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至纯书苑) >

第293章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至纯书苑)-第2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皦秀才还真够意思,问来问去就一句话:“无人主使!”
    萧大亨没办法,毕竟是三法司会审,搞得太明显也不好,就给具体负责审案的下属,刑部主事王述古写了张条子,还亲自塞进了他的袖口,字条大意是,把这件事情往郭正域、沈鲤身上推。
    没想到王述古接到条子,看后却大声反问领导:“案情不出自从犯人口里,却要出自袖中吗?!”
    萧大亨狼狈不堪,再也不敢掺和这事。
    沈鲤这边也没闲着,他知道沈一贯要闹事,早有防备:你有刑部帮忙,我有都察院撑腰。一声令下,都察院的御史们随即开动,四下活动,灭火降温,准备冷处理此事。
    其中一位御史实在过于激动,竟然在审案时,众目睽睽之下,对皦秀才大声疾呼:“别牵连那么多人了,你就认了吧。”
    审案审到这个份上,大家都是哭笑不得,要结案,结不了;不结案,又没个交代,皇帝、太子、贵妃、内阁,谁都不能得罪。万一哪天皦秀才吃错了药,再把审案的诸位领导扯进去,那真是哭都没眼泪。
    三法司的人急得不行,可急也没用,于是有些不地道的人就开始拿案件开涮。
    比如有位审案御史,有一天突然神秘地对同事说,他已经确定,此案一定是皦秀才干的。
    大家十分兴奋,认定他有内部消息,纷纷追问他是怎么知道的。
    御史答:
    “昨天晚上我做梦,观音菩萨告诉我,这事就是他干的。”
    当即笑瘫一片。
    没办法,就只能慢慢磨,开审休审,休审开审,周而复始,终于有一天,事情解决了。
    皦生光也受不了了,天天审问,天天用刑,天天折腾,还不如死了好,所以他招供了:“是我干的,你们拿我去结案吧。”
    这个世界清净了。
    万历三十二年(1604)四月,皦生光被押赴刑场,凌迟处死。
    妖书案就此结束,虽说闹得天翻地覆,疑点重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皦生光很冤枉。
    因为别的且不谈,单说妖书上列出的那些官员,就皦秀才这点见识,别说认识,名字都记不全。找这么个人当替死鬼,手真狠,心真黑。
    妖书何人所写,目的何在,没人知道,似乎也没人想知道。
    因为有些时候,真相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妖书案是结了,可轰轰烈烈的斗争又开始了。沈一贯被这案子整得半死不活,气得不行,卯足了劲要收拾沈鲤。挖坑、上告、弹劾轮番上阵,可沈鲤同志很是强悍,怎么搞都没倒。反倒是沈一贯,由于闹得太过,加上树大招风,竟然成为了言官们的新目标。骂他的人越来越多,后来竟然成了时尚(弹劾日众)。
    沈一贯眼看形势不妙,只好回家躲起来,想要避避风头,没想到这风越刮越大,三年之间,弹劾他的奏疏堆起来足有一人高,于是他再也顶不住了。
    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一贯请求辞职,得到批准。
    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兄走之前,竟然还提了一个要求:我走,沈鲤也要走。
    恨人恨到这个份上,也不容易。
    而更有意思的是,万历竟然答应了。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因为沈鲤很有能力,又是他的亲信。而沈一贯虽说人滑了点,办事还算能干,平时朝廷的事全靠这两人办,万历竟然让他们全都走人,动机就一个字——烦。
    自打登基以来,万历就没过几天清净日子。先被张居正压着,连大气都不敢出,等张居正一死,言官解放,吵架的来了,天天闹腾。到生了儿子,又开始争国本,堂堂皇帝,竟然被迫就范。
    现在太子也立了,某些人还不休息,跟着搞什么妖书案,打算混水摸鱼,手下这两人还借机斗来斗去,时不时还以辞职相威胁,太过可恶。
    既然如此,你们就都滚吧,有多远滚多远,让老子清净点!
