影星奥黛丽·赫本曾因主演《罗马假日》等片而蜚声影坛,被称为“青春玉女”。那一段时间,她那清纯柔美的发型风靡了世界,被无数少女所仿效。1987年,天皇巨星杰克逊被报章披露说是漂白了皮肤,还登出了巨幅照片。于是成千上万的黑人歌迷不待消息被证实,也相继仿效这位黑人歌星,将自己的皮肤用化学药品强行漂白。类似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偶像的时装、发型、饰物、口吻都会成为追星者模仿的目标。这也是广告商为什么要不惜代价,聘请明星充当模特儿的真正原因。
追星者对偶像的情感是极其微妙的,心路历程常常是从仰慕、关切、仿效到依恋。追星者对偶像的关切往往很动人,《鳄鱼邓迪》的男主角鲍尔·霍根患病时,全澳大利亚为之牵动,近五千人写信去电,祝他早日康复,其中包括澳大利亚总理。霍根所住的医院鲜花堆成了小山,另有许多用银色瓶盖做成的鳄鱼。在美国纽约,还有一个“评男人会”,参加成员是近万名女性,其主要的活动内容就是评论男影星、男歌星的容貌、气质、魅力等。她们对占姆士·邦德的评价是:大嘴巴和一双多情的眼睛吸引着女性,女人们想象跟他接吻时一定有欲仙欲死之感。
随着追星者对偶像的崇拜心理不断加剧,依恋感就自然产生,并使偶像成为自己人生的支柱。追星者与偶像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涉及到物质等领域,但两者在心理上竟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偶像的荣辱沉浮与追星者息息相关。因此,有些偶像的婚姻竟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追星者的赞同。三浦友和和山口百惠就曾向自己的歌迷和影迷袒露恋情,以求得崇拜者的支持。虽然崇拜者一般都不会作梗,但失望者也不在少数。有些偶像的终身大事也曾遭到崇拜者的激烈反对,有的认为这个臭男人会毁掉自己崇拜的女偶像,有的认为那个坏女人会溺毙自己所热爱的巨星。而在这些反对者中,很多人是因为自己遭逢艳遇的幻想破灭后大发醋意的。著名的日本歌星西城秀树面对这样的追星者,曾经表示不考虑女友,希望成为“永远的偶像”。
表现追星者依恋情绪最典型的时刻,就是当所崇拜的偶像突遭不测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过同类悲剧,当一位明星因故自杀后,总会有一些追星者用同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斯里兰卡的阿玛拉纳加东曾经是一位影星,后来弃影从政。不久前,阿玛拉纳加东被仇敌枪杀。死讯传出后,他的一位忠实影迷来到灵堂前,哀恸地引火自焚。一些绝望者曾经描述过当时的心境,当明星骤然陨落时,追星者会顿感自己失去了精神依托,觉得世界已经走到了尽头,有些就因此而走上绝路。
惠特妮用婚姻辟谣
一个明星没有崇拜者,就不成其为明星了;而一旦追星者簇拥如潮,日子也就会很不好过。对于追星族来说,最具有特征的行为就是对偶像的永不休止的追逐。
最普遍的追逐方式就是打听有关偶像的一切。共同的偶像是一群追逐者的共同语言或凝聚力,他们常常会在约定的地点不期而遇,不召自集,彼此极为亲热地围地一起,传递有关偶像的趣闻轶事。谁了解得最多,谁就能成为追星者中的佼佼者。追星者最注重的是打听偶像的住址和电话,一旦得手便整日整夜守在偶像家门口或猛打电话,希望能同偶像谈上片言只语。
更进一步的追逐方式就是跟踪追击,偶像出现在哪里,追星者也会出现在哪里。轰动日本的百惠山庄就是一个例证。尽管山口百惠已隐居多年,但她昔日的歌迷仍在到处刺探她的情报。当得悉百惠在一处山庄造了别墅后,许多追星者蜂拥而至,致使宁静的山庄人声鼎沸,祸及邻居。
众多的崇拜者在使偶像欣慰自豪的同时,也使偶像头痛不已,他们会向偶像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的因贫病向偶像索钱;有的要求偶像提携自己。一位患白血病的儿童渴望得到史泰龙的赠物,结果如愿以偿;一位患爱滋病的少妇殷望影星道格拉斯能将奥斯卡金像奖送给她,竟也得到允诺,除向偶像索要财物外,更多的是索要感情,希望能成为偶像的伴侣或者情人。蜚声世界的香港影星成龙,在日本尤其声名卓著,曾连续七年在日本获奖。有一年因为脱不开身,没能去日本领奖,引发了日本影迷的愤怒。1988年3月,成龙前往日本领奖,日本到处是“成龙热”,使成龙艳遇不少。许多日本妹撩拨他,吓得他不敢逛街。
