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27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坡稍远处的一个货摊旁边。
我赶忙三步并做两步走过去,微笑着停住了。
“你好。”我说。
“先生。”他十分生硬地说。
他没有马上表现得更热烈友好一点,这使我感到有点发窘。就算他认出我来了吧。
“嗯,”我说,“我希望你收下这个。”说着把一张已在手里捏了半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5个卢比向他递过去。他低头看看。
“不,先生。”他说,看着我的眼睛。“今天上午我问你能不能雇我一天,你并没有同意。”然后,他一点都没停顿,马上接着问:“你觉得古尔伯格怎么样?”
“我——我很喜欢它。”我感觉我的回答是那么苍白无力。他拒绝了我的钱,同时也拒绝了我。
“是啊,那儿很美。”他说。
“很美。”我重复了一遍。
Number : 9353
Title :德国邻居爱告状
作者 :周从郁
出处《读者》 : 总第 181期
Provenance :海外文摘
Date :1996。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如果你在德国住一阵子,收到邻居告你的法院通知,别将他们归类于“对外国人不友善”。其实他们不会胳膊肘往里拐,凡是近邻行为过分者,均会告到法院,毫不通融。
德国法院每年要审理四五十万件专告邻居的案子。有一个叫威克的家伙闲来无事决定整理一下邻居互相看不顺眼的案例,出了一本书叫《亲爱的芳邻,没问题吧?》,指出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提醒大家切莫逾越“法律界限”而不自知。
邻人桃树结果累累,越过墙占了你家领空,仍属对方财产,不得随意采摘。不过熟桃子若落到你家领地,邻人来捡就算小偷行为。
邻家树木过大,影响了你家的空间利用,你可修剪树枝,但以自家上空范围为限,不得砍到对方树干。无论如何,应事先通知,给对方“合宜时效”改进,不应采取暗算手段。
至于草地上、车库有的“飞来横叶”乃为“大自然现象”,不必费力去告。愤怒的某甲开了一张清理落叶帐单给芳邻,上书时薪8美元和一年60小时的工作时数,立刻被法官毫不客气地扫出法庭。德国法官一般受不了“乌烟瘴气”,采取的态度较强硬。有关壁炉的使用,根据“小型燃烧设备法规”,只能“偶尔为之”,而且应以自然放置至少两年的够干的木材为燃料。莱茵法尔茨邦高等行政法院规定壁炉每个月只能使用8天,每天5小时。烤肉引起的烟火最易引起他人恼怒,法官向来严加审查。雷根斯堡的建筑师柯洛在家中的草地上架起烤肉架,准备趁温暖的夏日黄昏,与家人共享烤肉滋味,可是才烤到第6根香肠,怒火冲天的芳邻就打开洒水管,三两下便把“令人讨厌的火”浇熄了。最后法院裁决,柯洛家“每个月可烤肉两次,每次3小时”。
该书作者威克解释德国人的毛病说:“过分的敏感导致德国人生活痛苦。”邻居的乐器声、割草机声、小孩哭闹声、花园里的聚会声、夫妻吵架声影响生活质量,都有人告。“安静”似乎是德国人的头号国民守则。
这里有几个案例可供参考。法官认为,婴儿哭声与幼儿叫闹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环境现象”,应该接受,夫妻吵架或“偶尔庆祝”到晚上10点也应予以尊重,但是10点以后,天王老子也应该设法安静,最好停止练琴,否则芳邻告发的胜算极大。
这些案件中最棘手的是宠物的声响。目前的原则大概是:大狗白天吼叫不应该超过30分钟。一般休息时间,即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均应“禁止狗叫”。青蛙不得从早到晚呱呱叫个没完,除非池塘主人有本事使他的人工生态环境变成自然保护区。
一名爱鸟人喜欢让他的两只鹦鹉在自家花园享受新鲜空气快活一下,可是此举“迫害”了隔壁夫妇的耳根,告发他家“异国噪音”令人难以忍受。法官微服亲访,发觉红头鹦鹉的叫声确实“与本地鸟声有明显差异”。判决:“鹦鹉只能于早上9点到12点、下午1点到6点在紧邻隔壁花园的阳台上叫。”
Number : 9354
Title :生命的启示
作者 :徐力群
出处《读者》 : 总第 181期
Provenance :人民日报
Date :1996。5。17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生命,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自然拥有它而习以为常;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
我是在经历了磨难和风险之后,才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的。
沙子粘在身上,像虫子在爬。燥热蒸着汗榨去我体内的水分。极度劳累使我直不起腰,终于躺倒在戈壁上。
蓝天和大地一样空旷,孤独的苦涩烧灼着心。如果有另外一双手,推上一把,也许我和这车早就冲出这片荒漠中的凹地了!
随手去抓水壶,心在发抖:水没了!环顾四方,地气袅袅,戈壁是死寂的海。心怦怦地跳,头发根竖了起来,恐怖袭上心头。蛮干使我耗去了许多水分,后悔来不及了……
那是我“边陲万里行”出发后的第二年(1987年)夏天,我沿内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北缘,驾着挎斗摩托车向额济纳旗进发。从早上4点启程,没见一个人影,下午4点左右,车轮陷住了。
戈壁只是一层硬壳,下面是软软的沙。拿起锹我拼命地挖轮子底下的沙,让车轮重新高于沙面,再发动车向外冲。冲出几步,车轮又碾碎那硬壳陷在沙中,于是我再挖。脱光了所有的衣服,我拼死拼活地挖、挖、挖……
途中见过的白骨又幻映在眼前,我会困死在这里吗?忽然我想起了梭梭。
“梭梭,梭梭,梭——梭——!”光着身子,我发狂地在戈壁上奔跑,高喊。记得刚进大漠时,一位蒙古族老人告诉我,能在沙漠中找到梭梭你就不会死。
终于找到了,只有一小丛。蒙古人叫它“扎格”,学名“梭梭”。我知道它是大漠中极耐旱的木本植物。
“你能给我水吗?”
