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23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穆维拉最初从全国挑选了60人,他一个个斟酌,最后留下30人。这是一支新老结合的队,卡鲁萨和几个在国外踢球的队员被召回,他们成为新队的主力。原来的守门员菲利因料理母亲的丧事没和球队同行才幸免遇难,他原来决定永远和足球分别,因为怕想起死去的同伴,如今,正是为了他们,他又重新站在球门前了。
赞比亚在1988年奥运会上,以不可思议的4比0大胜意大利,获得第五名,这是赞比亚足球史上最辉煌的战绩,当时的6名队员成为新队的成员,他们都已经30出头了,这些队员有经验,有多年配合的默契。其余的新队员从没参加过正式比赛,他们原先都是光脚丫踢球的孩子。后卫昂格雷·奇扬吉是读到七年级才穿上球鞋的。他第一次穿球鞋比赛时,在半场休息就把球鞋脱下来仔细地瞧,怕穿坏了它。球鞋对他来说,分量太重了。就是这样的球队,这样的队员,肩负起赞比亚足球再生的使命,还带着全国人民的重托和希望,去争夺打入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入场券。
为了让新队员得到锻炼,5月下旬球队和邻近小国进行了3场试赛,第一场1比1踢平,第二场0比1输,第三场以4比2轻取对方。穆维拉倍受鼓舞,他说:“3场试赛后,我看这支球队很有希望。我们的队员很有个性,他们会成为优秀的队员。我们必须有自己的风格,振奋球队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为了消除新队员的畏惧心理,必须让球队出国去见世面。当务之急是解决经费问题。贫穷的赞比亚人为死难家属也为新的球队,纷纷捐款,国际上也给予援助。英国用低廉的收费派遣一位名叫皮特菲尔德的教练,穆维拉甘当助理。许多国家主动提出用廉价的收费提供训练之便。他们选择了丹麦,球队去那里一个月,和一些著名俱乐部踢了几场。这支球队成为赞比亚历史上最幸运的一支球队,有机会到国外训练,还得到丹麦教练鲍尔森战术上的指点,原先光脚丫在泥地上踢球学到的粗糙技术,经欧洲教练的点拔后,有了迅速的提高。
一切进展得有些神奇。
四
比赛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7月4日,赞比亚对摩洛哥的比赛按计划在卢萨卡独立体育场举行。这场比赛,不仅对抗的两国关注,而且全非洲都极为关注。因为赞比亚是在球队全军覆没、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新队上场的,外界许多人认为:“赞比亚没戏,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摩洛哥人心里也没底,不知对手到底如何。
卢萨卡体育场人山人海,球迷们对死者的哀悼、对新球队的热望和强烈的民族感揉合在一起,气氛非同一般。只要黑白相间的球在绿茵场上一滚动,山呼海啸般的呐喊便将体育场淹没。
警车的呼叫声由远而近,全场寂静。由一列警车和一列摩托车开道,后面便是球队的大轿车、总统奇鲁巴和政府高级官员的车队徐徐开过来,车队在墓地前停下,人们顺序进入场地。卡鲁萨作为旧队和新队的球星带领全队入场,一阵欢呼声过后,全场静默,向死者致哀1分钟。
上半场摩洛哥攻入一球领先,奇迹发生在下半场。
观众坐不住了,全都立着呐喊,齐刷刷地转向墓地的方向,那里躺着30个人,观众齐声高喊他们的名字:“你们在哪里?我们要你们帮助攻进一个球!”“查巴拉,帮我们攻进一个球!”死去的查巴拉才23岁,他是个优秀的攻球手,是原先球队的中坚。
赞比亚队员在同胞的助威声中踢得非常勇猛,卡鲁萨接过队友的传球,首先攻破对方球门将比分扳平。后来,别的队员又攻下一城,赞比亚以2比1取胜
!这个胜利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赞比亚人哭着、笑着,无法形容他们的喜悦和兴奋,在看台上的奇鲁巴总统和许多政府官员的眼睛都湿润了。
一个月之后,这支球队和塞内加尔踢了那场被延期的比赛,双方以0比0握手言和。
8月份,他们在1994年非洲杯预选赛中胜了南非,和津巴布韦踢平,进入非洲杯决赛圈。和津巴布韦那场比赛在对方的哈拉尔举行。赞比亚几乎占全国的半数人口涌到哈拉尔去为球队助威,那些光脚丫甚至忍着饥饿的人们走了几十公里路去看这场比赛。比赛结束后,赞比亚人涌上街头高呼:“奇波罗波罗,哟!”意为:我们是不可战胜的。
英国教练皮特菲尔德也深受感动,他说:“这一切真令人难以置信。踢了这几场比赛,这支球队真正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经过几场比赛的锻炼,球队逐渐显出自己的风格,它不同于原先那支队,它更突出整体配合和团结奋战。
9月27日,赞比亚和塞内加尔举行第二场比赛,那是一边倒的比赛,赞比亚连灌对方4个球,自己的球门却固若金汤。赞比亚以4比0取胜,使他们在小组里多得1分领先,形势大好,希望越来越大,还剩最后一场是10月10日对摩洛哥,这是双方争夺代表非洲进军世界杯决赛圈的一场决战,赞比亚只要踢平就可获得这张入场券。
也许是由于求胜心切,也许是由于肩负的使命太重,赞比亚输了,但是,摩洛哥也赢得很艰难。
11月份,非洲雨季来临了。这块干旱的土地只有到这个季节才能获得水分而滋润。30个黄土堆上长起了茵茵青草,政府计划筹款把它们修葺成像样的墓地。每天,不论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光脚丫的孩子们在这里嬉闹、踢球,他们当中小的才五六岁,他们踢的当然是自制的球。也许10年之后,他们中间将出现比查巴拉更优秀的球星。
躺在墓地的人祝福他们,祝福赞比亚足球的腾飞……
Number : 8038
Title :远去的风景
作者 :柳拓
出处《读者》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今日青年》
Date :199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毕业留言
你梦想赚很多很多的钱,可直到现在连床头的硬币储蓄箱都还没有储满。
别人家里寄来充裕的钱活得逍遥自在,我羡慕;你家里没给你寄一文钱却活得滋滋有味,我更羡慕
我们曾经干过几架,回想起来,那真像友谊的拳击比赛。
踢足球时你当不了前锋、后卫、守门员,也当不了裁判,可你偏偏对足球心往神迷,所以只能给你安排个教练的位置。
你曾说,恨不得把整座图书馆都搬到你家里去。
卖削价书的时候,你高兴得仿佛自己过生日,你连声嚷嚷好便宜好便宜,一便宜就贴出了一个月的饭钱。
校花来我们寝室的那天,你慌乱中随手将半月未洗的臭袜子塞进抽屉,不晓得至今有没有取出来把它扔掉?
