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永生者 作者:[德] 马德克 >

第32章

永生者 作者:[德] 马德克-第32章

小说: 永生者 作者:[德] 马德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星尘2号”离这颗行星只有一天文单位时,罗丹拿到了引力测量的结果。这颗巨大行星表面引力为916g,比地球重916倍。
  “这次行动有风险,”他严肃地说,“我们冒着失去飞船的危险,对这一点我们不应心存侥幸,但我们必须小心谨慎。无名者说,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我相信我们的力量足以对付将在这个行星上与之打交道的力量,不管它们是什么样的。”
  他停了一下,等待众人提出异议,但没有人说话。
  “有一些技术细节必须研究一下,”他继续说,“我们需要能使我们在地面上活动的工具,这些工具必须能忍受5万个大气压的压力,并抵消916g的引力。我们只有几小时时间来完成所有这些事情。否则情况就会变得复杂了。”
  聚集在中心的地球人和两个阿尔孔人默不作声地看着他。
  “我们应称他为戈尔,”雷金纳德·布尔沉思地说,一边指着可以看见第十四颗行星的屏幕,“戈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巨人,对吗?”
  “也许。”陷入沉思的罗丹说。

  “星尘2号”位于微波测锤称之为行星真正表面的上空1.8万公里处。飞船是从正面逼近的,在蓝白色巨星——织女星的直接照射下,“星尘2号”周围的温度达到50摄氏度左右。
  测向员测得这颗行星自转周期不14小时,在迅速转动的表面有着不间断的风暴的边界层。
  现在离表面还有1.5万公里。
  “风速每秒400米,”有人报告。
  布尔苦笑起来,“风速大于声速,”他喃喃地说,“风力是多少?”
  “20,”罗丹严肃地回答,“此外,声速取决于氨-甲烷混合物的密度。这种混合物质的密度现在就已大大高于地球的大气密度,所以这儿的声速一定大大高于正常压力下空气中的声速。”
  这时报警器嗡嗡响了起来。结构探测仪的示波器显现出一个绿色的光点,光点在屏幕坐标网上的位置表明这一变化在空间发生的位置。
  罗丹看到的是由一个中心点散发至整个屏幕的胡乱颤动的乱糟糟的图案,他不知道这种图案是什么意思,但他知道结构探测器会把它的显示收录在录像带上。他不慌不忙地看着这一奇特的线条游戏,一直到它突然消失,精密计时计显示探测器反应了16秒之久。
  罗丹从结构探测器中取出已录好的录像带,他把录像放大10倍,仔细观看,仍看不明白。但这次他知道了中心点的坐标,他将“星尘2号”转向该处驶去。“星尘2号”超过了日夜界线,在旋转的、有风暴的黑暗中向前移动。
  船壳那一边的温度已下降到零下163摄氏度。结构探测器又起反应了,它就像第一次一样。电子束在探测仪的屏幕上又划出了一种毫无意义的图案,又是16秒之久,然后又消失了。只有一点发生了变化:线条图案的中心点位于坐标起始处。这说明“星尘2号”正垂直地挺立在发射台之上,而发射台——这一点毫无疑问——位于这颗巨大行星的表面。
  罗丹把两个录像加以对比,两个图案除中心点位置外没有区别。这意味着,在“星尘2号”下面发生的空间结构变化是一件目标明确而非偶然的事,变化的时间是16秒。
  测向员报告:“看不清楚下面是什么,先生,好像是山脉,高差为2万米。这个地带不宜降落。”
  “你能发现更有利的地形吗?”
  “能。如果仪器没有搞错的话,离我们这里200公里有一块平地。”
  “你再测算一下!尽量离这儿近点儿。”
  测向员测出了新降落点的坐标,将它输入自动控制设备程序储存器。罗丹驾驶的“星尘2号”调整了新航线,开始艰难地下落。大团氨气和甲烷形成的大风开始影响飞船的航线,“星尘2号”的巨大球体差点被吹得偏离航线,只有保护伞的最高能级才能使飞船摆脱大风的影响。
  降落期间,结构探测器又有过三次反应,屏幕显示的图案与以前相同,接收时间又是16秒。
  这儿一定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

