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370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1370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将的拥护者们在国会积极活动,最后促成了一项特别法案,法案证明:彼亚利确实到达了北极。

  有利于博士的事实

  晚年时期的科克,宛若秋风落叶,威信扫地,以至于以后再没人提起过他那段发现北极的往事。然而,近一个时期来,极地研究专家们对他的成功却日趋表示肯定。因为,科克在自己的1908年极地探险报告中首次描述的许多现象,业已为现代冰地研究的成果以及飞机、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所证实。

  例如,科克博士曾拍摄并描述了极圈内高大的多层冰体。当时,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实际上发现了在厄尔兹米尔岛大陆架上形成的诸“冰岛”之一。

  高空照片表明,这些“冰岛”不断地顺时针方向漂移,它们的位置正好处在科克去北极时所穿过的区域。况且,在科克博士之前,还未曾有人见过与极地毗连的区域。在科克的描述中,北极没有陆地,有的只是不断漂移的浮冰群。今天,我们可以无庸置疑地说,科克这些朴素的、而且对他的时代而言是大胆的描述,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在历次对格陵兰以北地区失败的探险中,前人已察觉到极地浮冰群向东漂移的现象,所以,科克在开辟航线时,专门注意了这一点。当时,科克并不知道,在他途经的区域,极地浮冰却是向西移动的,结果造成他没能在原计划地点登陆,而是向西偏离了一百五十公里。这样,他无意中发现了海洋学上称之为“浮冰西移”的现象。

  首次被科克博士描述的现象当中有一些得到证实,这虽然尚不足以为他彻底翻案,但是许多学者预料,这一系列重要论据正在为恢复科克发现北极的专利开辟道路。不过,科克的追随者们却不去刻意探究科学上的孰是孰非,而是希望美国改变它对科克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弗雷德里克·科克博士公司在纽约州的伙伴坚持认为,科克纯粹是作了“捉妖”把戏当中的替死鬼,这就妨碍了人们在这位旅行家生前对他首先发现北极的专利给予冷静的审查。为使科克博士的科学贡献得到正式承认,这个公司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此,他们还在纽约州赫尔里维尔的萨利文县历史博物馆设了陈列纪念展览。

  专家们的见解

  在科克与彼亚利的殊死论战中,支持科克的呼声愈见高涨,同时批评彼亚利的人越来越多。1973年发表的丹尼斯·罗林斯的调查研究报告,可以认为是近年来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篇驳文。这位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详细研究了罗伯特·彼亚利公布的全部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上将根本没有到达北极。

  罗林斯批驳彼亚利时,将下述事实作为最重要的论据:这位上将曾经承认,确定通过浮动冰群往返极地的路线时,他没有考虑磁偏移的问题(地理位置上的北与磁场上的北之间的差别)。罗林斯认为,下述事实同样发人深省:上将没有借助天文观测来确定纬度,既然如此,他的计算必然是相当不准确的。对于彼亚利往返极地时日行的遥远里程,罗林斯也提出质疑,因为迄今为止,竟未有一支极地探险队能超过他的速度。

Number:4672

Title:口琴史话

作者:吴然

出处《读者》:总第3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口琴是世界上数量最多,使用最广的乐器。目前,全世界每年出售的口琴有两千万只。口琴之所以如此普及,是因为它价格便宜,便于携带,容易学习,最能满足音乐爱好者自我演奏的要求。

  据乐器专家考证,口琴起源于4500多年前中国黄帝时代发明的笙。十八世纪,一位欧洲旅行家将一只笙从中国带回西欧。在那里,人们根据笙的原理发明了簧风琴、手风琴和萨克管,最后才发展成口琴。

  英国、法国、奥地利和德国的一些人,至今仍在争论谁是现代口琴的发明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德国一位名叫布什曼的风琴制造人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用五根定音管制造出一种小巧玲珑的乐器。这种东西一度曾风行于维也纳。当时的贵夫人把它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一些绅士将它按装在手杖的顶端。但这还不是现代的口琴。

  口琴的真正发明者是德国黑森林省小城特洛西根的钟表匠玛蒂埃斯·霍纳。1857年,24岁的霍纳根据布什曼发明的乐器,设计出了口琴。当年制造了六百五十只,受到人们的喜爱。从此,霍纳就开始大量生产口琴,成立了霍纳口琴公司。到1880年,他全年共制造了一百万只,而到了1890年,全年制造的数量超过了七百万只。老霍纳死于1902年。他本人对吹奏口琴毫无兴趣,但对口琴的质量却精益求精。今天,霍纳公司的口琴是经过50道工序,用230个零件制成的。最高级的有1276个零件。

  多年来,霍纳公司已制造出1500多种不同类型的口琴,最昂贵的口琴是为教皇庇隆十一世特制的,仅制造一只。全部零件中,除簧片外,都是用黄金制做的。为了适合衣服上没有口袋的非洲人使用,还生产了一种装有长长链环的口琴,可以挂在脖子上。

  口琴已被列入正式乐器,其演奏效果也越来越好。在世界各地的大音乐厅中,都能听到口琴的演奏声。据说有一位口琴演奏家,曾在森林中模仿猎狗捕捉野兽的叫声,效果惊人,使得附近的猎狗上当,都用同一声音叫了起来。