    沈一贯和沈鲤走了,内阁只剩下了朱赓。
    这一年,朱赓七十二岁。
    朱赓很可怜,他不但年纪大,而且老实,老实到他上任三天,就有言官上书骂他,首辅大人心态很好,统统不理。
    可让他无法忍受的是,他不理大臣,皇帝也不理他。
    内阁人少,一个七十多的老头起早贪黑熬夜,实在扛不住,所以朱赓多次上书,希望再找几个人入阁。
    可是前后写了十几份报告,全都石沉大海,到后来,朱大人忍不住了,可怜七十多岁的老大爷,亲自跑到文华门求见皇帝,等了半天,却还是吃了闭门羹。
    换在以前,皇帝虽然不上朝,但大臣还是要见的,特别是内阁那几个人,这样才能控制朝局。比如嘉靖,几十年不上朝,但没事就找严嵩、徐阶聊天,后来索性做了邻居,住到了一起(西苑)。
    但万历不同,他似乎是不想干了。在他看来,内阁一个人不要紧,没有人也不要紧,虽然朱首辅七十多了,也还活着嘛。能用就用,累死了再说,没事就别见了,也不急这几天,会有人的,会见面的,再等等吧。
    就这样,朱老头一边等一边干,一个人苦苦支撑,足足等了一年,既没见到助手,也没见过皇帝。
    这一年里朱老头算被折腾惨了,上书国政,皇帝不理,上书辞职,皇帝也不理,到万历三十四年(1607),朱赓忍无可忍,上书说自己有病,竟然就这么走了。
    皇帝还是不理。
    最后一个也走了。
    内阁没人呆,首辅没人干,经过万历的不懈努力,朝廷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最高境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自明代开国以来,只有朱元璋在的时候,既无宰相,也无内阁,时隔多年,万历同志终于重现往日荣光。
    而对于这一空前绝后的盛况,万历很是沉得住气,没人就没人,日子还不是照样过?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日子没法过了。
    因为内阁是联系大臣和皇帝的重要渠道,而且内阁有票拟权,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其拟定处理意见,然后交由皇帝审阅批准。所以即使皇帝不干活,国家也过得去。
    朱元璋不用宰相和内阁,原因在于他是劳模,什么都能干。而万历先生连文件都懒得看,你要他去干首辅的活,那就是白日做梦。
    朝廷陷入了全面瘫痪,这么下去,眼看就要破产清盘,万历也急了,下令要大臣们推举内阁人眩几番周折后,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三人成功入阁,班子总算又搭起来了。
    但这个内阁并没有首辅,因为万历特意空出了这个位置,准备留给一个熟人。
    这个人就是王锡爵,虽说已经告老还乡,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之前共背黑锅的革命友谊,给万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派出专人,去请王锡爵重新出山,并同时请教他一个问题。
    王锡爵不出山。
    由于此前被人坑过一次,加上都七十四岁了,王锡爵拒绝了万历的下水邀请,但毕竟是多年战友,还教过人家,所以,他解答了万历的那个疑问。
    万历的问题是,言官太过凶悍,应该如何应付。
    王锡爵的回答是,他们的奏疏你压根别理(一概留中),就当是鸟叫(禽鸟之音)!
    我觉得,这句话十分之中肯。
    此外,他还针对当时的朝廷,说了许多意见和看法,为万历提供了借鉴。
    然后,他把这些内容写成了密疏,派人送给万历。
    这是一封极为机密的信件,其内容如果被曝光,后果难以预料。
    所以王锡爵很小心,不敢找邮局,派自己家人携带这封密信,并反复嘱托,让他务必亲手交到朝廷,绝不能流入任何人的手中,也算是吸取之前申时行密疏走光的经验。
    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次,他的下场会比申时行还惨。
    话说回来,这位送信的同志还是很敬业的,拿到信后立即出发,日夜兼程赶路,一路平安,直到遇见了一个人。
    当时他已经走到了淮安,准备停下来歇脚,却听说有个人也在这里,于是他便去拜访了此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三才。
    李三才,字道甫,陕西临潼人,时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
    这个名字,今天走到街上,问十个人估计十个都不知道,但在当年,却是天下皆知。
    关于此人的来历,只讲一点就够了:
    二十年后,魏忠贤上台时,编了一本东林点将录,把所有跟自己作对的人按照水浒一百单八将称号,以实力排序,而排在此书第一号的,就是托塔天王李三才。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
    因为淮安正好归他管,这位送信人原本认识李三才,到了李大人的地头,就去找他叙旧。
    两人久别重逢,聊着聊着,自然是要吃饭,吃着吃着,自然是要喝酒,喝着喝着,自然是要喝醉。
    送信人心情很好,聊得开心,多喝了几杯,喝醉了。
    李三才没有醉,事实上,他非常清醒,因为他一直盯着送信人随身携带的那口箱子。
    在安置了送信人后,他打开了那个箱子,因为他知道,里面必定有封密信。
    得知信中内容之后,李三才大吃一惊,但和之前那位泄露申时行密疏的罗大纮不同,他并不打算公开此信,因为他有更为复杂的政治动机。
    手握着这封密信,李三才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决定:篡改此信件。
    在他看来,篡改信件,更有利于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谓篡改,其实就是重新写一封,再重新放进盒子里,让这人送过去,神不知鬼不觉。
    可是再一细看,他就开始感叹:王锡爵真是个老狐狸。
    古代没有加密电报,所以在传送机密信件时,往往信上设有暗号,两方约定,要么多写几个字,要么留下印记,以防被人调包。
    李三才手中拿着的,就是一封绝对无法更改的信,倒不是其中有什么密码,而是他发现,此信的写作者,是王时敏。
    王时敏,是王锡爵的孙子,李三才之所以认定此信系他所写,是因为这位王时敏还有一个身份——著名书法家。
    这是真没法了,明天人家就走了,王时敏的书法天下皆知,就自己这笔字,学都没法学,短短一夜时间,又练不出来。
    无奈之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抄录了信件全文,并把信件放了回去。
    第二天,送信人走了,他还要急着把这封密信交给万历同志。
    当万历收到此信时,绝不会想到,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信件的内容,而其中之一,就是远在无锡的普通老百姓顾宪成。
    这件事可谓疑团密布,大体说来,有几个疑点:送信人明知身负重任,为什么还敢主动去拜会李三才,而李三才又为何知道他随身带有密信,之后又要篡改密信呢?
    这些问题,我可以回答。
    送信人去找李三才,是因为李大人当年的老师,就是王锡爵。
    非但如此,王锡爵还曾对人说,他最喜欢的学生,就是李三才。两人关系非常的好,所以这位送信人到了淮安,才会去找李大人吃饭。
    作为凤阳巡抚,李三才算是封疆大吏,而且他本身就是都察院的高级官员,对中央的政治动向十分关心,皇帝为什么找王锡爵,找王锡爵干什么,他都一清二楚,唯一不清楚的,就是王锡爵的答复。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既然李三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