  “注意!飞船着陆了!”
  罗丹站在大控制盘前。自动装置在找到合适的降落平地时自动关断推进装置。充满“星尘2号”每一个角落的轰鸣声逐渐消失,只剩下一点尾声,寂静蔓延开去。
  罗丹给发电机装上了闭锁装置,使发电机的加速度值不可能降至916g以下。推进装置同引力中和器一起使“星尘2号”在降落后也处于失重状态。罗丹确信,只要他愿意,他就能使飞船离开地面。他给发电机配备了三倍人员,并反复强调说明,飞船及其人员的安全取决于推进装置随时都做好起飞准备。
  “好像有人从外面凿我们的保护伞。”布利插话说。
  没有人理睬布利的话,大家都希望他弄错了。
  “我想请您分析一下结构探测器的图样,”罗丹对克雷斯特说,“看来这种结构变化像是隐藏着一个信息。田中成行对它毫无办法,他甚至没有觉察到什么。因此我们只有依靠结构探测器了。”
  克雷斯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您没有什么线索吗?”他问。
  罗丹摇摇头,“没有,一点线索都没有。除非是,人们想把我们至今所了解的无名者的情绪说成是线索。您愿这样说吗?”
  克雷斯特快怏不乐地盯着放在他面前的录像带。
  “您有什么打算?”最后他问。
  罗丹微微一笑,“技术员造好了一辆试验车,它有遥控装置。我想让它在外面兜一圈,如果它能做所有它应做的事,我就亲自坐上它去各处看看。”
  “在外面?”克雷斯特用拇指指指背后。
  “在外面。”罗丹点点头。
  克雷斯特摇摇头,“您不害怕吗?”
  “怎么会呢!”罗丹说。