追星族的误解和传言也时常困扰着明星。黑人女歌星惠特妮·豪斯顿被谣传为同性恋者,她的崇拜者深感羞辱几乎就要反叛。惠特妮含泪宣布自己将要结婚,未婚夫是纽约一家餐馆的老板,以借此来辟谣。在追星族的行列中还有不少是纠缠不休者,有的甚至粗鲁无礼心怀叵测。第一届日本金唱片大奖得主中森明荣走红后,深感大偶像难当,为了摆脱恶意的骚扰,聘请了五位女镳客轮流护卫。
关于“追星族”的思考
“追星族”是一种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追星者的狂热心理、不同偶像间党同伐异、具体的偶像替代抽象的信仰与理想等等,使追星族蒙上一层奇妙的色彩。
追星现象又是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在这里,一个偶像决不是凭政治主张、人生信仰来赢得崇拜者追逐,而是用演技、歌声、球艺等来征服人们的,这就使追星现象遍布全球。一个卓越的明星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赢得各种不同信仰、不同背景的人青睐。
当然,在“追星族”中,最主要的成员是青年。一方面是充沛的精力足以帮助他们疯狂追逐,另一方面也说明青年人更需要偶像来成为自己的楷模。所以追星族对偶像的追逐,实质上包含了他们对自身道路的不确定感和理想走向。许多影坛、歌坛、体坛巨星的生活,则是诱惑“追星族”的主要原因。许多追星者追逐明星的目的,就是觅寻显赫的名声、优越的地位。
Number:1442
Title:澳洲第一对白人夫妇
作者:汤漪兰
出处《读者》:总第87期
Provenance:上海法苑
Date:1988。5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澳洲今年以盛大规模庆祝白人移民200周年,虽然很多澳洲人耻于提及祖先历史,但庆祝200周年时不得不面对事实。所谓第一批到达澳洲的白人移民全部为犯人,而且为重犯,其后数十年间到达澳洲者仍然为犯人。英国从1788年开始将囚犯充军澳洲,直至1868年停止。
18世纪末期,英国仍非乐土,不少平民两餐不继沦为盗贼,治安当局对盗窃犯施重刑。1785年,26岁的青年人洛普被控爆门行窃罪,偷了一些衣服及皮鞋,被判入狱7年。他在监狱中度过两年后,1787年同其他男犯一起,搭乘一艘“亚历山大”号军用船,被送往澳洲充军。同年,一位少女伊利莎白·蓓莉也被送往澳洲充军。全部女犯搭乘军船“友谊”号。这位少女曾于1779年盗窃一批衣服及食物,被送进监狱。4年之后,她再度入屋行窃,偷了4片烟肉、3磅葡萄干、7磅面粉及牛油若干,被警方拘捕判长期监禁。
船行数月后,于1788年1月26日到达澳洲。“亚历山大”号人犯就是第一批到达澳洲的白人,他们用布帐搭屋当临时居所,船上携来的粮食不多,囚犯必须自食其力,在荒地开辟农场。
10天之后,即1788年2月6日,载女犯人的“友谊”号亦驶达目的地。女囚上岸不久,适逢台风吹袭,大雨倾盆,伊莉莎白·蓓莉等人躲进男囚犯的帐篷中避风雨。
这些男女囚犯由于长期监禁及在海上生活,没有机会接触异性,两性乍然聚会一起,有如干柴烈火,有些人就在黑暗中发生关系,洛普和蓓莉就是其中一对。
蓓莉发觉怀孕之后,于1788年5月19日和洛普正式结为夫妇,数月后生下1名男婴,取名罗拔。其时距离台风之夜刚好9个月。
数月后,夫妇俩搭了一间简陋木屋,抚养婴儿。1789年,蓓莉第二次怀孕,生下女儿玛丽。洛普7年囚刑期满,脱离监犯行列,被当作平民看待,此后生活大为改善。
蓓莉先后为洛普生下8名子女,子女辈结婚之后,又生下40多名孙儿,曾孙更多到不计其数。蓓莉在1837年去世,年龄不详,洛普于1845年去世,死时83岁。
他们被公认为移民澳洲的第一对白人夫妇。长子罗拔也被公认为在澳洲出生的第一名白人。他于1823年捕捉鲸鱼时失踪,一说他并非遇难,目的在离开妻子。他活到1835年,在塔斯曼尼亚溺毙。
洛普的女儿玛丽·洛普下嫁一名爱尔兰囚犯,名叫约翰·赖恩,他们的儿子托比·赖恩后来成为澳洲富豪。
1895年,托比·赖恩77岁时,写了一部回忆录,记述先人事迹及澳洲往事,成为一部极有价值的研究澳洲的资料书。他活到1899年去世。
澳洲除了白人移民之外,尚有原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