它默默地立在那里。它的躯干被风沙打磨得光光溜溜,使人想起古玩店里的根雕。水在哪里?枝干没有皮,叶子又小又苦,根?莫非根有水?我开始挖,指甲挖出了血,仍未找到根的尽头,也没找到一丝湿润。我傻了,嗓子眼儿冒火。
黄昏很长,我昏沉沉地睡去。人啊,只有在这时候,心灵才会平静下来。我不懂得宁静,不安分的灵魂又在做梦了。梦中挖到了梭梭的主根,我用力拔,根断了,水喷了出来。梦被水惊破,睁开眼,哪有水?只有梭梭的小叶,像“绿眼睛”一样注视着我。
我想问它:你为什么能活下来?这里已有8年没下过一场透雨了,你是怎样活下来的?
我急忙把沙培回它的根部。我还挖什么呢?一株草木能活下来,我为什么想到死?
心不再发抖,我也不再去躁动,午夜时分,我又重新振作起来,将衣服垫在车轮底下,冲出了那片“陷阱”。
那以后,我不再蛮干,不再动辄就去拼命。困难的时候我常想起它,大漠中孤单弱小的梭梭。它太穷困了,连件衣服都穿不上,可它却有惊人的生命力。它可以把叶子变成枝,以不损失一丁点水分和养分。严酷的条件下,它可以脱落枝叶,压缩生存的消耗而不死。
其实,人类为生存而做出的选择,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做出的顽强探索,是比植物更高级更动人的。
那以后的5年中,我走过中国周边广阔的土地,不管在沙漠边缘还是戈壁之中;不管在雪山脚下,还是草原尽头;不管那里的气候多么恶劣,自然条件多么艰苦,总有人在那里生息、劳作。他们不嫌弃那土地,也没有叹息和抱怨。劳动舔食汗水,丰收带来欢乐,在改变自然、索取自然的同时,他们的生命焕发着迷人的光彩。
在去拉萨的路上,我曾遇见5位朝圣的藏胞,他们排成一行,每走完身体的长度,便双膝跪下,五体投地,伸长双臂——用身体丈量大地,全身心地拜向他们心中的神灵,毫不懈怠。是生存的需要,是信仰的力量,还是人性的顽强?神灵在哪里?神灵在他们心中,生命本身难道不就是“神灵”?这使我想起了我和妻子潘蓉去北极考察时见到的爱斯基摩人。
1818年,一艘欧洲探险船历尽艰辛在格陵兰的西北部图勒靠岸,当白人探险家们正在欢呼他们创下距北极点更近的探险纪录时,一群身着北极熊皮和北极狐皮的黄色面孔从冰山雪谷中跑了出来。白人们吓傻了,这些手持长矛的人莫非是鬼?或是神?是人怎能在这样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生存?
他们是人,爱斯基摩人。当这些探险者发现他们时,他们已在绝对没有粮食、没有蔬菜、没有燃料的冰雪世界里生活了两三千年,与地球上的人世早已断绝信息。在非常寒冷的世纪时,他们遗失了桨、箭和小船。在没有木材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用鲸鱼的骨头做雪橇,做捕捉岩鸟的网子上的柄;他们靠生吃海洋哺乳动物、鱼类和驯鹿的肉活了下来。
正是被爱斯基摩人神话般的生活和顽强的生命力所吸引,我和潘蓉开始了环北极的人文考察。于是我们了解到了更多让人震动的远古史实。
环北极的爱斯基摩人 来自亚洲的西伯利亚,他们更早的祖先启程于蒙古高原南北。在两千到三千年前的世界北方人类大迁徙中,爱斯基摩人的祖先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他们的路线是蒙古高原—东北亚—白令海—北美阿拉斯加—加拿大西北地区—格陵兰。从草原、森林走向大北方的人类,必须放弃过去的生活方式,甚至放弃了火熟食物的习惯。他们必须学会捕捉海中的动物,学会吃海豹、鲸鱼的生肉;必须面对力大无比的北极熊的袭击,在北冰洋沿岸以石块、冰雪、兽皮筑巢穴居……最终他们用生命战胜了一切。如今,环北极10万之众的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就是那些人类历史上最勇敢最顽强的生命的后裔。
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班克斯岛(北纬71*{附近)我曾经久久地注视着一棵蒲公英,它从开放黄色的小花到结籽只用了7天,第8天它的种子纷纷乘坐“小降落伞”飞走了,它们将选择生命的落脚点,以求再生……
这使我又想起了梭梭。□
Number : 9355
Title :采访穷人
作者 :陆星儿
出处《读者》 : 总第 181期
Provenance :文学自由谈
Date :1996。2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有整整一年,我给自己的写作只确定了一个题目:老百姓写实。
给自己出这样一个题目,最初的用意,是出于一种情绪。这些年,生活中涌现出越来越多浮华的东西,虽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但不知为什么,渐渐地看多了热闹看多了浮华,再仔细品味,心里的感觉是一片混乱,努力地除掉混乱,剩下的却是茫然,却是空洞。
面对内心的茫然和空洞,我突然清醒:生活的根基毕竟是最朴实的那部分,这是联系着任何时期、任何世纪的一部分。可以说,悲惨和困苦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