  口琴也是使用地域最广的乐器。在南北两极,在珠穆朗玛峰的山脊上,都曾回荡过口琴的声音。美国宇航员也曾在宇宙飞船中吹奏口琴,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听到从太空中传来的乐曲声。

Number:4673

Title:自学三要

作者:袁庭栋

出处《读者》:总第32期

Provenance:《龙门阵》

Date:1983。6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偌大一个社会中,人人都在学习,而在学校中学习的,永远只是少数,大多数总是自学者。如何对待自学,如何搞好自学,成为大家时常议论的问题,这也就十分自然了。

  作为一个自学者,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毅力,这方面过去已谈得较多,这里,我想谈谈另外几个问题,我认为这对立志自学的同志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要根据主客观条件慎重地选择读书治学的方向。最近几年来,为自学青年提供的社会条件越来越多,有些青年同志求知心切,饥不择食,什么都学,漫无边际;有些则以能进哪个补习班为转移,拣入篮子就算菜;还有不少人一心要当作家,这两年又特别热衷于编电影文学剧本。“开卷有益”这话是不错的,知识面宜广博以固基础,但对于自学的同志,特别是业余自学的同志,时间有限,就应特别讲究利用时间的效率。所以,自学一定要有一个方向。姜亮夫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他年轻时受周围影响,一心写诗词,但几位有经验的前辈都认为他无诗情诗才,要他坚决放弃,转学文字音韵,于是他烧掉了自己的诗集,成为他一生治学一大转变。他总结说,一个人要选择读书治学的方向,要认真考虑:“一、自己先认识一下个人的‘天秉’譬如体魄、性情、脾气、迟缓与急燥、记忆悟解能力、感情深浅、兴味所在;二、认识环境、家庭、社会、亲友、邻里乃至经济条件可能发展的道路;三、尤其要深知自己的缺点及对一切学科爱恶的情况,不要冲动。”谭其骧先生也在文章中写过,他在大学中先读社会系,转读中文系,再转外文系,最后转为历史系。他说:“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两位著名科学家的切身体验,很值得今天有志于自学的同志们参考。

  第二,要奠定扎实的基础。这算是老生常谈。但往往为不少自学者所忽视。

  所谓打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基础知识,二是指基本功夫。

  基础知识,范围是比较广的,对于学习文史的同志,正如王亚南先生所说:“掌握中文与历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文是基础的基础。”这其中包括汉语、文学、写作、逻辑、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如果进一步要求,则文学中的文学史、文学名著、文艺理论等,历史中的典章制度、地理沿革、重要典籍等,都是基础知识。如果再进一步,则文字、音韵、训诂、目录、避讳、年代、科举、职官、称谓、舆地等,都是基础知识。有同志问:这样多的基础,何时能学完?其实,各人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可以不同,但有一点必须注意,打基础并不是一年两年即告结束的事,初学者要着重学,入门者要继续学,成为专门人才之后也不能放松,仍要注意不断巩固充实,要“固本”。

  所谓打基础的第二个方面是指基本功,也可以说是做学问的基本技能。与学理工科的同志必须学会各种实验手段和检索资料的基本技能一样,学文史的同志也有若干基本技能,包括:工具书使用、文献资料检索、阅读古籍、外语、掌握学术动态、作读书笔记与资料卡片、写作能力……等等,都是必须掌握,不能忽视的。

  第三,只要有可能,就应力争到图书馆中去读书。不要关在家中搞“百日寒窗”,哪怕一周内有一天到图书馆读书,也宜争取。在图书馆中,不仅可以读到各种值得读的好书,而且可翻阅有关参考书,使用各种工具书,可以读到各种新旧杂志报纸,可以检索各种目录索引,这一切既可增加自己的知识,又可训练自己的基本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在有的图书馆中,还设有阅读辅导与咨询,对自学者更有帮助。可以说,如果一个自学者对图书馆的知识网络能够运用自如了,那么,他也就算踏上科学之宫的台阶了。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图书馆中那种安谧、专注、沉思、探索的气氛,阅览者那种向知识高峰奋发攀登的精神,对每一个求知者都是一种极为有益的陶冶,可以培育我们遵守纪律、专心致志、积极思考、力求上进的气质和情操。我认为,这对于一个自学青年来说,其重要作用决不亚于获取知识。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院图书馆中读书,曾将水泥地磨出了两道脚印;列宁流亡瑞士时,每天都在图书馆中读书九个小时;毛主席年轻时曾长期在湖南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苦读,还前后和其他同志办过三个图书馆,这些事例是大家所熟悉的。近年来为国争光的新一代科学工作者如陈景润、温元凯、苏阿芒等,在他们总结自己的治学经历时,都谈到对他们的成长有巨大作用的知识宝库图书馆。

Number:4674

Title:最好的忠告

作者:玛丽亚·马丁

出处《读者》:总第32期

Provenance:《音乐之声》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王筱

  在我大约12岁时,有个女孩子是我的对头,她总爱挑我的缺点。日久天长,她把我的缺点数了一大串,什么我是皮包骨,我不是好学生,我是捣蛋姑娘,我讲话声音太大,我自高自大……。我尽量克制着自己。最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含着眼泪和愤怒去找爸爸。

  爸爸平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