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234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234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央信访部门的同志回到北京,向胡耀邦报告了韩仲元的安排情况,胡耀邦赞扬中央信访部门的同志们这件事办得好。在中央信访部门的报告上,他又写下了长长的一段话:“我是希望各部门直接办事办案的。一切部门,第一要如实反映情况,第二要亲自解决问题。没有第一条,我们这些人可能变成瞎子聋子,但如果没有第二条,我们这些人还是‘无兵司令’,受制于人,党内不干事和干坏事的人永远会有。如果我们事事都照转,坏人就要钻这个空子,欺负我们不办事而更加胡作非为。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每个星期办成一件事,一年就办成了五十多件事,一百个单位每年就能办成近六千件。这样,正气就会吹遍全国各个角落,坏人就会大大收敛和减少,风气就会大大好转。”

  秉公办事,敢于负责,一件一件落实,一抓到底,这就是胡耀邦一贯倡导的工作作风,也是共产党人应有的作风。

Number:840

Title:耀邦和农民专家

作者:李一民

出处《读者》:总第97期

Provenance:新闻图片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李德炎是河南省偃师县有名的农民小麦育种专家。1958年,他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和当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攀谈过。1964年在全国团代会上,胡耀邦又接见了他。1975年胡耀邦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特邀李德炎参加《小麦育种学》一书的编写工作。

  到了1976年,胡耀邦被“四人帮”打成中国科学院“右倾翻案风”的总后台。在批判大会上,李德炎被指定为农民代表上台发言,尽管是言不由衷,但是调子高昂。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自然“坚决要给胡耀邦同志出气”,加上其他错误,李德炎的党籍被开除,育种权利也被取消。

  李德炎回到河南,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思前想后,决定给胡耀邦写封信。

  1977年10月13日,耀邦给李德炎复了信:“德炎同志,你9号的信,我看过了。去年你在科学院那个大会上的发言,当然缺点是有的,但问题并不很大。至于对我个人那就更没有多少问题了……如有工作机会来京,欢迎你来我家谈谈。”

  这年11月10日,李德炎从河南赶到北京,决心向胡耀邦赔礼道歉。耀邦立即接见了他,问寒问暖,打听收成情况,尽量避开那个老话题。李德炎撇过耀邦的问话,执著地说:“您就让我把心窝里的东西倒出来吧!我不该在科学院那个会上对您……”

  “在那种形势下,人家叫你批判发言,你能顶住不干吗?这件事,我在信中给你谈过,这于你没有多少责任,还要纠缠它干什么?”耀邦和蔼地宽慰李德炎。

  然而李德炎回乡之后,并没有摆脱困境。

  1981年8月的一天,一辆小汽车突然开进了李德炎的小村子。国家科技局王若林专程找李德炎来了。他告诉李德炎:

  “耀邦同志派我来解决你的困难。”

  原来,胡耀邦一天在一份内部材料上看到一条消息:《偃师县长不让农民小麦育种家参加国际科技会议》,遂亲笔批示:“请方毅同志处理,同河南做点核实工作,然后按情况给予实事求是处理。”

  在耀邦同志的关怀下,李德炎的问题弄清了,恢复了党籍,调回县科研站工作。

Number:841

Title:萨哈罗夫的流放生涯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萨哈罗夫是苏联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一九五三年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其中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当时才三十二岁的萨哈罗夫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并被誉为“氢弹之父”。

  搞氢弹试验时,萨哈罗夫以为,只要苏美两个大国都拥有了核威慑力量,就可以坐下来,在谈判桌上解决政治争端。实际上,苏、美核军备竞赛却愈演愈烈。五十年代,萨哈罗夫提出延缓在大气层中进行核试验的建议,遭到苏联领导人的拒绝。他感到深深失望。接着他对国内政治生活开始关注,对科技政策乃至其他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反对意见。一九七九年十二月,苏军入侵阿富汗,萨哈罗夫强列谴责这一行径,导致一九八0年一月被流放到位于莫斯科以东二百五十英里的高尔基城。他的寓所对面就是警察局,房间外设立了警戒哨,每天四班轮流,实行昼夜监视。一九八三年,萨哈罗夫在流放生活中写了著名作品《热核战争的危险》。为了手稿的安全,即使上街散步,他也将手稿塞进背包,背在身上。一九八四年八月,高尔基地区法院以“诽谤苏维埃罪”判处萨哈罗夫妻子波诺流放高尔基城五年。萨哈罗夫遂以绝食争取波诺出国就医。一九八五年九月波诺获准前往美国、意大利就医和探亲。

  一九八六年二月,萨哈罗夫在高尔基城的寓所安上了电话。不久,苏共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直接与他通了话。萨哈罗夫结束了长达六年的流放生活,返回了莫斯科,返回了在科学院的工作岗位。

Number:842

Title:十句话

作者:杏林子

出处《读者》:总第97期

Provenance:十句话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一

  星与星之间往往相隔数万光年。

  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许多相爱的人终其一生也只能遥遥相望。看得见他婉转殷勤的心意,却为银河所阻,无水可渡,无路可通。

  二

  正因为受苦,我们了解人的有限,便对上天多一分敬虔庄重;也正因为受苦,我们看到人的无限,便对生命多一分珍惜尊重。小苦小智慧,大苦大智慧,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受益的呀!