第二十四章

  那是一辆履带车,是一个庞然大物,要想把它造成类似飘浮在地面上移动的滑翔机是毫无希望的,戈尔——罗丹认可了这个名字。技术员设计了一种自动工作机械的底盘,只有约百分之三十的容积是真正的使用空间。一个小容器里放着真正的驱动装置,两个屏蔽场发电机占用了其余接近百分之七十的空间,它们保护这个交通工具不受可怕的万有引力影响。
  罗丹本想让车子进行多次试车,但这次行动不允许。无名者对于应在多少时间内必须解答他的谜有着十分清楚的想法,无人知晓他为解答戈尔之谜规定了多少时间。
  布尔请求参加第一次出行,但被罗丹拒绝了。
  “不要忘了,除了我,你是惟一掌握阿尔孔人知识的人。人类不允许一下子失去我们两人。”
  他让德灵豪斯少校和日本人田中成行做他的陪同。
  履带车从“星尘2号”最下面的闸门中开出来,罗丹亲自驾驶。车上的取景器配备红外线探照灯,这种探照灯强力聚束的隐形射线可以穿透戈尔的表面一公里多,能向屏幕提供十分清晰的图像。德灵豪斯少校负责一般的微波测向,田中成行则暂时充当报务员。
  罗丹在屏幕上看到船闸大门在履带车后面关上了。液体甲烷涌了进来,在船闸房的暖气中挥发了。这种危险的气体被抽出去,在大气泡中穿过甲烷湖上升。履带车正在甲烷湖中奋力开辟道路,驶向安全的地面。
  罗丹让探明灯转一圈,看到车子实际上像潜水艇一样移动。椭圆形的抗引力伞的上端还有8米液体甲烷。
  罗丹设想着,如果温度突然下降,甲烷凝结时会发生什么情况。但操纵的困难很快就使他中断了一切无用的设想。履带下的地面是黏稠的,履带只有在驱动装置输送到最高功率时才能扣住。车子就这样以每小时约30公里的速度移动。
  罗丹驶向“星尘2号”上磁测量定为南的方向。南方山峦起伏,在结构探测器屏幕上画出不可理解的图案的发射台一定就在山中。
  半小时后他们抵达山麓小丘。在此期间,一连串山崖曾在他们眼前晃过。周围是活动着的,罗丹感到周围都是由结冰的甲烷或氨组成的。这样一种环境对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人来说,辨认方向是何等困难。按坐标行驶在这儿是惟一可靠的做法。罗丹让田中向“星尘2号”发出一份相应的报告。
  问题是,那个神秘的发射台所在的山脉是由什么组成的。这样一座大山自发地由大量结冰的大气形成,是不大可能的。那儿应有一部分真正的戈尔表面凸出冰面,形成一块土地,它所经历的经常性变化要少得多。
  “ ……只有山会为你跳动!”
  罗丹想起田中成行翻译的那条奇怪信息的最后一句。
  人们不会把实际上不是山的东西称之为山。
  履带车徐徐地以打转的履带在一个山麓小丘周围转悠。小丘的坡面把罗丹至今到处都见到的典型的红外线光反射回去:冰和雪。小丘后面有一块平地,但平地后面几乎垂直地升起一道森严嵯峨的悬崖峭壁,显然既无山谷又无缺口。绝壁很坚实,罗丹开始寻找绕过这个障碍的途径。他转动探照灯,同时降低速度。探照灯的光柱掠过绝壁好几百米远,突然消失了。
  罗丹愣住了,重新又来一次。光柱徐徐掠过绝壁,照亮岩石的裂缝和其他的坑坑洼洼。然后,只再转动一度,光线就熄灭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绝壁到此已到头,探照灯的光线一直照到它的终点,照亮戈尔朦胧的黑夜。
  罗丹没有时间考虑了,向强烈的探照灯供应能源的小聚变机组突然发出嗡嗡声。罗丹向前弯下身子,想看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在机组和开关板上的探照灯键的接合处有一道一掌长的蓝色火花发出咝咝声。烧焦的绝缘体的气味有一会儿工夫充满车厢内部,被抽气机吸走了。
  探照灯完全熄灭了,开关板上红灯发出信号:探照灯损坏了。形势危急,从现在起罗丹得盲目行驶。德灵豪斯的测向仪对构成最大困难的甲烷和氨结的冰的障碍的反应并不比对其他大气明显得多。
  罗丹把车子掉过头来。
  德灵豪斯和田中全神贯注地观察这一意外事件。他们之中似乎没有人明白探照灯的失效使车子陷入何种困境,罗丹也没有向他们讲明。如果第一块冰岩在他们头顶上崩裂,碎片轰击他们,他们是会觉察的。现在荧屏已成多余,但罗丹没有把它关掉。他一边小心翼翼地把车子驶向“星尘2号”的无线电脉冲的方向,一边紧盯着轮廓不清的、朦胧的周围。
  他知道,即使已紧靠着一块冰岩,他也看不见。戈尔的大气十分浓密,即使是最明亮的阳光在几厘米之外也会被它完全吸收。
  “无线电信号越来越弱了,先生!”德灵豪斯报告。
  罗丹停下车,往后倒了一段路,直到信号恢复通常的强度。
  田中成行坐在他的电信机前。他能清楚地接收“星尘2号”的无线电信号,甚至能发现其强度的差异,但不像德灵豪斯的测量仪表那样精确。田中所能听到的,除脉冲外只有通常的大气沙沙声。田中认为,这种声音只是由于大气干扰造成的。干扰通常有强有弱。田中在这儿还发现了这种波动,但这种奇特的声音始终保持着不变的强度。他正考虑是否要提醒罗丹注意这一点时,嗡嗡声突然增强。
  此时,罗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