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智者:诸葛亮成长之谜(选载)-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作者:,从购买正版图书开始
诸葛亮成长之谜 第一部分
诸葛亮非赤壁之战原创(1)
公元181年,汉灵帝光和四年九月初一,诸葛亮诞生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地区)。
三年后,太平道数十万信徒头裹黄巾,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口号,在教主张角的率领下揭竿而起了。一时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军阀割据,征战频仍,尸横遍野,白骨委地,盗贼蜂起,弱肉强食,百姓流离,苦难深重。
诸葛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祖上曾出过大将军葛婴,西汉司隶校尉(京城卫戍司令)诸葛丰。汉文帝曾封葛婴世代为诸城侯,封地就在今山东省诸城市。但是,诸葛家到了诸葛珪这一代,官运也就仅限于一个郡丞(相当于现在地市一级政府的秘书长)。
在诸葛亮4岁的时候,诸葛珪当上了泰山郡(今山东泰安地区)丞。诸葛亮随父亲从老家阳都县启程,前往300多里外的泰山郡任职。他们进入泰山郡的第一站就是梁父县。县里的官员一看是郡丞从此路过,那可是不敢怠慢啊,郡丞是只比太守小一级的官,负责着全郡的行政管理,每个月的俸禄是六百石粮。
为了欢迎新上任的郡丞及其小公子,县衙给他们摆了一桌丰盛的宴席,还叫人唱起了当地流传的民间歌谣《梁父吟》,讲的是曾经发生在梁父县的,一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齐景公手下有三个以勇猛过人著称的勇士,叫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这三个人自以为功高盖世,不屑与身为齐国宰相的晏子来往。晏子由此感到,如果将来他们联手反对自己,那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甚至可能造成对国家的危害。于是,晏子假借景公之名,请来这三位,跟他们讲:主公说了,奖励你们两个大蟠桃。
三个人一看,这两个大蟠桃,个大不说,那是一个水灵,眼看着就让人直咽口水。可怎么就给两个呢?我们仨人怎么分啊?晏子说:这俩个蟠桃是奖励你们当中功劳最大的两位的。你们要“计功食之”。也就是说,谁认为自己功劳大,蟠桃就属于谁。公孙接说:“我不用多说,我曾经空手打死一只下山的猛虎,还捎带着搏杀了一只野猪。”田开疆讲:“我一马当先曾经击退敌国的大队人马。”二人一边说着,一边伸手,各自拿走了一个蟠桃。
古冶子一看,干嘛?你们也不听听我说什么啦?这要仅仅因为吃个大桃子,我也不说什么了,可这是在比谁的功劳大,我能不开口吗?于是他说道:“前些日子,主君渡河时,遇到一只大水兽。主君乘坐的马车翻到了河里,是我捕杀了大水兽。当时,我还不会游泳,但却跳进大河之中,逆水百步,再顺流九里,救出了主君。我这么拼死拼活,难道还不配吃一个桃子吗?”
公孙接和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话,觉得自己抢先拿蟠桃还真不应当。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这样呢?古冶子越说越激动,不依不饶。说得这二位感到无地自容,羞愧难当。二人还回桃子,一时想不开,拔剑自刎,一命呜呼。
面对这一情景,拿回桃子的古冶子也傻眼了,怎么说不活就不活了?他感到非常懊悔,觉得自己太不像话了,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朋友呢?让朋友蒙受羞辱,你还有脸独自活在这个世界上吗?这哥们,也真是条汉子,为了对得起朋友,也拔出宝剑,自杀而死。
齐景公虽然斩祸根于未然,但亦惋惜三位勇士,命厚葬于梁父县梁父山。
《梁父吟》虽然只不过是泰山郡梁父县的民间歌谣,却在诸葛亮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伴随着诸葛亮度过了漫长的青春岁月,在诸葛亮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说到这里,人们也许要产生疑问,诸葛亮4岁能记住事吗?就算他再天资聪慧,再博闻强记,都过去24年了,也该忘了吧? 可是告诉你,诸葛亮不仅没忘,后来在卧龙岗耕田种地时,还把这首《梁父吟》从新改写了一遍,并署上了自己的大名,收录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和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里:
诸葛亮非赤壁之战原创(2)
步出齐门外,遥望荡阴里。
里中为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当然,也有传说这首歌谣并不是诸葛亮所写,而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究竟是不是诸葛亮所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对此曾发表过看法。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诸葛草庐作楹联道:“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他在回答人们认为诸葛亮诗歌文采不足的问题时又说:“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可见他认为这首《梁父吟》是诸葛亮所作。并说诸葛武侯如果真像陶渊明那样生活的话,留下的诗词歌赋肯定要超过陶公。
从这首《梁父吟》的内容上分析,郭老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因为这首《梁父吟》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谋士之歌,诸葛亮作为一个立志安邦治国的热血青年,写下这样的诗歌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在诸葛亮写之前,以此为内容的《梁父吟》肯定已经有若干首了,因为如此生动感人的故事,当地的民间歌谣不可能不吟唱,只不过没有诸葛亮写得好,或者说没有诸葛亮的牌子硬,最后没有流传于世而已。
诸葛亮27岁走出卧龙岗,事业上可谓轰轰烈烈,如日中天。他27岁出山之前的成长经历,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有关《梁父吟》的历史资料却随处可见,这说明了什么?不就是山东的民间歌谣吗,至于史学家们大书特书吗?