  三

  曾经相遇,曾经相爱,曾经在彼此的生命光照,就记取那分美好,那分甜蜜。虽然无缘,也是无憾。

  四

  有一个能够思念的人也是一种幸福。

  五

  我宁肯与人做朋友,不做情人。做情人,只得一时;做朋友,可得一生。

  六

  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

  七

  所谓的哲学,并不是玄思空想,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活。

  怎样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活。

  八

  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绚烂,而在它的平和;生命的动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静。

  惟平和,才见生命的广大;惟平静,才见它的深远。

  九

  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祝福,无尽的爱意。

  十

  人间之可爱,就在于它的有情有爱有牵绊。

Number:843

Title:林肯的遗产

作者:德拉蒙德·厄斯金

出处《读者》:总第9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康金瑞、赵旭东

  两年前,为了维持生计,我常到剧院去扮演一些小角色。一天,导演把我们召集到一起,要从中挑选一人来扮演亚伯拉罕·林肯在一次校典上的角色。当她看到我颀长的身材、深邃的眼睛和自带几分伤感的表情,便建议我来试试。于是我便穿起化妆服,戴上假胡须。这时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竟和那位“伟大的解放者”神奇般的相似。最后,我接受了那个差事,尽管心里有点忐忑不安。

  当我刚登台亮相时,台下就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待我念完台词时,看见一位黑人母亲正对着身边的小女儿嘀咕着什么,那女孩害羞地走到我身边,拉住我的长外套悄悄地说:“谢谢您,林肯先生。”

  这时,我感觉一切都变了,在使人惊愕的瞬间里,我觉得自己一下子成了与众不同的人物,具有极大的同情心和善良心,以致于连自己的窘迫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总之,我从来没有如此激动过。

  后来,我又听到了另一位母亲和孩子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她们从斯普林菲尔德的林肯故居路过时,发现这个国之圣地灯火通明。“看呀,妈妈。”孩子说,“林肯先生把他的灯也留下来了。”“是的,他把它们留下来,是为了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光明。”妈妈温和地回答。

  哦,这就是林肯先生留给我们的。

Number:844

Title:请把握住自己

作者:黄茵

出处《读者》:总第9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人生苦短。

  有一次,我和一位老作家下围棋,我赢了他一盘,他赢了我两盘,我还想再战,扳回败局。他却放下了手中的黑子,很感慨地说了一番与下棋看似无关的话。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本想学建筑设计,后来当了记者,也一直没忘学设计曾是他的理想。可是他写开了小说之后,就不敢再做他的“设计”梦了,因为他怕分了自己的心,到头来什么都干不成。所以至今他看到那些漂亮的建筑物都无比羡慕。

  我觉得,能够在时光流逝中把握住自己的人是幸运的。我记得曾听一位长者劝慰一个失恋的女孩子说:“比起你的痛苦来,人生还有许多更为重要的事情呢!”这些话也就是劝导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为着一些不值得的事情、一些不值得的诱惑去抛洒我们有限的光阴。

Number:845

Title:假如的妙处(外一则)

作者:王泽民

出处《读者》:总第9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我常常想,假如我是上帝,我必不让无德无能者对聪明人发号施令。还有,假如旧日的情人所嫁的不是那个又蠢又傲的有钱汉的话,我也一定能够原谅她。

  形形色色的“假如”当然都是虚设的人生,因为实际的人生只有一种。平心而论,实际的人生是一点也离不开这虚设的人生的。试想,如果没有这许多虚设人生的环绕,实际的人生会是多么单调多么枯燥啊!

  但虚设的人生的妙处还不止于此。书生学子们常常追问“假如地球上没有月光,假如拿破仑赢得了滑铁卢之战,假如机器人完善到能够思考……”试想,假如没有这一连串的“假如”,书生学子们将何以为业?

  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代伟大的盲人女性不也是在这凄凉的近乎美丽的虚设人生中排谴着实际人生的压力吗?

  “假如我当初上的是另一所学校,假如她比现在更苗条些,假如我先遇到的是她而不是她……”“假如”甚至也是丈夫们常用来在心里暗自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

  “假如”是包办一切的。聪明人的许诺,懒人们的借口,怀才不遇的傲士们的不屑,弱者对强者的羡慕,以及不方便时的委婉,不现实的理想,不成功时的嫉妒,不走运时的懊悔,没有一样不是借着“假如”来表达的。“假如”满足了人所有的愿望。人谓欲壑难填,可是在万能的“假如”面前,又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呢?

  是啊,没有“假如”的生活是不能设想的。假如没有“假如”,我们不会知道实际的人生有什么缺憾,我们也无法体会实际的人生有多真实。更重要的是,假如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