你与小雅分手的那个晚上,你说天上的星星全都掉光了。
默默地坐在空空荡荡的水泥球场上,我们那一晚谈的话比一个学期都要多。
朋友,现在你有没有重新在你的天幕上挂起一颗耀眼的星星?
难得糊涂
这是挂在你床头的座右铭
可固执书生如你
为一个小小的问题都要争得面红耳赤
难得糊涂亦难
上半个月你慷慨解囊请同学去校外小酒馆,下半个月你阮囊羞涩躲在寝室里泡方便面。
四年里,你的眼镜增添了四道圆圈,可我知道,你现在看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看得清楚。
Number : 8039
Title :废兴
作者 :陈村
出处《读者》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新民晚报》
Date :1994。2。22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六章》
那日,玄一和抱朴下棋,抱朴受二子,依然输棋。于是,玄一改授三子。三十余手过后,抱朴的棋可以一战了,似乎还做成了好局,他的脸色渐渐亮起来了。不料,战至黄昏,顺水推舟,好局一点点化为败局,抱朴默默点目,点完长叹一声,沮丧地投子认输。
抱朴看看棋盘,盘上黑子白子相互缠绕,令人无法一目了然。抱朴想,自己似乎并无特别昏的棋,输得不明不白的。
抱朴不解地问:“我这个棋,看着要赢,怎么就是输呢?你的棋,看着要死,怎么又活过来呢?我是技不如你?”
玄一说:“你并非技不如我,你的棋攻守有度,虚虚看玄,子子有来历,只是不明棋道罢了。”
抱朴问:“什么是棋道呢?”
玄一说:“凡物皆有道。你没听说吧?要使对方缩小,姑且让它扩大。要使对方弱小,一定先让它强大。要想废除它,不妨兴盛它。将欲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便是微妙的明知啊!”
抱朴眼睛一亮,说:“抱朴知道了,你是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啊!”
玄一说:“有句话值得你记住:柔弱胜刚强。”
抱朴喜欢起来,说:“我明白了,记住了,有道是鱼不可离开水,战略战术不能让敌人知道,现在该我胜你了。”
玄一淡淡一笑,说:“可以一试。”
两人拾净盘上的子,又开始手谈。
Number : 8040
Title :从爱出发
作者 :简宛
出处《读者》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深圳特区报》
Date :1994。4。3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一
每次朋友来我家,尤其在炎炎的夏日,临走时,总会对着那一片树荫感谢着说:“啊!真好,这个树荫正好挡了大太阳,车子一点也没被晒到。”
然后我们总会举头对那片浓绿的树叶,高大耸立的大树,衷心赞美一番。
6年前搬来时,这两棵树差点被砍掉。因为树根被建屋的工人粗心地钉了大钉子,几乎是被宣布生命垂危活不过冬天的,如今已高过两层楼,枝叶茂盛。每年秋天,当枝枯叶落时,我们不免担心熬不过冬天,但是就在我们不经意中,在春天来临之时,嫩嫩细细的绿芽,就迫不及待地向我们透露春的消息。又一次,它挣脱了寒冬的考验而欣欣向荣。
树木的成长,让我感到天地万物的神奇力量。只要有了生命,就会努力而好好地活下去,不论风吹雨打,不管严冬酷暑,每一个生命不都是如此庄严地完成它的路程?
二
看到了罗洁丝,捧着她刚出版的书,充满希望地谈着她的未来时,我再次对生命充满了敬意。
罗洁丝从出生时就先天不良,她膀胱生在体外,心律不齐。童年,父亲离家出走,抛下她和嗷嗷待哺的弟妹以及没有生活能力的母亲。后来母亲再嫁,继父又强奸了她,她14岁就辍学,出外帮佣,打零工维持生活。然而在这坎坷的环境中,她没有放弃希望,她拾起书本,利用成人教育的机会,持续地捡拾着失落的童年,补缀着断失的学习机会。她最后拿到的文凭是护士合格证书,那已是1980年的事。
而今12年的岁月过去,她利用一边工作、一边进修的机会,又把她潜伏的才华展露。她完成的第一本著作虽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