《三国志》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三国演义》也写道:“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常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岗,名卧龙岗,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由此看来,诸葛亮与《梁父吟》可够亲的,每天都要跟和尚念经似的,摇头晃脑地吟唱《梁父吟》。诸葛亮为什么对《梁父吟》如此情有独钟?
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作注时认为:“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诸葛亮高声吟唱《梁父吟》,是在尽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不断坚定自己的远大理想,等待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我们也可以这样的理解,诸葛亮在隆中时也因为长时间不得志,所以他的志向也有动摇的时候,每次到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吟唱起这首《梁父吟》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迷失志向。
诸葛亮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是什么呢?在他的诗歌《梁父吟》中明明白白写着呢,那就是“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他想像齐晏子一样,成为一个能够有“二桃杀三士”那样计谋的智谋之士,栋梁之材。而且按照裴松之的说法,诸葛亮的这个人生志向,在他一开始接触到《梁父吟》时,就已经定型了。诸葛亮时刻在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玩一玩这“二桃杀三士”。
让我们再反过来看看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次的大手笔——赤壁之战。在“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晏子利用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勇士,从而消除了对齐国潜在的威胁。那么在赤壁之战中呢?诸葛亮利用东吴打败了曹操,不仅摆脱了刘备大厦将倾的险境,而且从孙权、曹操手里夺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赤壁之战不光是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出自《梁父吟》,在一些关键性的具体战术的使用上,也能够看到《梁父吟》的影子。如战役发动阶段都用了激将法。因为整个战役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挑起敌方的矛盾,让他们互相玩命,拼个你死我活。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赤壁之战为什么与《梁父吟》如出一辙了,因为二者的创意是完全一致的,原理都是借力打力,原创都是春秋时期的齐晏子。不过,晏子只是灭了三个有勇无谋的勇士,但是诸葛亮却任借着赤壁之战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天下格局,比晏子干得漂亮多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诸葛亮身残志坚(1)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里,都有一个令人非常费解的现象:诸葛亮的形象是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羽扇纶巾,用现在我们的审美标准来看,可以称得上是风流倜傥的伟丈夫。可就是这个身高超过1。8米的山东大汉,每次都是坐着四轮车出现(有时坐船)在战场上。联想到诸葛亮不太爱活动的生活习惯,“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他的腿脚应该有残疾。
诸葛亮腿脚上的残疾是怎么造成的呢?他是如何从心理上战胜痛苦走出残疾带来的生活阴影呢?从诸葛亮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分析,他摔伤腿脚的地点最可能是泰山郡。当时他只有4岁,正是好动的时候。泰山郡坐落在泰山脚下,周围都是崎岖不平的山区,难免在玩耍时发生意外。
据说诸葛亮学习之余,最喜欢和父亲诸葛珪一起去攀登泰山。父亲问他为什么喜欢登山,他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眼里看到的东西多,心里就高兴。”
泰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说的就是诸葛亮摔伤腿脚的事。那是在进入谷雨节气后,泰山下了一场小雨。俗话讲“春雨贵如油”。教书先生家里还有三亩薄地,需要赶紧下地播种,于是给学堂的孩子们留下作业,放假一天。
大家做完作业,便相互招呼结伴跑到了泰山附近的白马石山上游玩。这一片山峦,沟壑纵横,溪水湍流,怪石嶙峋,林深草茂。小伙伴们登高爬坡,你追我跑,你躲我藏,蹦蹦跳跳,欢乐逍遥,嬉戏于山野之间。
此时天近黄昏,山林中已是一片昏暗。大家兴犹未尽,又玩起了“大官说,小官打,张三跑,李四追”的游戏。四个孩子分配角色,诸葛亮当了李四。他必须追赶张三,抓住张三,交给大官,就是胜利者了。扮张三的是个大孩子,个头比诸葛亮高出半头,一见诸葛亮就在自己身边,撒腿就跑。他嗷嗷叫着,一会儿攀上大树,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一会儿跳下山涧,就像猴子一样轻盈的窜上跳下。
诸葛亮不甘示弱,奋力追赶,他突然发现对手沿着一条小径跑到了石阶下面的一片乱石中藏了起来。张三自以为藏得隐蔽,谁也找不到。却不想,诸葛亮躲在台阶上面的一棵大树后面,看得一清二楚。他利用大树隐蔽身体,接近到台阶,突然间,凌空一跃,跳下山涧。他天真地想,只要我一跃而下,就能够扑到对手身上了。就在双脚落地的时候,失去重心,一脚踩到苔藓,一个趔趄,“嘭”的一下,摔落到一块巨大的岩石下面去了。诸葛亮脚趸得生疼,不由地大叫一声,昏迷过去了。
这时天已经黑了。几个孩子见诸葛亮不见了,赶快跑回去叫大人。诸葛珪带着十几个衙役打着火把上山寻找。寂静的山林一时呼声四起,回荡峡谷。几十口人一直找到了下半夜,还是不见诸葛亮的一点行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